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生命的心流讀後感

生命的心流讀後感(一)

在看這本書的過程中,感覺就是每讀一章都會有新的感受,開始有很多東西都了解得不深,只有不斷重複地看以及思考,結合自己的經歷,才能體會出來。我覺得《生命的心流》整本書的根本在於人們在紛繁瑣碎的日常生活中,通過什麼樣的狀態去找到生活的真諦;通過創造更多的「心流體驗」,享受生活樂趣,提升身心的品質。書看完後收益不少,所謂生命的心流,就我個人的觀點來說,就是「毫不費力的生活」的訣竅。所謂毫不費力,是相較於辛苦工作、聰明工作,到最後輕易工作的境界—一怎麼樣用最少的時間跟精力去得到最大可能的成果,這就是精髓所在。

對每個人而言,美好的生活最大的障礙就是自己,但若學會與自己共存,拒絕需求的誘惑,自我便會變成朋友,幫手及建立充實人生的基石。人若無自我,便無法前進。大多數人都只在不如意時才會反省自己,由此進入惡性循環,在眼前的焦慮與痛苦回憶的互動影響下,便會越發自覺悲慘。要想衝出

這種循環的方法就是養成在鬥志昂揚、對生活尚感滿意時才反省人生的習慣。但更好的辦法是將精力投注在自我間接相關的目標或人際關係上。一旦體驗到複雜互動中的心流,體驗到具體且客觀的回饋,我們就能夠輕而易舉地對自己產生正面的看法。

生活中有許多事情是你必須做、卻又不樂意做的,有些事是躲也躲不掉的,就算你才高八斗,你也依然非做不可。因此,你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是百般不願、牢騷滿腹的做;一是心甘情願的做,後者顯然在感受上較為正面。就算最令人瞧不起的工作,你也可以設立目標。年復一年,我們的經驗都循著生理與文化的腳本演出,唯一可以掌握人生的方法,就是學會讓精力與意圖同步,將精神能量投注在自己想做的事情上。這樣我們就能看到自己生命的另外一扇窗戶又被開啟了。

生命的心流讀後感(二)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是快樂的,何為快樂?怎樣尋求快樂?讀完《生命的心流》一書才知快樂時一種渾然忘我我,如入佳境的感覺,源自獲取「心流體驗」的瞬間。

記得一為哲人曾說過「這世界並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雖然社會上有很多無足掛齒的醜聞和不堪的言行,但是這僅僅是極少的現象。我們要相信社會是美好的,至少他不會主動的拋棄我們,除非你主動拋棄他。當我們眼前渾濁的時候,我們不妨把心靈的窗戶打開,用心體會世界,就會發現美麗依舊。生活是否快樂,那得看是否擁有一顆平常和樂觀的心。在我們觀察事物的時候,我們要用美好的心態和角度去觀察,這樣便會有不一樣的發現。對待工作也一樣,我們要快樂工作快樂學習。用平常心對待,不要有太多的起起伏伏。

許多思想家都說過,人類的所作所為,最終都是為了追求快樂。我們之所以想追求財富、健康或名聲,都是為了藉此得到快樂。但是在追求快樂的途中我們得擺放好心態和立場,這樣才能真正體會到快樂的真諦。

快樂是一種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快樂是要用心體會的,快樂並不是一兩句啼笑皆非的言辭,快樂時生活真正的感悟。不同的活動會帶來不同的體驗和感受。倘若一輩子都做些搓志喪氣的事,你便不可能擁有愉悅爽朗的人生。反之則易然,所有的事物都兼具正反兩面,就看你是如何對待和面對。

快樂生活的同時,我們還得學會快樂工作。工作事一種奇怪的經驗,既為人營造專注滿足的時刻,給人驕傲及歸屬感,卻又是大多數人避之不及的事。以至於人們對工作抱著愛恨交織、充滿矛盾的態度,雖然知道工作事生活重要的元素之一,但真正在工作事,卻又百般無賴。導致人們會有這樣的心態總歸是沒有擺清自己的心態。工作時不能把利益觀看得太重,工作是我們體現能力和實力的時候,當自身價值得到充分發揮和展示的時候,你會覺得內心之中會有一種無法用言語描繪的情感,就像美國前冠詩人斯特蘭德曾說「當你沉浸在工作中,你便失去時間感,完全出神,全副精神都貫注在所做的事情上……當你將某件事情做得十分出色時,你會有一種難以言喻的感覺」我相信一個人的工作能達到這樣的境界那是相當有難度的,但也是幸運的。

