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三國讀後感

懷著激動的心情,我第三次翻開了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

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畫的淋漓盡致,細細品味,讓讀者仿佛進入了一種境界。它描述了近90多年的重大歷史事件及歷史人物的活動,展示了三國興亡的歷史畫卷,形象地再現了這一風雲變幻而又動盪不安地歷史時代,生動地揭示了統治集團內部鈎心鬥角、爾虞我詐、互相勾結而又相互爭奪的關係,向讀者展現了一副精彩壯闊的歷史畫卷。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封建社會的周期律。

故事的主要內容是以智和勇來依次展開的,但是我認為智永遠是勝過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計嚇退了司馬懿率領的十五萬大軍。此種例子舉不勝數。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劃謀,勇不當敵,文不拿筆,武不動槍”的。像漢室西蜀後主劉禪,整日飲酒作樂,不理朝政,心甘情願的把蜀國獻出,最後竟然上演了讓天下人恥笑的事情—成為“康樂公”,“樂不思蜀”了。誰會想到一個國家的統治者能做出這樣的時移俗易的事情來呢?

有勇無謀,大敵當前,只能拚死征戰。呂布,顏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呂布在白門樓聽從謀士的計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門上呢?如果顏良把劉備在河北的事情和關羽說清楚,哪兒至於被義氣的關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無謀,禍福占其,禍居上,福臨下,入陣必中計,死無不目。

先說關羽。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一得知故主訊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三國演義》表現關羽的方法也極簡單:“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後來加上“赤兔馬”,刮骨療毒不怕疼,斬顏良,誅文丑,幾乎變得天下無敵。性格決定命運。作為蜀漢舉足輕重的人物,在關羽的性格里缺乏的是大局意識。作為一個平常的人,缺乏大局意識並無大礙,但對於關羽來說,那就太糟糕了。他是劉備“桃園三結義”的拜把兄弟,是劉備賴以生存的荊州守將。當時的形勢來說,孫劉聯盟是個重大的戰略決策和國家大計,這個戰略具有長遠眼光,是蜀漢賴以生存的明智之舉。但是作為位高權重的關羽,卻沒有這種眼光,大意失荊州,不是一時大意,而是性格使然。孫權主動來提親,要與他結為兒女親家,被他一頓臭罵,“虎女不嫁犬子”,氣壞孫權,弄壞了吳蜀聯盟,結果在他伐魏樊城獲勝的時候,被東吳勾結曹魏從背後襲了荊州,自己不得不“敗走麥城”。關羽失敗後引起的一系列連鎖反應,使人才不濟的蜀漢變得更為凋零。關羽的死,直接導致張飛為了復仇,氣急敗壞,暴跳如雷,鞭打部下,被部下所殺;也直接使劉備不聽諸葛亮和趙雲等人的勸阻,舉兵復仇,進兵東吳,導致彝陵之戰的全軍潰敗,最終病死白帝城。蜀漢本來就是弱國,靠著諸葛亮智謀和一批能征善戰的將軍,得以在三國中鼎立。但是經過關羽這樣一折騰,把本來就不厚的一點家底敗得差不多。如果關羽能夠站在全局看問題,深刻理解孫劉聯盟的戰略意義,與東吳修好,北拒曹操,安撫百姓,發展生產,那么三國的歷史就不是那樣了。作為一個領導者,如果缺乏大局意識,剛愎自用,結果不但斷送了前程,也給整個國家帶來不可彌補的損失。

關羽性格中缺乏協作精神,也顯得非常明顯。對於一個團體來說,協作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協作精神不強,團體的合力就無法體現。曾經的輝煌,使關羽看不清自己,那種居功自傲,目無他人的作派,還有唯我獨尊的個人主義,是關羽性格中一個致命的弱點。作為蜀漢集團的重要領導成員,應該有更寬宏的度量,能夠容天下難容之事,能夠把天下英豪聚集在劉備的靡下,那才是真正的助手、真正的兄弟。然而,關羽的表現卻令人非常驚訝,劉備要封馬超為平西將軍,關羽心中非常不滿,最後是諸葛亮寫信把他吹了一通,他才心滿意足。在取西川、東川中,老將黃忠立下了汗馬功勞,劉備欲拜黃忠為後將軍,又怕關羽不高興,先拜關羽為前將軍。關羽知道後大怒,說:“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不肯受拜。這種作派,哪有以國家利益為上,以劉備集團的利益為上,只有個人的沽名釣譽和居功自傲。如果集團里有這樣一個人,不知是好事,還是壞事。由於平日裡目空一切,與周邊的守將關係處得不好,導致敗走麥城時,得不到救援,陪伴他的只有關平等幾個親信,不知關將軍落到孫權之手作何感想。

