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觀後感

十月圍城影評

十月圍城影評(一)

《十月圍城》講述的是:在清朝末年,政府孱弱,外強入侵,民不聊生,國父孫中山率領一批仁人志士,誓以鮮血“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背景下,一群來自四面八方的革命義士、商人、乞丐、車夫、學生、賭徒、戲班主等在香港中環浴血拚搏,保護孫中山的故事。該片把看似主角的孫中山虛化,用一群來自社會各階層的人物作為主體群像,講述他們如何捲入其中,該片用飽含深情的鏡頭語言,描繪了那個時代的中國風貌,刻畫了一群為走向共和國奮死不顧、引頸就戮的英雄人物,他們以自己強大的人格魅力喚醒了民眾沉睡的意識——商人、學生、腳夫、苦力、賭徒甚至乞丐,這些人參與營救中山先生的目的多種多樣——為了老闆、為了哥們兒、為了愛情、為了救贖,甚至有的人根本不知道這么做事為了誰。這些小人物各自懷著夫妻情、父子情、兄弟情和兒女情加入到這次救援行動中,當塵埃落定之後,那些安靜的靈魂已浸染了一份革命的崇高,值得所有人仰望和銘記。

影片採用紀實的手法,講述著一個沉重的故事:1905年10月15日,孫中山先生抵達香港召開秘密會議,清政府組織殺手前去刺殺,一群來自四方的義士保護孫先生,一場驚心動魄的“全城追殺與反劫殺”的故事就此拉開序幕,譜寫了一曲感人肺腑的忠魂悲歌……最終,孫先生安全離境,身後的街道上已染滿保鏢和殺手們的鮮血。

整部戲以“家國情懷”做文章,最好的篇幅都在孫文到港的前三天,一方是清廷鷹犬磨刀霍霍,一方是革命黨人緊張應對,各路人馬交替登場,營造出“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壓迫感,可謂劇力萬鈞,為隨後的“六十分鐘”連場惡戰做足鋪墊,李家父子的“小家觀”與孫文救國的“大家觀”幾度交鋒,最終上升為“捨生取義”,演來絲絲入扣,極具層次感;其中報館王學圻VS曾志偉、囚室梁家輝VS胡軍等幾場對手戲更是火花四濺,對白精煉,表演到位,看起來十分過癮。

《十月圍城》這部片子,以寫實的手法將歷史洪流中小人物的命運,最終書寫成了一個宏偉的命題,成就了一個悲壯又哀婉的故事,其內涵豐富,並成功地將“一個好看的故事”和“一個深刻的故事”有機地融合在了一起。影片使觀眾在觀念上真正得到了一個轉變,那就是幾秒中能念完的“革命”二字,此刻卻顯的那么地沉重。

《十月圍城》這部影片雖然人物眾多,但沒有一個乾癟,寥寥數語,就勾勒出一個個俠骨柔情的熱血男兒,“小販”王復明,外表粗糙,但內心細膩;打女”方紅,性格倔強,但內心嚮往平靜安逸;“乞丐”劉郁白因為戀上父親的女人而墮落於街頭,為了救贖也為了解脫而加入此次行動;“少爺”李重光,稚嫩與天真,卻擁有著堅定的革命信念;“車夫”阿四,天性純樸、忠誠;“革命黨”陳少白:堅定不移的革命黨;“商人”李玉堂:守舊但愛國,別忘了我們是中國人,言猶在耳。“賭徒”沈重陽:嗜賭如命,但心本向善;“刺客”閻孝國的愚忠、頑固和病態,入木三分。

讓我落淚的情節:作為一位母親,每當看到影視情節中有孩子哭泣或者母子悲歡離合的時候我都會不禁掉下眼淚。以往的武打片,打的是嗓子眼。《十月圍城》,打的是心口窩。讓我很痛,不禁想到了現實中的我,如果我現在處於無飯可吃,無衣可穿的境地,也許我也會造反。清末人的生命太不值錢了,這一點在影片中表現的淋漓盡致。人可餓死、可凍死、可被惡霸強盜無緣無故地打死。歷史的進步都有人流血犧牲,學會尊重歷史、了解歷史。

