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乾隆王朝讀後感

乾隆王朝讀後感(一)

這幾天,四川衛視正在播放電視劇《乾隆王朝》,我幾乎一集不拉的在觀看。此劇可以說是《康熙王朝》、《雍正王朝》的姊妹篇,場面也夠宏大,演員也可謂演技高超。我很喜歡看這樣的古裝劇(強調一點,不喜歡像《還珠格格》那樣的電視劇和港台腔的古裝劇,做作的很,還有說話實在接受不了)。喜歡看此劇是喜歡看,可是對劇情有點看法。

一是焦晃主演的乾隆,年齡太大。雖然化了妝,但每每看到他在叫太后「額娘」時,總覺得不舒服,感覺演太后的太年輕了。即便是在太后面前畢恭畢敬的,可還是覺得不像是兒子在老娘面前的樣子。

二是陳瑞演的和紳。陳瑞是個很英俊的演員,演技也很好。我覺得導演在選這個演員是對了,歷史上的和紳,不管是歷史還是野史,記載的和紳都是個很漂亮的人,還有的說是乾隆看上和紳,是因為和紳長的像其故去的一個妃子,我想乾隆不可能老一直思念一個醜八怪吧。但問題是,和紳是歷史上一個著名的貪官,而《乾隆王朝》中則是為其正名一樣,把和紳塑造成一個為國為皇上盡忠,辦差是盡職盡責,對貪官是毫不留情的一個正面的形象。讓人看了有些大跌眼鏡。

三是此劇名為《乾隆王朝》,我看實為《和紳傳》。劇中一直是以和紳的沉浮為主線在發展,把和紳在官場的爭鬥和與心愛女人的愛情,表現的是淋漓盡致,雖然感人,但好像有點離題一樣。

不過,我還是很喜歡此劇。陳瑞演的和紳,得意的不張狂,失意時不迷茫。把一個在爾虞我詐的官場中四處逢源、長袖善舞、聰明一世的和紳處理的恰到好處。

乾隆王朝讀後感(二)

看電視劇《乾隆王朝》,感覺和珅的確是個有才能,有本事的人。和珅在當官前期,是想當一個好官的,從他查出王亶望、陳輝壽就可看出。後來查辦國泰就有點小人所為,但他的做法非常符合主子的想法,「我們做的要跟得上皇上他老人家的想法,要讓皇上滿意」,從這句話就可看出。

和珅是一個很會玩弄權術、阿諛奉承的人,詭道詐術用得非常好。在他查辦王亶望時,能夠無中生有、故布迷局,充分利用王的多疑性格,使王露出馬腳,從而輕鬆破案。在查辦陳輝壽時,就更厲害了,利用皇后將陳的偷梁換柱、貪污受賄暴露無疑,給自己省了很多痲煩,正是這兩件事,乾隆看出和珅是個很能幹的人。再這以後查辦國泰時,就帶了很大的功利色彩,完全是照主子的意思做的(而且他也很會體會主子的心意),出發點完全是主子,不是老百姓。

這又讓我想到另一個人,錢峰。此人真是一位諍臣,是個愛民的好官,但其處世做法實不敢苟同。舉薦奸佞不分時候,愚忠,說白話點,死腦筋。乾隆並不是糊塗人,捐款里有貓膩他怎麼可能不知道,是肯定想辦那些貪官的,只是時候未到。想想十個封疆大吏按錢峰的意思一起查辦了,天下不就大亂了,辦那些貪官要慢慢來。在觀賞鳳桐時,不給乾隆面子,人都有那麼點虛榮心,皇帝就更甚了,他在大庭廣眾之下,確實陷乾隆於一個很尷尬的境地。他性格過於剛直,做事欠考慮,雖然出發點好,為百姓請命,他在那樣一個封建社會,不顧及皇帝感受,結果不會好到那裡,這也就決定了他後來的悲劇。

乾隆王朝讀後感(三)

史學家們常說,歷史反映的是當代。意思大概是說,當代人往往會從自己的視角和立場來記錄和評價歷史。最近,觀《乾隆王朝》一劇,感受頗多,下面試談一二。

一、《乾隆王朝》中最吸引人的人物—和珅

《宰相劉羅鍋》四十集,《鐵齒銅牙紀曉嵐》四十集,《鐵齒銅牙紀曉嵐續》四十三集,《夢斷紫禁城》四十八集,《乾隆王朝》四十集。浩浩蕩蕩兩百多集電視連續劇離不開一個人物—和珅!歷史對於和珅有很多記載,民間也有不少關於他的故事及傳說,在當今大多數人的眼中,和珅不是一個正面形象,而是個貪官的「典範」。然《乾》劇中和珅的形象改頭換面,由一個真小人搖身一變,變成個真君子,由一個大奸臣變成了大忠臣,由腐敗貪官變成了專治貪官維護官場清廉、維護正義的化身。可以說該劇的製作人們真是「顛倒黑白」,「是非不分」,大有「篡改歷史」之嫌。

