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觀後感

史達林格勒影評

史達林格勒影評(一)

  史達林格勒戰役」打響,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對爭奪蘇聯南部城市「史達林格勒」而進行的戰役。這場戰役也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東部戰線的轉折點。而這一年,也是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進行到了關鍵的時刻,河南卻爆發了罕見的大饑荒。同時期,兩個國家都面臨著抗戰最危險的關頭,其先輩們所遭遇的痛苦和磨難,以及拋頭顱灑熱血、英勇抗戰的故事被後代傳誦。如今,那段艱辛的抗戰歲月,現已經被後輩們拿來改編成電影,因此紀念戰爭的電影《史達林格勒》、《1942》被搬上大銀幕,同是本著還原歷史的角度出發,再現當年祖輩們歷經艱難險阻抗戰的真實故事。

《史達林格勒》是由俄羅斯著名導演費多爾·邦達爾丘克執導,故事聚焦戰役前夜,從小人物視角出發,著重加深個別人物之間的愛情,使這場戰爭演變成小人物的戰爭愛情故事。無論是從故事推理還是人物情感刻畫上來講,不難發現部影片在風格上更接近傳統好萊塢戰爭影片的套路,試圖通過描繪人性的掙扎來反映戰爭的殘酷。而《1942》故事聚焦大饑荒,延伸出一場全國性災難,使整個故事略顯沉重,很容易讓觀眾背負很多沉悶的包袱在內心。從兩部影片風格相比,後輩們在用電影還原歷史故事時,表達的方式各不相同。前者更多以文藝的情懷去展現戰爭,而後者以極為悲痛的視角來展現戰爭中的傷痛。相對來說,個人還是比較喜歡前者的視角去感受歷史,這樣顯得觀影氣氛不沉悶也不壓抑。

也許很多人會講,歷史戰爭有多悲慘,就應全部直接地展現出來,而不是含蓄地去表達,更何況是一場非常嚴肅的抗戰史。但有沒有人想過,當今社會下的人們生活本就壓抑難耐,去影院看歷史題材片也無非是了解歷史、記住歷史。而電影本身還需要具有很強的娛樂元素,在用不一樣的角度去還原歷史,還能讓大眾感受到電影的內涵所在,達到藝術效果的同時從側面反思歷史帶來的傷害,這樣地表達抗戰故事才會受影迷喜愛。否則,直接的表達只能說是記錄片,如果沉重的歷史包袱貫穿始終,卻不能再迎合當今的中國電影市場。就近年電影市場上來講,唯有類似《泰囧》這樣的喜劇片才能贏得高票房。如果戰爭題材沒有創意,而是照搬歷史,將其殘忍、悲痛的一面全部展現給觀眾,多少有些不符合市場。畢竟戰爭題材類的電影也多如牛毛。

就電影《史達林格勒》來講,主要以小人物的兩段情感故事交叉展現,延伸出的抗戰故事。兩段情感故事分別是:孤軍奮戰的5個蘇聯紅軍士兵和19歲的俄羅斯房主小姑娘卡佳,另一個則是一名德國軍官和一個當地的俄羅斯女孩。前者之間的愛不難理解,或說是一種同胞友誼。而後者則是發生在兩個敵對國家中一男一女的愛情故事。按理來講,以當時兩國對戰的環境背景下,這樣的異國戀是不可能發生的,所以俄羅斯女孩也被誤認為是在從事X交易。然而,影片中的這個故事卻是真實的,就當這位俄羅斯女孩遭槍擊身亡之後,德國大尉所做出的過激反應來看,與俄羅斯女孩之間的愛情那是真的一點都不離譜。正是這種敵對國中男女之間的愛情,看得出導演在整部電影中,重點關注小人物情感命運的同時,讓我們深刻反思出戰爭對人性的扭曲,以及戰爭對雙方來講都是一種傷害。

作為俄羅斯首部IMAX3D戰爭大片,在影片一開場就讓我們感受到其強大的特效所在,那種直接秒殺雙眼的場景效果,直接衝擊著觀影者內心深處。而影片中,曾在戰役中真實出現的He177式轟炸機墜地、火焰噴射器爆炸、狙擊手瞄準射擊等場面都將一一重現,身臨其境的戰爭場面將為觀眾帶來感官刺激,更會令軍事迷、槍械發燒友過足癮。

史達林格勒影評(二)

錯以為這部俄羅斯出品的電影,會對侵略者進行詛咒式的醜化,但意外的是片中的德軍形象並不是那麼不堪。影片甚至設定了蘇聯姑娘瑪莎愛上了強暴她的軍官這樣的情節,這種殘忍的陣地愛情,無疑削弱了戰爭的仇恨元素。