我們得學會勞逸結合,很多人覺得工作壓力太大不快樂,可是很多時候他麼的休閒時光也並非快樂。快樂絕不是與生俱來的,在休閒的時候我們得學會放鬆自己緊繃的神經,多參加一些組織鬆散或叫個人性的活動。

生活圈是一個複雜的社交圈,不能只活在自己世界裡,親人朋友是必不可少的。一個良好的環境也能影響一個人的情緒,我們的心情往往會隨著外界的變化而變化,有很多時候快樂也是需要自己創造的,對每個人而言,美好生活的最大障礙就是自己,但若學會與自己共存,拒絕需求的誘惑,自我便會變成朋友,幫手及建立充實人生的基石,若無法找到實現自我更偉大、更永恆的目標,就絕對難以擁有真正美好的生活。

熱愛生活,擁有一顆積極樂觀的心態,朝著自己的目標努力,讓自己的生活更充裕,快樂就很簡單,快樂就在身邊。快樂學習、快樂工作,相信明天會更好。

生命的心流讀後感(三)

終於一口氣讀完了這本不算厚的《生命的心流》,感觸很多。

這是一本教會我們如何生活、如何尋找快樂的書。顯而易見的,我們每個人都是有個體差異的。不可否認,每個人的家庭背景、成長環境對自身的生活有著很大的影響,但是,選擇快樂的生活卻是靠自身的自主性決定的。

一個人只要不是十分貧窮,即使給他再多的金銀珠寶,他所獲得的快樂程度也不見得會提升。的確,這叫好比叫一個飢餓的人去吃蛋糕,只有吃飽前的那幾塊蛋糕才會帶給他快樂,相反,如果超越限度,蛋糕帶給他的快樂感受則會遞減,甚至產生負面的影響,經濟學中把這個稱為「邊際效應遞減」,很是貼切。在我們獲得基本的生存條件後,我們就應當轉而去追逐理想,去設定我們生活的目標。正如書中所說,「沒有夢想,沒有風險,生活也就變得微不足道」。

這本書的重點是「心流」,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做事的靈感。然而很奇怪的是,當我們放鬆下來看電視或者上網時,()我們所獲得的心流與感受恰恰是很少很少的。但當我們拿起筆來工作或者學習是,我們獲得的心流則是最大的。究其原因,就在於我們設定了明確的目標,全神貫注,集中精神與我們所做的事上。你會被塑造成一個什麼樣的人,最終是受你追求目標的左右。一個人若缺乏一貫的目標,就會三心二意,難以貫徹始終。毫無疑問的,有些人在某些方面的確很有天賦,他們對音樂、數字很敏感,但若想成為真正的音樂家、數學家,則需要不斷的投入精力去練習。這讓我想到了「刻意練習」。

在工作生活之餘,我們也應該學會休閒。一般來說,我們的休閒集中在電視和上網上,其實我們也有自己的愛好,音樂、運動等,然而這些愛好需要我們過多的準備時間,因此我們往往在短時間內選擇電視,即「被動式休閒」。被動式休閒不需要我們耗費太多的精力,也不具備什麼挑戰性,因而它很輕鬆,但同時,我們也不會獲得很大的樂趣。過多的被動式休閒也會讓我們產生鬆懈感,精力不易集中等問題。所以,在我們的日常休閒中,我們應當培養自己的愛好,即使我們所付出的努力很大,但相反我們得到的樂趣也是很大的,同時我們也會培養起我們自己的健康的休閒方式。

在我們的生活中,工作、休閒過後就是社交了。人是群居動物,我們需要家人、朋友的陪伴,我們需要有人分享我們的快樂,分擔我們的傷痛,社交活動帶給我們的快樂是最大的。那些患有抑鬱症的病人,他們在於外界交往時往往是正常的,但獨處是,則就會引發他們內心的恐懼。所以,與人交流,與人溝通會帶給我們心靈的觸動,會讓我們體會到更多的快樂。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