沈重陽和女兒依依不捨的情節,讓我哭的一踏糊塗,沈重陽為了讓自已的女兒知道他是他的爸爸,而答應媽媽保護她的繼父李玉堂)女孩是多么地乖巧,可愛,讓人憐愛。在這動盪年代,這孩子又將何去何從呢?小演員演的不錯,不知道叫啥名字?女兒離開的時候布娃娃掉到了路上,而在後期與反清派的打鬥中,布娃娃支撐著他,直到最後找到了李玉堂留下了最後的遺言"把這個交給念慈"。沈重陽做了一件尊嚴的事情,阻止了閻孝國的前行,而救了李玉堂一命。

李重光,他還是死了,當父親抱著已逝的17歲的年輕兒子的時候,我的精神底線徹底被打垮了。之前李玉堂曾對兒子說:“這兩天沒事,就別出去了”,他不希望自已的兒子被卷進來。但革命和親情是矛盾的結合體,電影表現的很到位。李玉堂這時候是多么希望死的不是自已的兒子呀,這是作為父母的私心。可惜他的兒子太年輕了,才17歲。有一點讓我很想不明白,為什麼他手裡握著槍,不開槍呀?

它有眾生的盲目,有人性的卑污,更有歷史的無情。當我看到每個人心存私慾,保全各自的幸福,固守各自的堅持,但最終被歷史碾過。胡適先生說“歷史是任人裝扮的小女孩”,我們已經深陷並迷離於各種版本的正史、野史以及戲說當中。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陳可辛和陳德森的這次嘗試讓我們體會到另一種寬慰——在民族生死存亡之秋,不光是社會精英,普通的中國人也會做出自己的選擇,每一個後來者都在享受著他們用鮮血澆灌出的希望和繁榮,這是全民族的精神寄託,是中國人的一次集體勵志。

《十月圍城》將劇中人物塑造得血肉豐滿,成功刻畫了一群小人物,一群三教九流的市井小民,他們手無寸鐵,並不知道什麼叫革命,更不知道將要保護的人是誰,只是臨危時刻受人之託,容不得反覆掂量與比較,就此扛過了重任,明知路途險惡,就這般一去不回頭,短短四天在刀叢劍林里付出了鮮血和生命,一張張鮮活的笑臉慢慢融入泥土。

《十月圍城》並沒有單方面地歌頌革命,也不是簡單的正邪之戰或者好壞之爭。無論是革命黨還是清廷殺手,卻都具備一腔精忠報國的熱血,各懷信仰並為之努力、奮鬥直至死亡。大時代動盪如此,誰又能逍遙活在人世?整個故事十分慘烈,結果更是悲劇。

《十月圍城》演繹著犧牲,劇中那逝去之人,都算是死的其所,各為所愛,無論是對革命的愛,對女兒的愛亦或是對戀人的愛,結局是那么地令人為之動容,而心生感慨。當塵埃落定,那些仙去的靈魂已浸染了一份革命的崇高,值得後人去仰望和銘記。

《十月圍城》劇組,可謂是群星薈萃,大牌雲集。這部片子中不少演員,以精湛的演技,最優秀的表演,達到了人戲合一的境界,真正做到了“城中皆義士,無人似明星”,才使得我們這些看片之人為之動容。總的來說,這是部相當有感染力的片子。

十月圍城影評(二)

清末民初是個英雄輩出的年代,捐軀赴國難的能人志士不可枚舉。革命難免要歷經苦痛,流血犧牲更是不可避免。《十月圍城》就借孫中山來香港開會的事情表達了這一主題。

《十月圍城》中的人們身處歷史轉折點,沒有人能置身事外,如同飾演重光少爺的王柏傑戲中所說:全中國都被(革命)卷了進去,難道我還能避開嗎?!但為了保護素未謀面、與自己整個命運都沒有關係的孫中山先生,再說是歷史需求,戲中的普通人也是感覺不到的,他們能感覺得到的,是自己親人的愛與痛,是為了至親的選擇,於是他們毫不猶豫地以最普通的血肉之軀去完成一個看似簡單實則步步維艱的任務。

