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天鑒讀後感

天鑒讀後感(一)

《天鑒》是一部百科全書,涉獵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諸多方面,蘊含人道、天道、教道、家道、學道、醫道、義道等等,記錄了作者羅崇敏對修身、做人、理政等方方面面的學習心得、生活體驗和履職感悟,體現了一個官員的責任心和事業心,充分表達了他對至真、至善、至美的認識和追求。這種好學力行,勇於探索的的精神難能可貴,令人驚嘆,令人折服。

從《天鑒》這本書可以略窺作者的人生。他以讀書為樂,以思考為友,以實踐為師,以創新為伴,善於學習,勇於探索,勤於積累,敢於超越,展現了作者深邃的眼光、獨特的思維、理性的批判精神,體現了他唯真、唯實、唯勤、唯和、唯廉的價值追求。如他認為,知識的寬度、厚度和精度決定人的成熟度,要比別人多一些優勢就要學得更快、更多、更好,比別人情緒調整得更快、更好、更適應。我們也應該像他那樣,把讀書看作是自己的一種生活,將學習工作化,生活化,將工作學習化,將生活學習化。

他是精神高貴者,得到了精神的滋養,因為他是一個能夠獨立思考的人。法國17世紀最具天才的數學家、物理學家、哲學家帕斯卡爾有言:「我們人類的全部尊嚴就在於思想。」或許羅崇敏是受到了帕斯卡爾的啟發,在自己的人生中,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實踐,不斷的探索。他以一顆謙虛的心,向同事學習,向領導學習,向實踐學習,打開了知識之源,走上了通往啟悟、責任和快樂的道路。

我們應該向羅崇敏學習,學習他這種高貴的精神,學習他好學力行,勇於探索的精神,學習他思考,思考,再思考的習慣。李嘉誠曾鼓勵學子們說,「當你們走出校園,踏進人生這真正的大學堂,請堅守常思考、常反思的守則。」這句話我們或許不明白,但是,我想我應當牢記在心,並在以後的人道路中不斷的體會,感悟。因為我們的人生之路才剛剛開始,要想成功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帆風順的。我們應當謹記,邁向成功要通過層層的考驗和磨礪。而我們又當如何面對這些接踵而至的考驗和磨礪呢?唯有勤于思考、善於思考才能從中獲取生活的智慧,實踐的樂趣,才能在考驗中成長,在磨礪中成才。

而且,思考具有更大的意義。帕斯卡爾雲,「人只不過是一根蘆葦,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有思想的蘆葦。」他在道出人生悲哀的同時,卻指出了實現人生價值、獲得「永生」的不二法門。這就是思考。只有思考才可以獲得系統的思想,讓人實現更輝煌的人生價值,才能讓人得以「永生」。思考,是實踐自我的價值,是人生意義的標桿,是社會進步的源動力。思考,也正是傑出科學家、中國「兩彈一星」工程奠基人錢學森所倡導的「大成教育」理念的內在因素,是他的教育理念「我們有責任去思考」、「教育,更重要的是引導思考」實質內容。法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歐洲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和傑出代表巴爾扎克曾言,「一個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個力量無邊的人。」由此可見,思考的重要。

而我們,做為一名當代大學生,受過大學的薰陶,受過「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大學精神的感染,更應當學習羅崇敏好學力行,勇於探索的精神,勤于思考,做一名精神高貴者。羅崇敏的思考不是單單的空想,而是基於學習,立於實踐的思考。就像許多人所講的那樣,「讀書人如果空有」道「,空有天花亂墜的政治理想,而沒有可以起而踐行的」策「與」術「,沒有」權力「作為它施行的保障,大多只可能成為空想。道與權彼此一拍即合,相輔相成的完美結合,在中國歷史上幾於鳳毛麟角。」羅崇敏就是這「鳳毛麟角」,就是好學力行的典範。我們更要學習他這種在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學習的的學習良好習慣。

多讀《天鑒》,多感悟羅崇敏,多思考他的優點,多學習他高貴的精神,並複製其於自身,我們就可以穿越「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迷惘,擁有「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執著,進而獲得「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頓悟。這是人生的樂趣所在,也是人生的價值所在。

天鑒讀後感(二)

中國教育學會秘書處送來了雲南省教育廳廳長羅崇敏的新作《天鑒》。因為是教育界的同行,以為都是論述教育的文章,所以接到書以後就讀起來。讀完以後才知道,羅崇敏真正做教育廳長的時間並不長,而他的經歷卻很豐富,從工人到幹部,從一般幹部到州委書記,從地方行政幹部到學校、教育廳的領導。所以他的新作並非只是講教育的,而是涉及治國理政、哲思啟智、養身正家、教真育愛,以至於美學、醫學等話題,內容極其豐富。他是從個人從事的事業出發,通過讀書學習,悟出「盛天下之理,鑒世間之事」的種種道理,把自己的心得記錄下來。整本書無長篇大論,都是語錄式的心得體會。因此讀起來並不枯燥,而是有如二三位朋友坐在茶座邊,輕鬆愉快地談人生哲理,論天下之道。