把矛頭對準日本天皇、希特勒等戰爭發起者,而忽略普通士兵的惡性,是近年來戰爭電影博愛主義傾向的體現。

《史達林格勒》片尾有這樣一個鏡頭:用槍互射將死的德軍軍官和蘇軍戰士,都沒有補上最後致命一槍,雙方靜靜等待死神的降臨,在那一刻他們不再關心勝敗,最為惦記的是各自愛上的姑娘。戰爭的醜惡面孔,在男女之情面前被淡化,這會讓觀眾由衷地產生這樣的想法:如果這世界只有愛情沒有戰爭該有多好。

兩個女性角色瑪莎和卡嘉的設定,是《史達林格勒保衛戰》的特別之處。她倆讓作戰雙方的陣營里,都瀰漫著淡淡的荷爾蒙氣息。瑪莎與卡嘉的身份有著微妙的區別。瑪莎愛上了敵人,被同胞潑髒水斥責。卡嘉則是與蘇軍五名堅守陣地的戰士建立了感情,她愛上了其中一個人,生還後讓她的孩子把這五個人都稱作爸爸。

無論是瑪莎的「仇敵之愛」,還是卡嘉「一個和五個」的愛,都是無罪的。落腳於兩名女性的悲劇,讓影片更易觸碰到觀眾內心的柔弱之處。難得的是,在處理史達林格勒保衛戰這個重大題材時,影片對人性情感微妙而真實的呈現,讓片中人物宛若就在觀眾生活中間。五個男人圍繞卡嘉產生的嫉妒、暗中的爭搶,以及卡嘉在沉重壓抑的作戰氛圍里,用女性之美帶給這五個男人的撫慰,讓戰地在一個個短暫的瞬間擁有了花園的浪漫之美。

以二戰為背景的經典戰爭片很多,《史達林格勒》在視聽效果、人物關係等方面,為這類電影賦予了新意,最值得稱道的是對人物心理的細膩刻畫,台詞的留白為觀眾留下了想像空間。缺點是片頭片尾的地震救援感覺和故事沒有必要聯繫,處理簡單化了,另外,一些段落煽情成分不夠,在不該克制的時候選擇克制會讓影片有所失分。

在烽火中觸摸人性

《史達林格勒》並沒有直接從70年前那場日漸生疏的史達林格勒戰役入手,而是從2011年日本地震海嘯救援現場切入。等待救援的被困者請求救援者不要離開,並要求其與她不停講話,於是俄羅斯救援者講故事。

相比幾位老前輩的大開大合的戰爭手筆,費多爾·邦達爾丘克執導的《史達林格勒》與《決戰中的較量》更加相似,僅只剪取了1942年11月史達林格勒戰役的一隅。故事的開篇同樣是伏爾加河那次慘痛的登入,格羅莫夫大尉帶領的偵察兵小分隊進入一座形如孤島且損毀嚴重的房屋,上級要求他們不惜一切代價堅守。與此同時,德軍軍官也接到奪回「堡壘」的指令。這棟千瘡百孔房子是一位倖存下來的19歲俄羅斯姑娘卡嘉最後的家園。

相比那段殘酷戰爭,我更情願去揣摩影片中白駒過隙般的愛情。一幫老爺們兒與一位妙齡少女同處一個屋檐下,固然無法規避那些苟且的慾念,然《史達林格勒》不是三級片,它頑強地試圖開出愛情的花朵。對此,導演採取了一分為二的手法。一面是德國軍官占領區域,那裡的地下室也有一位妙齡俄羅斯少女,且長得與德國軍官亡妻面如一人,於是這位俄羅斯少女順理成章淪為德國軍官的情婦;一面是蘇軍所在的「孤島」,就在德軍隨時攻過來的間隙,五位蘇聯大兵同時愛上了卡嘉,他們待她敬重有加,其中一位與她還撞擊出了愛情的火花。

當然,說這是一段烽火愛情也不盡然,片中並沒有那些個卿卿我我的情節,頂多的是輕描淡寫且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曖昧零碎,導演將更多的篇幅留給了令人不得喘息的火藥,而且就這兩段白駒過隙的愛情而言,導演更多的是在觸摸戰火中的人性。

史達林格勒影評(三)

今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史上著名的史達林格勒保衛戰勝利70周年,京城電影院線熱播俄羅斯首部3D巨幕大片《史達林格勒》。俄羅斯是英雄強悍的民族,在二戰中付出了千萬人的生命,打敗了橫掃歐洲不可一時的希特勒法西斯。今天的俄羅斯戰爭題材的文學藝術,無論如何表現都不為過。

此片由俄羅斯國寶級導演費奧多爾。邦達爾丘克執導,這是他一生中重要的影片之一。《史達林格勒》全片的基調為暗色調,影片油畫般的質感,粗曠豪放厚重。在3D特技場景渲染下,氣勢恢宏,悲愴感人。影片開始於日本大地震,一位俄羅斯救災人員發現廢墟下的俄羅斯同胞,由「五個父親」的身世,引出了二戰史達林格勒保衛戰中一組蘇聯士兵和一群德國士兵,加兩個俄羅斯女人的故事。