比如,方天將軍被清朝的朝廷冤枉,帶著300將士從天津一路逃命來到香港,等待重振中華的機會,終於等到保護孫中山先生的任務,卻在前幾天被清軍圍剿,當清兵從天而降時,他已心知不妙,就把女兒逼到牆角,打暈她,並用麻布把她包裹起來,一條麻繩捆綁,拋下窗外,臨落地前先穩一下,隨後再輕扔,麻布輕聲墜地,小牌坊輕輕壓在上面,是最好的保護膜。這位不怕死不畏用鮮血洗染革命的堂堂大將軍,生死關頭也是只求能保住小女一條性命。而父親捨命呵護的女兒,被埋藏在戲班子的牌坊下,躲過了一劫。雖然這只是一個場景,見不到人,可是卻覺得是李宇春(方紅)最動人的演出之一。大革命的背景下,仍然不忘親情,是比任何大道理都更寶貴的動人筆墨。

又如,李重光抽中生死簽,成為孫中山的替身。十七歲的少爺,未經任何世事,只有一腔熱血。他在道理上不怕死,可是當他代替孫中山先生上路前,仍一臉冷汗,不停發抖,他也很害怕。一路上他在車裡聽聞無盡廝殺,他臉上有淚心中有懼,但也是強忍巨大的恐懼,努力走完這一小時死亡之路。當他看到陳少白與清兵將領閻孝國生死相對時,雙方此時都已無人馬,閻孝國有一身精湛的武藝,梁家輝是個見血就暈的書生,李重光坐在車裡,舉起陳少白塞給他的手槍,那是他的最後一招。可人力車是倒退著下樓梯,陳少白抵擋不住車的滑勢,面對閻孝國勝利在望又不免畏懼,一下子沒抓住,人力車便自行快速下降。無依無靠的人力車一級一級下滑,閻孝國則是興奮地慢鏡頭往前追跑,車裡的李重光也就是個嬰兒,手無護己之力,車子在顛簸中手槍滑落掉在地上,他一臉密汗驚慌無法隱藏,最後車子撞上石柱,側翻倒地,鏡頭對準王柏傑轟然翻身,這一路倒退他受盡折磨,從有希望開槍到摔槍、到無法控制車子速度、車子翻身後已知劫數難逃的痛苦與害怕,演繹得十分到位,又很真實。這幾秒鐘的心路歷程,如同電視上提到過的某次空難,飛機在一分鐘內從天上翻騰著倒插入水,飛機上的人們除了機長是沒有人有肩膀安全帶的,跨在腰間的安全帶不足以把他們固定在位置上,他們只能一路翻騰著等待死亡的來臨。由於死前經歷了太恐怖的折磨,法庭判處航空公司賠償巨額賠償金,航空公司因此破產。王柏傑飾演的李重光少爺,從階梯上一路顛簸後退的心情,大概也跟飛機翻插入水差不多,閻孝國追到翻車面前,用竹子一下、一下、又一下、慢鏡頭無聲地描述著他插死車內王柏傑的過程。鏡頭同樣沒有拍王柏傑,可是那一刻能讓所有人心頭都如被竹插一樣,與他一起承受著這可怕的事情。

方紅與李重光本身都是弱者,十六七歲的孩子,本在父親保護之下一邊慪氣一邊天真地生活著,弱者去做自己力所不達的事情時,是很容易讓人感動的。他們成功的機會很少,在失去父親羽翼保護的時候,以雛鷹之翅迎向黑暗的未知,戰勝了心底強烈的恐懼與人與生俱來的害怕退縮,是戰勝了讓人窒息的緊張才能站在暴風雨的面前。不怕死的高大全人物鋼鐵般的意志能讓人肅然起敬,但在害怕中仍努力迎戰的人們,更能引起惻隱之心也更能感同身受。

巴特爾飾演的少林僧人王復明也很有特色,他巨人般的意志和難以言說的親切感為劇情增色不少,他苦戰不死,高大的身影出現在霧氣中時,的確是有一股讓人意志沸騰英雄重現的味道,這一身影,有超出其所應有的意義。劉郁白最後的打鬥場面衣衫飄然,別有一番美感。這部戲提及了各種感情,鄧四弟與阿純的小情人之愛,沈太太與沈重陽有恩有愛的壓抑過往,劉郁白對父親的女人(李嘉欣)的苦戀不得,李玉堂對陳少白的友情之重,對愛子的保護心切,陳少白寧舍“人生而平等”論也不捨李重光送死的矛盾,每個人都有自己軟肋,在情義不能兩全的情況下做出了最艱難的選擇。編劇沒有放過任何一個可能,人物的生命悉數展現,淋漓盡致。