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基本特徵是關心世事,而教育是立國立民之本,教育要培養立國立民的人才。《大學》中說:「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後知至,知至然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羅崇敏的《天鑒》似乎也是循著這條路線走過來的。《天鑒》全書共七章三百三十八篇。第一章就是講治國理政,這是他在做地方工作時結合實際而讀書、學習、思考的心得體會;第二章講哲理啟智,這是他對世界觀、人生觀的人生體念;第四章講養身正家,這就講到為了治國理政,必須修身齊家,提高個人的修養;第五章講教真育愛,就談到了他現在的本職工作,如何教書育人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雖然是古代封建社會儒者為統治君王開出的治國處方,但它一直是中國歷代知識分子所秉持的人生追求。用現代的內涵來解釋它,仍然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所必須遵循的路徑,只有全國公民的修養提高了,家庭和諧了,國家才能強盛,社會才能和諧。

《天鑒》第五章是專門談教育的,對教育本質、教育制度、教育結構、教育改革等各個方面提出了許多真知灼見。特別是他論述了教育要處理好七大關係,即:正確處理規模、結構、質量的關係;正確處理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的關係;正確處理教育適應、依靠、引領的關係;正確處理公平、競爭、效率的關係;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正確處理學校教育、親職教育、社會教育的關係;正確處理基礎建設、教師隊伍建設、管理環境建設的關係。這都是當前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需要解決的幾個核心問題。在處理這些關係中他都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他還提倡的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三生教育」,這也很具有理論意義。如果真能實現這「三生教育」,我國教育就能克服種種弊端,回歸教育本真。

總之,《天鑒》這部書是作者多年來在從政、從教、讀書學習過程的生活體念和人生感悟。雖然有些提法可能會見仁見智,但可以看出,羅崇敏30多年來不只是簡單地履行自己的職務,而是用心做事,用心讀書,用心思考,用心領悟(這裡的「心」字要用重音來讀),才能有這樣的體念和感悟。同時它對我們有很大的啟示:無論做什麼事,擔任什麼職務,都要不斷學習,才能領悟人生,才能明理達情。但願我們的官員都能向羅崇敏廳長學習。

天鑒讀後感(三)

在《天鑒》中,作者以生活的體驗和領悟,對修身、做人、理政進行了全面的思考,把人生的經驗記述下來,其中不乏真知灼見。如他認為,知識的寬度、厚度和精度決定人的成熟度,要比別人多一些優勢就要學得更快、更多、更好,比別人情緒調整得更快、更好、更適應。正是基於這種認識,他強調讀書應是一種生活常態,學習、生活、工作貫穿在一生中,工作中有學習、有生活,生活中有工作、有學習,學習中也體現著生活和工作。

傳統觀點認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在書中進一步強化認識,認為人要在思想中成長,通過不同的教育方式,在不同的環境中得到思維的訓練和思想的提升,不斷進取。只有這樣,人才能同動物區別開來,印證了威廉·福可納的那句話:「人類之所以不朽,不僅在於他能夠永遠說話,而在於他有思想、有同情心、有犧牲和忍耐精神。」因此,()他反覆強調,偉大的思想引導偉大的時代,偉大的時代由偉大的思想引導;人類歷史是一部人的思想史,一切物質財富都會隨時代的變遷而逐步消失,唯有思想在傳承。

每個人的思想觀念不同,每個人做人的原則自然不同,但是,懷著對至真的認識、至善的行為和至美的追求,做人的胸襟和氣度必然不一樣。關於做人,他提出,低調做人,高調做事,是成人成事之基,是立身成業之道。做人要有胸懷,才能海納百川;要有廣博的學養,才能明智慎思、深謀遠慮;要與時俱進,才能更新自己、高瞻遠矚。

作為履職者,他在親歷中思考,在實踐中體驗,把多年履職的經驗進行概況總結,但又超越一般羅列現象的總結,而是由感性提升到理性的高度。認為領導要追求精英的境界和平民的生活,既是學習者、思想者,又是工作者、生活者。提出要勤政不要忙政,凡事不必事必躬親,要學會知人善任。

可以說,生活的激情和執著的思考,凝結在書中匯聚成感人肺腑、意味深長的無數言論,真實地表現出他的視野與眼界,同時使其對一些具體或局部的事物進行思考體量時,能夠新見迭出,新解不斷。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