且不論這種修改是否正確,是否恰當,單從一個電視觀眾的角度來看,這種「篡改」我個人比較喜歡,甚至有些佩服這個被修改了的曾經被萬人唾罵的「和大人」。(估計我是被誤導了)本劇中的和珅沒有王剛主演的《宰相劉羅鍋》中的和珅那麼艱險狡詐,也沒有《鐵齒銅牙紀曉嵐》中的和珅那麼滑稽幽默,這個和珅的魅力體現在他的智慧與幹練,他幾乎被塑造成了男人的典範,()對國,對家,對自己都是一絲不苟,明明就是一個堂堂正正的君子。對國堪稱忠臣、能臣的代表,對家也是模範老爺,對自己更是嚴格要求,勤勉上進。

為什麼和珅會被如此改寫呢?我認為原因有二:其一,和珅這個人物在民間本身就是個具有爭議的人物(在歷史上的定性就是一個徹底的貪官),這導致他的藝術形象的可塑性很強;其二,電視製作人巧妙地把握了觀眾喜歡新鮮感這一特點,讓大家換換口味,換一種視角來審讀歷史人物,以取得票房。此前的幾個乾隆劇中,和珅的形象大同小異,大家多少有些看膩了,突然看到和珅的另一種解讀,會很自然的感到新鮮。雖然該劇中和珅的形象和觀眾心中和珅的形象不吻合,但正是這種不吻合產生了心理距離,審美學有句話叫做「距離產生美」,這種距離主要是指心理距離,新和珅的「美」大概就來源於這種心理距離吧。從純粹文藝創作的角度上講,這個和珅寫的好,導的好,演的也好!

進一步細觀此劇中的和珅,不難發現,劇作者也在某種程度上否定和珅,但是這種否定不同以往,他沒有從奸臣貪官的角度否定和珅,而是在否定乾隆時代中國落後的政治體制的同時,否定了和珅對乾隆皇帝的「至忠至孝」,劇中和珅時時處處為了「皇上」考慮、著想,但是封建的帝王體制本身就是落後的,因此和珅的「至忠至孝」就成了「愚忠愚孝」,他維護乾隆也就是維護這箇舊的落後的體制。劇中的和珅可謂聰明睿智超出常人甚多,然這種聰明睿智由於他對皇上的千依百順、百般迎合而大打折扣。

二、打破成見,重組歷史人物關係。

除了和珅之外,紀曉嵐,劉墉等家喻戶曉的「大人物」們也紛紛登場,成為該劇的十分引人注目的「配角」。值得注意的是,在前幾個乾隆劇中,「紀大菸袋」和「劉羅鍋」都是以絕對正面的形象登場,與身為「奸臣、貪官」的和珅可謂是水火不容。而《乾》劇中,這三個人互相協作,互相支持,共同輔佐乾隆皇帝,成為一個相當團結的領導小組,不見明爭,更不見暗鬥,這種關係讓人感到匪夷所思,有些不太適應。

如此更改人物關係也是非常大膽的嘗試,觀眾對這種更改恐怕也是褒貶不一。就個人觀點認為,這種更改有些過分,雖說同朝為官有共同的利益和使命,但是也必然會有很多矛盾,劇中幾乎沒有看到這些大人物之間有什麼矛盾,這就有些奇怪,有些不客觀了。

話說回來,《宰相劉羅鍋》和《鐵齒銅牙紀曉嵐》中,他們之間的關係有些過激,也不太真實。這可能是因為為了加強戲劇效果,把他們之間的矛盾誇張化了的原因。《乾》劇三者的關係又平和的過分,也算是一種誇張吧。但是這種誇張似乎總讓人聞到一種矯枉過正的味道。

三、對舊中國體制的反思:對聖人世界的否定

中國文學作品自古有歌頌帝王將相的嗜好。對「聖人」的崇拜可能是幾千年封建社會的後遺症。當今社會已經不是聖人的世界,無論多麼聖賢多麼智慧,一個人或極少數的領導者也無法治理好像中國這樣的一個大國。

乾隆皇帝也接受「民為重,君為輕」的教條,似乎也知道億萬民眾蘊藏著無比巨大的力量。但是身在封建政治集團最高處的他,只有全力維護這個體制,卻無法看出這個體制的弊病。此點可見於他在拒絕與英國人通商那個情節。他的理由是大清自來重農抑商,與英夷通商與大清體制不符。這個致命的錯誤在乾隆之後一直被清朝的統治者們繼續奉行,直到西洋人用堅船利炮強行打開中國的國門。

這種閉關鎖國的政治思想一直在中國的政治統治階層中反覆流行,直到現代中國的改革開放,中國的國門才徹底的向世界敞開,因此,中國經濟才有了如今突飛猛進的發展。

總體看來,《乾隆王朝》是一部正劇,而不是「戲說」。作為一部歷史正劇,該劇以國家社稷命運為主線,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很有氣魄,布景服飾也是一流。人物鮮活,情節緊湊,雖然對和珅這個人物的定位有些大膽了些,受到很多觀眾和媒體的質疑,但總體來說還應該是比較成功的。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