國家的統治需要忠臣,需要一個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這就是諸葛亮。他也是我最喜歡的人物。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火燒新野,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七擒七放孟獲,空城計,七星燈,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為這種人應該相貌非凡,可書中描繪的卻十分簡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他有獨特的人格,擇梧而棲,擇主而事,他盡忠於劉備,盡忠於蜀漢,最後中獻身於統一的大業中。"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但是,人無完人,他的缺點一是:明知馬謖是一個紙上談兵的那么個人,在關鍵的時候還是用了馬謖來守街亭,結果導致北伐的流產。二是:蜀國後期,五虎上將一一離去後,沒有能夠找到合適的接班人。三是:拒絕用魏延的建議,冒險出兵子午谷,採用鉗形攻勢,從背後偷襲許昌,還要藉機殺掉魏延,當時魏延並沒有叛變。四是:用自傲的關羽去鎮守荊州,本身就是一個錯誤,蜀國的敗亡也就是從關羽被東吳殺害開始的。

再說曹操。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奸雄。他說劉備與他是並世英雄,說得劉備都不敢聽,但是他沒有殺劉備,雖劉備正是他的瓮中之鱉。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夢也夢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諸葛亮,與其誓不兩立,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的天下就太平了。曹操能征慣戰,唯才用人,先後消滅了關中李傕、徐州呂布、淮南袁術、張繡等勢力,又在官渡之戰中,以少勝多,擊敗袁紹,統一了中原,抑制豪強,屯田養兵,發展生產,使他的北魏成為三足鼎立中最為強大的一方,曹操也有弱點,他仗著兵多將強,驕傲輕敵,赤壁之戰,中了“連環計”,用鐵索連船,被燒起大火,幾乎被連鍋端,赤壁之戰慘敗了,形成中國歷史上並不多見的被孫、劉聯軍以少勝多“戰例”。後來周瑜又發現劉備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殺劉備,至少把他留在東吳,東吳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淺,氣量狹小,非英雄也。這也與曹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在《三國演義》里還可以看到,各政治集團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今天勢不兩立,明天卻又杯酒言歡。而且這種鬥爭滲透到生活的許多方面,連家庭、朋友、婚姻等,都毫無例外地被捲入了鬥爭的漩渦,甚至成為鬥爭的工具。他們為了滿足自己權利、財產的欲望,為了使自己在激烈的爭奪戰中不被消滅,總是玩弄各種手段,演出了一幕幕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活劇。

再談談國家,魏,曾經煊赫一時;蜀,曾經功成不居;吳,曾經名震江東。這么來看,從國家就可以反映出國君的性格。曹操,但會提拔人才;劉備,愛民如子,卻不善於用兵;孫權,稱霸江東,但缺了點計謀。

如果說魏國在三國里智謀最強,一點也不為過。曹操的用兵堪稱舉世無雙,司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兩個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點:曹操多疑,司馬懿太過陰險。再說蜀國,首當其衝的必定是伏龍諸葛亮。他那過人的機智,嫻熟的兵陣,無不讓後人嘆為觀止。()還有像鳳雛龐統、姜維、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認為都不如孔明。吳,一個占據三江六郡的國度,能算得上是有謀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時期的周瑜就熟讀兵書,精通布陣。經過一番刻苦的努力,終於當上了水軍大都督,總統水兵。不過他太過於嫉妒,死正中年時。從這些人物和國家我們不難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關係著成功

總之,《三國演義》除了給人以閱讀的愉悅與歷史的啟迪以外,它更是給有志王天下者聽的英雄史詩。正因為如此,《三國演義》在雄渾悲壯的格調中瀰漫與滲透著的是一種深沉的歷史感悟和富有力度的反思。

《三國演義》描述了三國時期的局面。自從董卓被殺後,整個朝廷就亂了套,大家都爭著當皇上,劉備、關羽、張飛為了恢復漢室,請來了諸葛亮,有了諸葛亮的幫助,他們一連攻下了荊州、南郡、襄陽等城池。孫權一心要得到荊州,就千方百計去搶,諸葛亮識破了一計又一計,使孫權賠了夫人和大將周瑜,又打了敗仗。可好景不長,不久劉備、關羽、張飛三人都被孫權、曹操害死了,很快,諸葛亮也死了。這時,地盤已被晉軍占領。

我想:劉備的志向是遠大的,他的行動也是迅速的。他只要找到了目標,就全身心的投入了,不怕任何艱難險阻,都要達到目的。在《三國演義》中,我們要記住,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要避免三國人物出現的錯誤。要學習關羽的英勇善戰,諸葛亮的機智,和劉備的定了目標不放棄的精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