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觀後感

v字仇殺隊觀後感

v字仇殺隊觀後感(一)

看了《V字仇殺隊》,感動於裡面的正義、堅韌、善良,也被思維的重要所震撼。可是最打動我的是女主角在監獄裡的那段,可以說是烈火重生。第一次觀看到她在雨中張開雙臂的時候,我淚流滿面。第二次看的時候,反覆看她讀信的場景。並且思考:如果沒有看到這封信,那她還能堅持下去嗎?這封信對於她來說,會不會就是「救命」的稻草。我之所以加上引號,是因為我覺得不僅僅是生命而已,更主要的是心靈的重生。或者說是一種信念吧。當然信念在V先生身上體現的更明確些。不過為什麼最打動我的是她看信的這段呢?

可能是因為這引起了我的共鳴。在2013年3月份之前,我一直在體制學校里教書,過著朝五晚十的生活(每天早上五點多鐘起床,晚上十點多鐘睡覺,學校與家兩點一線)。學生換了一屆又一屆,一屆比一屆差,不僅僅是成績差,更重要的是狀態、習慣、性格、體質、價值觀等都在下滑。老師們的狀態和精神也在下滑。我經常自問就這樣過一輩子嗎?除了搞好教學外,我自學會計、英語。最初的想法是換個工作,當我拿到會計證後,在暑假裡去了一家公司應聘。聘是聘上了,可是受到了新同事們的排斥,而且由於她們的學歷水平比較低,議論的都是家長里短和吃喝攀比之類的。我儘量的迎合她們,可是仍然被她們背地裡捅刀子。後來我辭職了,還是回了學校。我找不到自己的目標和動力,雖然我還是在學英語。

我弟弟打電話給我,讓我關注和學習今日學堂張校長的文章,希望我能辭職到上海和他辦學堂。太多人已經講述過在看到張校長的文章和聽到他的課的感想,我和他們的感受是一樣的。這裡我就不詳細說了。我毫不猶豫的在2013年3月辭掉了工作,帶著十歲的女兒和滿腔的熱血來到了上海。我以為自己找到了希望,明白了自己的價值觀,開始了嶄新的生活。可是現實總是沒有想像的那麼美好。暫且不說遇到的各種困難,只說我的狀況吧。以前的我善良、熱情、有親和力,總是有很多人喜歡和我交往,工作認真負責,深受學生的喜愛。可是在現在的團隊裡,我急躁、尖刻、猜疑、容不下別人,自己都很討厭自己。工作上老是拖後腿。後來我幫我媽媽負責後勤方面的事。結果其他的學生和家長以為我就是一個阿姨。這點讓我更受不了。我整天繃著臉。時常回憶以前站在講台上神采奕奕的場景。陷在心理落差里不能出來。別人一點眼神或是一句話就可以讓我的心翻山倒海。有人說我是只刺蝟,是的,我覺得這是對我很貼切的比喻。可是,刺蝟為什麼隨時都可能用刺對著人呢?因為內心的虛弱,所以極度恐懼。我弟弟花了很多精力幫我調整,我也看了很多書。情況時好時壞。前段時間我被淘汰了。心裡很難受,可是似乎有一種輕鬆感。最近這段時間有更多時間坐下來看書學習,然後發現了每個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孩子們也開始和我親近多了。自己也能靜下來理一理思路。

伊芙在監獄裡挺過了各種嚴刑,克服了恐懼,戰勝了自己。所以她獲得了重生。而我敗在了自己的監獄裡,我還是有恐懼。可是,我仍然不想放棄,即便所有人都淘汰了我,我不能淘汰我自己。我以前老是討厭自己的陰暗面,可是我現在明白我應該愛我自己。就像有一句誓言「不管貧窮、疾病、衰老,你仍然愛她嗎?」是的,不管有什麼樣的缺點,我都愛我自己。我將把這當做我的信念,繼續走在新教育的路上。哪怕已經掉隊了,只能獨自跟著這個團隊的腳印走。哪怕我仍然有恐懼,我會對自己說「別怕,我愛你。」我相信愛的力量。

v字仇殺隊觀後感(二)

