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500字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500字(一)

今天學完了《送東陽馬生序》後,我是對宋濂年輕時的求學毅力深感敬佩。且不說我們學生中有沒有人做到,至少我是做不到。

宋濂求學路上難又難,幼時貧窮潦倒,便向藏書之家借書,「手自筆錄」,按期歸還,哪怕是冬天也不例外。

真的,我對冬天時寫字是深有感觸的,試想,凜冽的寒風吹進屋內,將稚嫩的手割得遍體鱗傷,凍得通紅,寫字是相當困難和痛苦的,而宋濂竟可以憑毅力堅持下來,在下自愧不如啊。

宋濂長大後,向聲望高的人請教經書上的問題,大師雖未「稍降辭色」,有時還會責罵宋濂他們弟子愚笨,可他「色愈恭,禮愈至」,不駁一字。

看至此,我再次被宋濂的精神折服,換做別人,被人責罵,早就反駁回去了。還在站在那裡任別人發洩怒氣?在我們看來,這種人分明就是傻子,但宋濂他可不傻,要是傻的話,還會成為一代名人嗎?我被他求學的執著所感動。

當宋濂終於成為碩師的一名弟子時,從家到學堂的路也不是那麼好走的。況且,同捨生是風度翩翩,衣裝華麗,而宋濂卻是一身破衣,還能做到「略無慕艷意」,要知道,從古至今,人們的攀比心理是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的兒女,能做到如此,實屬難得。

於是,宋濂,一位我不怎麼熟悉的文人,在我心裡升華到一個全新的高度。無論是寒冬里堅持按期歸還的毅力,弱冠時請教碩師的求學欲,被責罵的忍耐力,一顆不攀比的淡泊心,都是值得我學習的優秀品質。更是中華兒女應有的品質。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500字(二)

宋濂讀書難,難在無書可讀,「家貧,無從致書以觀」.只好「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於是,不論寒冬酷暑,宋濂總是堅持抄書,及時送還,因為只有這樣,人家才肯借書給他。

宋濂讀書難,難在無師可求,「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因此,只能「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而求師之途艱辛無比,「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即使如此,他依然能夠自得其樂,終成大儒。

然,今日之學子,讀書條件不知道好了多少倍,但求學的決心和毅力,卻不及宋濂之萬一。抄書的做法雖然不再提倡,但優美的句段還是應該積累吧?步行百里雖然已經不太現實,按時到校的要求應該一點也不過分吧?可是,看看現在的學生,又有幾個自覺設定了讀書筆記?又有多少因一點小事就不見了身影?

尤其令我感動的是宋濂的求學態度——「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現在的學生有幾個對老師如此謙恭?頂撞老師、辱罵老師,甚至毆打老師的現象,又在多少學校不斷上演?當然,這裡面不乏老師的教育方法失誤,教育言辭激烈,但這就能夠成為學生頂撞、辱罵、毆打老師的理由嗎?學生的人格要尊重,教師的人格就可以漠視嗎?

唉,不說了,誰叫咱是老師呢!說不定有很多讀者看了我的這些感慨,還把所有的罪過都歸結到老師身上呢!()哈哈,隨便吧,反正老師的地位已經夠低了,再多聽上幾聲叫罵也無所謂了!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500字(三)

「蓋余之勤且艱若此。」合上課本,我反覆回味著剛讀完的《送東陽馬生序》,心中久久不能平靜。

在《送東陽馬生序》中,宋濂借自己幼時「勤且艱」的求學經歷來勸告馬生要好好讀書,不知道馬生看到這篇文章時,會是什麼樣的心情?也許和我的感受一樣,震撼且有受益匪淺吧。

「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在當今社會,像宋濂這樣抄書的精神,還有幾個人有呢?我們借到一本書,大多人只是翻一翻,囫圇吞棗,一目十行,尚未領悟其中的意思,便大呼讀完了,實際上,自己連這本書的皮毛都沒學到;只有少數人想留下這本書多多鑽研,最多只會去影印,而根本不會自己去抄一遍,雖然書的內容沒變,但是,古人那種求學好學的抄書精神已經改變了。

我也是這大多數人之中的一個,平時,我總是不認真看書,以為書中的知識沒有什麼大不了,可是,宋濂的故事讓我醒悟了。

古人云「書中自有黃金屋。」宋濂就是通過讀書改變了自己的命運,書中的知識是無窮無盡的,難道我要讓這些知識白白溜走嗎?現在,我們都是生活在溫室里的花朵,在爸爸媽媽給予的優越環境中成長。坐在明亮的檯燈下,不用因擔心沒有書讀而抄書,不用擔心沒有好的老師,不用在寒風中跑好幾十里山路去求學……可是,我們卻把這些優越的學習條件當成了揮霍的資本,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卻不認真聽課;面前擺放著一本本飄著墨香的書卻不認真讀;做作業時總想一天拖一天……

比起宋濂,我們這些現代有著優越環境學習的學生是多麼慚愧呀!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500字(四)

讀《送東陽馬生序》,我眼前仿佛浮現出寧濂在冰雪天裡忍受著刺骨寒風抄寫書籍,在鄉野的小路間奔波尋師、在深山中若覓住處,以及身穿破絮卻仍自得其樂的樣子。不禁深深感嘆:果然唯有勤與苦,才能為將來開闊一片天地,造就一位將才。

宋濂元疑是在貧苦中求學的一他幼時家中沒有書,成年時無法拜師,無法有鮮艷明麗的服飾甚至是保暖的衣服。這一切的辛苦,是我們無法體會的。對於我們而言,所謂的「辛苦」是父母老師給予的期望和幾份作業。我們面對著父母老師般切的希望,卻把它們想像成無形且巨大的壓力,我們面對著書桌上的作業,卻把它們想像成無法跨越的大山。於是我們仰天長嘆:「我們很辛苦!」可這「辛苦」沒有半點能與宋濂的苦相比,因為至少我們能坐寬敞明亮的教室,捧著屬於自己的嶄新的書本,聆聽老師的講課。這些,怕是宋濂幼時所不能企及的。

可是宋濂沒有在苦難中退縮,而是以另一種方式——勤,去攻克那些苦所帶來的困難。沒有書箱,他便借他人的來抄寫,沒有老師,便四處訪問;沒有衣物,便默默忍耐寒冷與嘲諷。尺因他心中有讀書的願望與樂趣,他便能克服苦難,以勤求知。

而我們,在面對學習中的難題,學習中的苦難時,是否也應把苦難作為度過無涯大海的舟,以勤奮作為登頂的捷徑,不懼一切,向上攀爬?

古人云:「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我們應當向宋濂那樣,把苦難與困難當作是到達彼岸的幫助者、墊腳石,把勤勞當作是通往成功的陽光大道,以勤為徑,以苦作舟,在生活、學習中奮力前進。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