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真實的幸福讀後感

真實的幸福讀後感(一)

書中告訴我們,做好事會產生幸福感,這不是一般的感官愉悅,當你用你的能力和優勢去應對一項挑戰並圓滿完成時,你會有幸福感。

很多證據顯示,有幸福感的人和沒有幸福感的人比,死亡率降低一半,積極情緒還會使人不容易衰老。梅奧醫學中心研究顯示,樂觀的人比悲觀的人活得長很多。幸福感會延長壽命並促進健康。

作者說,我們一直以為不幸福的人會比較同情別人的痛苦,因為他們自己感受過。實驗的結果卻是幸福的大人和小孩更有同情心。當我們幸福時,我們不會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我們會更喜歡別人,甚至願意與陌生人分享我們的好運。當我們心情低落時,我們不相信別人,並且集中注意力來保衛自己的需求。

有時我們說只有愛自己的人才會去愛別人,也是這個道理,一個人對自己都特別狠心,對別人肯定會更狠。自己幸福了,才容易給別人。這也是施比受有福的道理,有了才能施。

作者說積極情緒是幸福感不可或缺的因素,他教我們要把積極情緒帶入生活中,這樣才會增加幸福感,有幸福感的人情緒也會更加積極。這是一個良性循環。

作者給了一個公式。H=S+C+V

H是你的幸福的持久度,S是你的幸福的範圍,C是你的生活環境,V是你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

暫時的幸福可以通過朱古力,喜劇片,背部按摩,奉承話,一束花,一件新衣服獲得。幸福的持久度卻無法通過增加暫時的幸福得來。

幸福的測驗分數一半是你的基因決定的,也就說,有的人天生缺少幸福感,無論擁有什麼。這個天生的幸福的範圍就像一個恆溫儀。每個人都有一個積極或消極情緒範圍,這個範圍是決定我們整體幸福程度的先天成分。

另一個使你不能提升幸福層次的因素,是人對好的事情都很快適應,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不再心存感激。只有到一個更高的層次才有幸福感,有了一點幸福感還繼續追逐,所以幸福都很短暫,循環下去就是永遠幸福不起來。

人們會以為鴻運當頭的人比普通人幸福,實際是普通百姓比達官貴人更有幸福感。

生活的環境包括很多,作者認為:

金錢,金錢對幸福的影響遠沒有你想的那麼大,你對金錢的看法實際上比金錢本身更影響你的幸福感。在所有階層中,越看重錢的人對他們的收入越不滿意,也對他的生活越不滿意;至於為什麼會如此,現在還沒有人知道。

婚姻,婚姻和金錢不同,婚姻跟幸福的關係非常強。處於不幸婚姻中的人,他們的幸福指數比未婚的或離異的更低。作者研究非常幸福的人時,發現最幸福的10%的人幾乎都有親密的生活伴侶。

年齡,1967年心理學調查資料顯示,年輕人比較幸福,現在變了,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滿意程度微上升,不愉快的情緒並沒有改變。

為了更幸福,作者說應該做下面的事。結婚。(有親密的關係,但可能不是因果關係)。避免消極事件和消極情緒。

就幸福和生活的滿意度而言,你最不需要去做的事就是賺更多的錢。他說,錢和幸福只有一點或幾乎沒有關係,如果你生活無缺,有閒錢買這本書的話,錢對你的幸福就沒有任何效應,物質欲望越高的人越不幸福。

雖然幸福感有一半是基因決定的,幸運的是一半的掌控權在自己手中,我想讓自己有幸福感,是一個人最大的成功

上面基本都是本書作者的觀點,有我的感想或者用自己理解的話說的。不是讀後感,基本是讀書筆記

真實的幸福讀後感(二)

近幾年,有關幸福的話題很多,你幸福嗎?你認為幸福是什麼?怎樣才能得到最大的幸福?這些問題耳熟能詳,每每都有人在不斷地提起。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們的生活質量提高了,但這並不能和我們的幸福感提升掛鈎。最近斷斷續續用了1個多月的時間才把部室推薦書目《真實的幸福》給看完,看完後最大的收穫就是讓我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了解什麼是幸福。

以前的我,自我評定是帶有悲觀色彩的人,在遭受打擊和挫折後,就很容易放棄希望。而書中塞利格曼認為,失敗後就認命了,不在嘗試或努力的心理狀態就是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可能就是一種單級抑鬱症。抑鬱症病人和無助者都顯示出被動性,他們比一般人更悲傷、更焦慮。在塞利格曼的試驗中,有三分之一的被試永不放棄,不論我們做了什麼,做多少實驗;但也有八分之一的被試從一開始就放棄了,根本不做任何努力就馬上投降。悲觀的人常常認為造成挫折和失敗的原因是永久的、普遍的,而且全是自己的錯,相反,樂觀的人具有堅韌性,他們把自己所面臨的挫折看成是特定的、暫時性的、是被人行為的結果。此時,我豁然開朗,悲觀的人和樂觀的人在解釋不幸和挫折的時候就有不同,以後遇到不幸或挫折的時候通過以上三種方式疏導自己,相信自己會樂觀不少。

塞利格曼還認為積極心理學和傳統的心理學不同。他不認為你應該花太多時間去改正自己的弱點;相反,他認為生命最大的成功在於建立及發揮你的優勢。幸福感來自於自己的優勢及美德,通過自己努力獲得的幸福才會有真正的幸福感受。真要遙望過去的歲月,提煉出幸福的時光,的確有點模糊,或者說,那些被現在概括起來稱為幸福的感覺,和現在相比是幸福的,當時意識中卻並無幸福二字。只是被充實、踏實的心情所籠罩。簡短說,此時有幸福的概念,停在口上,落在追逐的腳步中。每一點一滴的幸福都是靠自己雙手耕耘而來,容不得半點虛假,只有腳踏實地採摘的成果,才能使我們的身心得到最大的滿足感。