不知道是因為世界觀安排上的選擇,還是因為語言和鏡頭運用上的風格,我們無法清晰地從《V字仇殺隊》中尋到它所要表達的對於集權的痛恨以及對於民主的渴望。假如我們曾在由奧威爾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1984》中,體會到同樣的城市,倫敦所經歷的虛擬的俄式共產暴政的話,我們就會感覺到,這部電影中V字刺客所採取的革命行為,無論如何都會顯現出它的平庸和幼稚。當人們沉浸在「光榮革命」的無盡幻想當中的時候,集權世界已經沒有它曾經的笨拙和封閉了,而不同的意識形態下,對於生與死、自由與禁錮的詮釋也就不一樣,也許《V字仇殺隊》所描繪的集權世界,對於歐美的民眾來說已經算是十分令人驚嘆的了,但是對於我們來說,不論是從氣氛上還是從力度上,其表現力還遠遠不夠。在沒有任何的世界觀解釋的情況下,對於九十年代的英國進行架空式的改造,這樣的故事構造很難令人信服,相比於奧威爾式的幻想,我們今天的故事中所虛構的社會模式,大多是為了某種美滿式的暢銷模式所準備的,所以這種不令人信服的感覺也可能隨著故事的深入而變得無關緊要。從情理上說,沃卓斯基兄弟在編劇上的創造力,至少有五成來自於對奧氏語言和文字的經典元素,就像麥可?貝的《逃出克隆島》一樣,對於某些元素的運用能直接給予觀眾最深刻的震撼力量,而同時都有相對於這些元素的違和感存在。

在故事構架方面,《逃出克隆島》中給予觀眾的視覺震撼點莫過於在統一的制服和生活區域內的全景描述,以及對於這種世界觀所產生的質疑,這種靈感似乎是源於《1984》中溫斯特的生活方式和世界觀。而小說和電影不同的是,它一開始就將這個世界處於一種絕望的境地,給人一種危機四伏的恐懼中,而電影在開頭給人的感覺似乎是美好而幸福的,而隨著調查的深入漸漸地將危機暴露出來。而《逃出克隆島》的違和感在於前後場景之間的矛盾,當麥可?貝將他的公路追逐在這部電影中發揮到極致的時候,也就是這種違和感達到最大化的時候,這種心理落差似乎是電影遭到惡評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與之相同的是,《V字仇殺隊》在故事構架方面,也相應的從《1984》中得到了借鑑,又同時在電影中將元素之間的違和感達到了最大化,但是由於電影本身的關注程度問題,大眾在電影評價方面的見解,似乎並沒有過多的不利,但是如果將電影在氣氛渲染和故事感受一遍的話,我們會感受到一種不完整的憤怒與激情。首先,電影借用了奧氏文字中的電幕裝置,具體體現為大街上和政府部門的大螢幕,並且從頭到尾我們只能看見所謂的大統領和關於集權的宣揚;其次,對於宵禁和肆意監禁強殺的描述似乎也取材於前人對於獨裁的描述。但是這兩者的借鑑從氣氛和故事本身來說都不曾令人感到滿意,原本應該充滿神秘氣息和監視色彩的電幕,在這部電影中似乎只能體現大統領和集權政府的劣勢和低落,而宵禁政策本身在V怪客的影響下,也只能給人一種能夠隨意違反的感覺。

與此同時,從電影其他角度上我們也看不到集權社會下所應該有的壓抑和恐怖,於是相反的是,我們似乎可以感受到一種十分和諧的自由社會所應有的氣息,城市裡的民眾照常上班和娛樂,生活節奏愉快而沒有壓力,人與人之間沒有猜忌和爭鬥——這似乎是集權的最深感受——而且警方的調查和取證完全是自由而帶有法律程式的。這些違和的因素完全將電影帶入了另一種氣氛,而與此同時,在機位的選擇上,畫面色彩的處理以及角色的語言風格上,我們也絲毫感受不到應有的氛圍構造。據此,我們可以說在故事構架和氣氛的渲染上,電影是完敗的,這也是基於某些電影的表現力在先,當我們將《大都會》以及《1984》等電影所展現的科幻或虛構的社會模式統統感受過的時候,就會發現我們在《V字仇殺隊》故事的結尾會開始同情大統領的命運了,還沒有開始集權就被主角弄死了,從正義一方來說,沒有一絲一毫的難度和緊迫感。而人們的革命情緒的極好調動,從某種程度上也說明了這種極端制度沒有成立的可能性,也從根本上否定了故事構架所應有的基礎,也就是說在這種國民情緒下,不可能有大統領這樣的人存在,從而也就不可能有這些故事的發生,不論是男女主人公的經歷,還是回憶中其他人的經歷。