這部影片讓我看到了革命時期國人們寧可犧牲自己,也要革命成功的崇高精神。

十月圍城影評(三)

生長在21世紀溫暖土壤的我們,可能很難體會到革命的艱辛。我們從來都只是在書本上學習和了解這些歷史,這些冷凍的扉頁並沒有給我太多的感觸。但自從看了《十月圍城》後,革命黨人的那份捨生忘死的愛國熱情使我深受感動。辛亥革命的這段歷史在我心裡變得更加有血有肉了。

在清政府的末年,由於封建集團的日益腐朽,加之外國帝國主義的鐵蹄長驅直入,導致人民飽受戰亂,苛捐雜稅也不斷加重,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這時候,以孫中山為代表的廣大仁人志士團結起來,興建各種革命團體,在中國廣大的民眾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但當時以慈禧為首的清政府勾結外國侵略勢力對他們進行鎮壓,這使得孫中山不得不想辦法把中國眾多的革命組織聯合起來,共同對抗日益腐朽的政府。於是,孫中山與全國的愛國同盟相約在香港舉行會議,以來明確方針,二來統一戰線。《十月圍城》的故事便從這裡開始:在孫中山前赴香港的這幾天裡,香港光大的革命者組織起來,與清廷派下的暗殺隊伍進行了殊死的搏鬥,保證了聯合會議的正常進行和孫中山的安全,這也為後來的辛亥革命的勝利奠定了條件。

可以這么說,沒有這些死士的捨命保護,也許辛亥革命就要夭折。他們中的每一個人,都是英雄。在他們中,有戲班,有賭徒,有乞丐,也有顯赫的大資本家,但是在革命的過程中,他們每一個人都是那么無私,那么忘我,為了一個目的——保護孫先生,而拼上一切,甚至自己的生命。

整部影片情節緊湊,扣人心弦,但是最讓我震動還是劇中的大少爺——李重光。

重光,是一個資本家的大少爺,從小一帆風順,也沒有經歷過大風大浪,可以說是溫室里的花朵。但是,他並不嬌弱,小小的身體裡藏著的是遠大的抱負,是遠見和卓識。從小接受西式教育,他從老師陳少白那裡接受了民主、平等、自由的先進思想,並且時刻踐行著這樣的精神。()影片中幾個情節值得我們注意。重光瞞著父親到街上參加遊行示威,分發孫先生來港的訊息,被他父親撞到。當他的父親要求他馬上回家的時候,他極力地抵抗著,喊出了眾人的心聲:不做亡國奴!這是多么響亮的口號,這是多么有力的吶喊,這是多么深情的呼喚。四萬萬中華兒女最強烈的反抗,都在這句話中了。聽到這句響亮的口號,不由得讓人振奮,仿佛看到廣大的人民都挺起了胸膛,朝著北京城裡那震顫不已的皇宮進發。

另外,陳少白抓鬮選替身的一幕也讓我們看到了這個少年的勇敢和從容。身為老闆兒子的他,本來是可以不參加這個挑選的,因為誰被選上,就要作為孫中山的代替,在清朝的頑抗勢力的絞殺下犧牲。但他深信著民主、平等的思想,他認為,其他人可以去,為什麼他不能去。他是爹娘的孩子,被人就不是了嗎?抱著這種想法,他毅然的換裝,成為了孫中山的替身,暴露在敵人的槍林彈雨中,經歷了各種各樣的危險,最終,他完成了任務,成功的引開了清廷暗殺者的注意,使孫中山和他的會議得以成功地完成。雖然,最後他犧牲了,但是在革命的成功路上,他是功不可沒的。這樣一位衣食無憂的少爺,能為理想而獻身,也著實讓我敬佩。

當然,這場革命中所有的革命者都是了不起的,戲班的方紅、乞丐劉公子、報社老闆李玉堂等等,他們也都是冒著生命危險參加行動的,他們所做的每一件事,無不讓我們看到他們對國家的愛之深,對清政府的恨之切,無不展現了他們超凡的膽識與魄力。

“革命是要流血犧牲的!”的確,革命是轟轟烈烈的,戰爭是十分慘烈的,我現在每一天的安寧都是無數人用鮮血換來的。除了敬佩,有時我們也應該做一些當做之事,才不枉哪些流血犧牲的先人。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