我們有時候被表面所誘惑,想要走捷徑追求幸福感,以為短暫的愉悅就是獲取到了幸福感,可是繁華過後卻是一身的落寞,這種幸福來得太過短暫。然而積極的情緒、特質和積極組織系統才是積極心態的有效組成,同時還需要在智慧、勇氣、仁愛、正義、節制、精神卓越等方面修煉和進取。我們還要清醒的認識到自己的優勢,從點滴做,一件件可以帶來幸福感的事,從中找到真實而幸福的感受。

真實的幸福讀後感(三)

《真實的幸福》這本書用簡單的語言告訴我們什麼是真正的幸福,怎樣才能變得更幸福。基於作者同時教授哈佛大學的幸福學課程,全書通俗易懂的同時也不缺乏嚴謹的邏輯結構,全本書共12章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1—7章講述了什麼是幸福;第二部分8—9章講述了幸福在哪裡;第三部分10—12章講述了用幸福斟滿人生。這本書涉及到的幸福範圍很廣,從事業、家庭、婚姻等多角度多層次教會人們如何更幸福。書中將幸福理論定義成這樣:生活的品質等於幸福的時光減去不幸福的時光。如果想要提升生活的品質那麼我們就需要增加幸福的時光。同時,書中還給出了幸福的持久度=幸福的範圍+生活環境+自己可以操控的因素的計算公式。並總結了拉近幸福的六種美德和獲得幸福的24個優勢。

作者在書中指出:相對於樂觀的人來說,他們更具有幸福的特質,樂觀的人把目前的困難解釋成暫時性的,自己具有主控權。相反,悲觀的人則認為他們的困難是一輩子也逃不掉,倒霉的事情一樁接一樁並且是自己無法操控的。樂觀的人更容易感覺到幸福,而悲觀的人則常常感到不幸,這主要取決於他們對困難的態度。另外一個特質是優勢和美德,常常感受到幸福的人,他們做到了每一天用自己的優勢去創造真實的幸福和豐富的滿足感。而大多數幸福的人都具備智慧與知識、勇氣、仁愛、正義、節制、精神卓越這六種美德,並具備以下二十四項優勢:實現智慧與知識美德的好奇心、熱愛學習、判斷力、創造性、社會智慧和洞察力;實現勇氣美德的勇敢、毅力和正直;實現仁愛美德仁慈與愛;實現正義美德公民精神、公平和領導力;實現節制美德自我控制、謹慎和謙虛;實現精神卓越美德的美感、感恩、希望、靈性、寬恕、幽默和熱忱。

縱覽全書,關於幸福不免有了幾點自己的基本認識:①幸福是主體的一種生存狀態。②幸福是個體的情感體驗和主觀感受。③幸福是主體的一種心性能力。④幸福是主體達至完善的一種能量。記得前不久,網上炒得沸沸揚揚的一個問題。央視記者問諾貝爾獎獲得者莫言:「你幸福嗎」時,莫言乾脆地回答說「我不知道,我從來不考慮這個問題」。這是因為,在他看來,「幸福」就是什麼都不想,一切都放下,身體健康,精神沒有什麼壓力。「我現在壓力很大,憂慮重重,能幸福麼?」莫言說,「我要說不幸福,那也太裝了吧。剛得諾貝爾獎能說不幸福嗎?」這是莫言的問答,他也道出了我們許多百姓的心聲。

現如今,我們大家都生活在一個有壓力、抑鬱的時代。有統計數據表明,中國人的壓力越來越大,已躋身於世界的前列,很多指標更是獨領風騷。來自於生活中的各種壓力讓我們變得浮躁、變得冷漠,變得瘋狂。壓力的負面效應不僅作用在我們身上,更可怕的我們日常的行為再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我們的下一代,是我們的下一代變得沒有信仰、沒有理想、沒有追求。作為教育人,我在困惑這個世界究竟怎麼了的同時更在思考該如何教育我們的下一代,告訴他現實的黑暗還()是教育他應該多點阿q的精神。誠然人是感性的動物,當然也是理性的物種,一種系統科學的思維方式是人類對待這個複雜的世界所必須的,現實之所以不同於理想,是因為現實不是自我的。但個人認為一直以來被人摒棄的阿q精神並不意味著他一無是處,至少他可以讓自己生活得很樂活。

記得曾經看過一個故事:一個人曾經問一個和尚說:「和尚修行,還用功否?」和尚回答說:「用功。」那個人又問道:「如何用功?」和尚回答:「飢則食,困即眠。」那人非常奇怪地說:「為什麼我和你一樣就不算用功呢?」和尚笑著回答:「你和我當然不一樣了,你該吃飯時不好好吃飯,該睡覺時不好好睡覺,整天千重計較,萬般思量,心不寧靜,怎麼叫做用功?如何算得修行?」

常常傻傻的在想:幸福難嗎?人到底還想變成什麼呢?小草只做小草,樹木只做樹木,鳥兒只做鳥兒,所有的生物都在做自己,只有人類不做自己。想成為什麼而不能如願,便煩惱失望。原始人大概不會失眠,思想原始嘛!豬也不會憂心,更不會想及好壞,天天問自己:我是只好豬還是壞豬?人類怎麼看豬,老虎怎麼看豬,豬才不理呢!動物吃飽了肚子便悠然自得,想睡便睡去。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