在影片播放到結尾,全市的公民走向街頭,注視著國會大樓被煙火吞沒的時候,我在想假如同樣的社會模式發生在我們的國土的時候,我們的國民會怎麼樣。不能置疑的是,絕對沒有大多數人會相應一個所謂恐怖分子的號召,也沒有人會為了大多數的人的生活挺身而出,民族的劣根性直接讓我們的國土充滿了烏煙瘴氣,也讓我們在歷史的各種時期都失去了所應傲然獨立的機會。這不是某個制度或者某個人的問題,而是我們這個民族大多數人都存在的,足以令人誅殺千萬次的醜陋的嘴臉,或許我們沒有資格對自己的同胞進行評價,可是除了我們自己,還有誰能替我們反思?諸如《鬼子來了》這種對民族自我的剖析類的電影,是我們自己的模板,在這種模式下我們根本迎不來V怪客的出現,乞求不到救世主,更看不到我們自己的明天。

v字仇殺隊觀後感(三)

「我們被教導去記住思想而不是人,因為人有可能會失敗,但是在400年以後思想依然保持著它的力量……」這是電影《v字仇殺隊》中開始一段獨白片段。我不得不說我對這部影片有說不盡的感情。而它的神奇與魅力在於,它精彩的對白和「荒誕」的情節不是讓我沉迷而是讓我警醒。撇開它精心安排的情節、分明的層次、渲染的氣氛、精妙的鋪墊或是演員精湛的演技等等不談,我所想表述的以及最最欣賞的,是影片本身傳達出的觀念與精神。

「我知道11月5日絕沒有理由被遺忘」。

這是全片的「起因」。1605年11月5日,蓋斯福克斯,企圖炸毀英國議會大廈,卻因被發現而未能完成計畫,在絞刑架上被吊死。400年後,一個飽受英國政府殘害的人站了出來,並打算代FOX繼續他未完場的計畫。他稱自己為「v」。

v崇拜與繼承的FOX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種思想,是為自由吶喊為正義舞旗的思想。這正是影片中所描述的英國政府不斷封殺、不斷抵制的思想。v以行為與演講,喚起人們最真實的想法,鼓舞人們與他一起與政府作鬥爭,爭取自由、公平與正義。

思想是一種力量,它能成就一個人,也嫩打敗一個強大的組織。而我們往往缺少這種觀念去樹立正確的思想。()學校、家庭、政府、成績、人脈、利益,我們「利用」外界環境困住自己的細想,然後有效讓自我迷失。當然我也要承認這也是一種思想,而可悲的是這種思想並不自由,在本質上這並不是屬於你自己的思想,很多時候是別人希望你這麼去想。這好比你不用付出,別人贈你一套房子,很方便很舒適,但你對它並沒有多大的特別的感情。

宗教信仰也能形成一種思想。但在我看來,在這種形式下的思想是別人教導你怎麼去思想,當然如果這種思想正是你之所想,你之所求,那便是好的。接觸多的宗教信仰有助於形成屬於自己的思想,當然,主動攝取更多的知識能更有利於幫助你思考,有助於「鞏固」你的思想。

「語言提供了表達見解的方式,並告訴那些願意傾聽的人們真相」。

這是v在演講是的一句台詞。人類發明語言是為了更好地傳遞信息,到後來是為了更好地溝通、表達自己的思想,而當自由言論的權利被剝奪,細想便少了一部分成長的空間。

在這個急躁的社會,人們只願意相信自己所相信的。願意傾聽的人太多,急於發表觀點的人太多。糟糕的是,爭論代替了談話,觀點轉化為有攻擊性的「武器」(指惡毒的言語),或是沉默打斷了思想的碰撞,自以為是的自己拒絕去反思。

我想,真相總是願意貼近的,而多數人將其拒之門外。又時候真相是自私的它不會任何人改變也不會任何人著想,「不會疼痛也不會愛」,所以,在一定意義上接受真相,是對事實的尊重,對自我的坦誠。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