史達林格勒戰役是整個二戰乃至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也最為慘烈的戰役之一,也是二戰的重要轉折點。故事發生於1942年秋史達林格勒,影片以大見小,描述了伏爾加河畔一座老房子裡,蘇聯紅軍與德軍之間的一場驚心動魄的戰爭。一支蘇聯紅軍向伏爾加河左岸的德軍發起反攻後失利,幾名蘇聯士兵在這次行動中得以到達伏爾加河左岸,並潛進了一座被德軍占領的房屋與德軍形成對峙,在這裡他們遇到了電影的女主角,一位年輕漂亮的19歲俄羅斯少女卡嘉,危機重重之中他們相互守候,互為依託。導演以1:1的比例建造史達林格勒街景,在拍攝電影開場的伏爾加河登入戰時,將搭建的心血全部被炸掉,真實再現宏大戰爭背景,襯托出戰爭中小人物的生死。影片穿越歷史硝煙,反思戰爭。

讓人最震撼的鏡頭是,影片利用3D高科技技術,大炮的強攻,飛機的狂轟亂炸,機槍的掃射都給觀眾帶來了視覺衝擊。德軍發現了蘇軍的企圖,主動引爆油庫。頓時火海一片,騰空烈焰燃燒著陣地,前線排山倒海進攻的蘇軍士兵葬身於火海,德軍在戰壕里慶幸。讓人沒曾想到的是,突然間許多渾身燃燒著烈火的蘇軍士兵躍上敵人的壕溝,披裹著滿身油跡的火焰,怒吼著撲入德軍的戰壕,短兵相接肉搏在德軍的陣地上。蘇軍士兵的英勇頑強,勇於犧牲,讓觀眾心靈深感震撼。

影片中,另一位蘇聯女人瑪莎,因為長得與德國軍官彼得。卡恩的妻子有幾分相似,具有日耳曼女人和法蘭西女人相結合的高貴氣質,他不斷給她送食品,死亡時刻開車救出了她。她被同胞的鄙視「法西斯娼婦」,她因恨而產生的愛。影片最後,兩位女人被各自的情人同時帶到安全的塔樓躲避炮火和子彈。19歲的卡嘉活了下來,而愛上了德國軍官的瑪莎,最終被一顆來自俄軍狙擊手的子彈擊中前額。她瞬間死在了努力保護她的德國軍官的面前。影片淋漓盡致揭示了女人在戰爭中的無奈與無助。戰爭沒有讓女人走開,而是將他們的青春、美貌、生命、殘酷的吞噬掉。

最感人溫暖的一幕是:蘇聯士兵為卡嘉過生日。士兵們送給她一個驚喜,冒著槍林彈雨搬回來一個浴缸---生日禮物,讓半年未曾洗澡的卡嘉洗個熱水澡。他們在廢墟的房間中裝扮一新,點燃蠟燭圍坐在一起。破舊的鋼琴,柔軟的沙發床,舊時的相框照片,無疑都看出戰前生活的的溫馨幸福。曾是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的蘇軍戰士,彈著鋼琴唱著憂傷的詠嘆調。如同和平時期,戰爭似乎遠離了他們。影片沒有用激烈的手法揭露和賭咒戰爭,而是通過俄羅斯人高貴、莊重的性格,細膩完美的展示人性去反思戰爭。觀眾會注意到,影片中多次出現那個意味深長,史達林格勒著名的《兒童環舞》的銅製噴泉。

影片的結尾,當德國軍官彼得。卡恩為報復瑪莎之死,組織德軍強攻塔樓,俄軍士兵終於聯絡到炮兵部隊,將所在的精準坐標上報,隨著一聲:永別了,我的兄弟們!巨大的爆炸聲中將影片推向了高潮。19歲的卡嘉站在窗前,在彈火紛飛的凜冽火光中看著這一切,蘇軍德軍雙方無數鮮活的生命在猛烈的炮火中灰飛煙滅,觀眾也在影片中情感與藝術得到升華。當觀眾還沉浸在硝煙四起,影片此時有一句發人深省的發問:戰爭是什麼?沒有解釋,沒有答案,隨即電影在悲壯樂曲中結束,留下的是黑白色滾動的字幕。

這部耗時三年拍攝的巨製電影,以二戰最殘酷,最血腥的廝殺為背景,揭開了戰爭的悲痛、殘酷、慘烈,展現戰爭險境下人性的光芒和愛的力量。()它告訴現在的人:戰爭不可再來!好的戰爭影片都是以反對非正義戰爭這樣的主題而結束。《史達林格勒》亦如此。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