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一)

這裡講的是一個非常真的故事:年逾七旬的社會心理學教授莫里在一九九四年罹患肌萎性側索硬化,一年以後不幸去世了。作為莫里早年的得意門生,米奇在老教授惡病纏身的十四周里,每周二都上門陪伴著老師,聆聽他最後的教導,並在他死後將老師的教導匯集成了一本令世界矚目的文集,冠名《相約星期二》。

作者米奇·阿爾博姆是美國著名作家、廣播電視主持人,還著寫了一本在全球熱銷已達五百萬冊的小說《你在天堂里遇見的五個人》。對於他來說,與恩師“相約星期二”的經歷則是另一個重新審視自己、重讀人生必修課的機會。這門人生課不僅震撼著作者,也憑藉著作者的妙筆,感動整個世界。本書在全美各大圖書暢銷排行榜上停留四年之久,被譯成包括中文在內的三十一種文字,成為近年來圖書出版業的奇蹟。

讀這本書之前,在自己的心裡也鬥爭了很久。畢竟因為書的封套上那么鄭重其事地寫道“作家余秋雨推薦”,於是,很怕這本書會像余先生的書一樣,讓人深感是那樣的正經,那樣的正襟危坐。還好,對於我自己的感受而言,有關生命、死亡的書,只要有真正的感悟,那就總會有吸引人的地方,總會讓我明白到人生的意義,總會讓我深感其所表達的內涵之處。

一位身患絕症纏綿病榻的老教授,面對死亡,他會想到些什麼?這也正是真本書吸引人以及耐人尋味的地方。而在書中,他並不是那種與死神抗爭的鬥士,他只是重新審視了自己的一生,他只是淡淡地告訴我們,競爭並不是人生唯一的目的,第一隻有一個,那么就做第二又怎樣?他覺得如若悲傷襲來,無須退避三舍,而恰恰應該盡情體會箇中滋味,細細品嘗後再棄之一旁,方能真正超脫……也許這些並不太新鮮,甚至不太“與時俱進”,可是讀完整本書後,你才會理解,其實他重新審視的是人們公認的從不多加思考的標準,而我們仍然在這樣的標準下,渾渾噩噩地鬥志昂揚地生活著。作者米奇一直與教授相伴,聆聽他的內心,也思索著自己的生活,所以,書中還有他的瑣憶和隨想。

讀這樣的書,總會讓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腳步,想起角落裡那落滿灰塵的畫筆,想起很長時間沒打電話聯絡的朋友,想在秋日的陽光下從容地坐一會兒眯一眯眼睛,想離開現在固定、緊張、忙碌如陀螺的生活……不過,合上書,就像關閉了一扇窗,日子還是一樣滴滴答答地走下去。老人說“當你學會了怎樣死,你也就學會了怎樣活。”

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人生,看看究竟自己想要的,自己需要的是什麼樣的生活,是非一定要做到某種所謂的程度才是我們人生所謂的追求,好好的生活,好好的體味人生,難道就不是一種很好的追求嗎?看完這本書,結合自己的實際,我們將會得出屬於我們自己的答案,讓我們一起“相約星期二”吧。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二)

在美國小女兒家忙裡偷閒看了幾本閒書,對我感觸最深的是一本《相約星期二》,這本書是講人生的,或者說是一位老教授對人生的感悟,主人公叫莫里。施瓦茨,社會學教授,他已患了絕症,受一家電視台的《夜線》節目採訪,被他十六年前的一位學生,當今的作家記者米奇。阿爾博姆偶然看到,學生匆匆趕來看望即將離世的老師,而老師宣布要給這位學生上最後一門課,每星期一次,時間是星期二。這樣的課程沒有那位學生會拒絕,於是每星期二,這位學生坐飛機飛行七百英里,趕到病床前去上課。

這門課講授了十四個星期,最後一堂是葬禮。老師謝世後,這位學生把聽課筆記整理一下交付出版,書名就叫《相約星期二》,這本書引起全美國的轟動,連續四十四周名列美國圖書暢銷排行榜。該書已譯成中文。

這門課的內容有:世界、遺憾、死亡、對衰老的恐懼、家庭、金錢、文化等等,莫里老人對待病痛、衰老、年齡、死亡的心態及有關的論述對我們年長者可能更有現實意義,關注更多一些,他樂觀平和的心態和富有哲理性的論述,我感到很受啟迪。

莫里老人得的絕症,他是逼視著自己如何一部分一部分衰亡,這比快速死亡要殘酷得多,他不能動,活著全靠別人幫助,他是怎樣對待的呢?對別人的照顧開始覺得不便,但很快又釋然了,他說:“我感覺到了依靠別人的樂趣,現在當他們替我翻身,在我背上塗擦防止長瘡的乳霜時,我感到是一種享受,當他們替我擦臉或按摩腿部時,我同樣覺得很受用,我會閉上眼睛陶醉在其中,一切都顯得習以為常了。這就像回到了嬰兒時期,有人給你洗澡,有人抱你,有人替你擦洗,我們都有當孩子的經歷,它留在了你的大腦深處,對我而言,這只是在重新回憶起兒時的那份樂趣罷了”。這種心態足以化解一切人生悲劇。他還說:“你應該懂得一個哲理,拒絕衰老和病痛,一個人就不會幸福,因為你終究會要變老的”。是啊!因為衰老和病痛總會來,你為此擔驚受怕又拒絕不了它,那還會有幸福嗎?

莫里以一種更獨特的視角來看待年齡問題。他說:“你應該發現你現在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真實的東西,回首過去會使你產生競爭意識,而年齡是無法競爭的”。“當我應該是個孩子時我樂意做個孩子,當我應該是個聰明的老頭時,我樂於做個聰明的老頭。”學生問他你從來沒有害怕變老?莫里說:我樂於接受老,這很簡單隨著年齡的增加,你的閱歷也更加豐富,如果你停留在二十二歲的年齡階段,你就永遠是二十二歲的那般淺薄,要知道衰老並不是衰敗,它是成熟。學生問:如果變老那么有價值的話,為什麼人總說我願意變得年輕?莫里說:你知道這反映了什麼?生活得不滿足,生活得不充實,生活的無意義。因為你一旦找到生活的意義,你就不想回到從前,你想往前走,你想看的更多,做得更多。“老年人不可能不羨慕年輕人,但問題是你得接受現狀,並能自得其樂”。‘我知道年輕也會是一種苦惱,所以別向我炫耀年輕的魅力,有他們的煩惱,矛盾、迷惘、不成熟、活著感到累---’。

他是怎樣看待死亡呢?莫里說:死亡是一種自然,人平常總是覺得自己高於自然,其實只是自然的一部分罷了。“接近死亡並不一定是壞事,當你意識到這個事實後,它也有十分積極的一面,你會因此而活的更好。”“意識到自己會死,並時刻做好準備,這樣你活著的時候就會更珍惜生活。”“學會了死也就學會了活”,他還說:“如果早知道面對死亡可以這樣平靜,我們就能應付人生最困難的事情---與生活講和”。他還構想幾天后死亡火化時突然一句笑話把大家逗樂了,“千萬別把我燒過了頭”。在死亡面前真正懂得了與生活講和,這簡直是一個充滿哲理的結論。

我所以摘錄以上莫里老人的話,是讀後我感到頗受教益,生老病死任何人都不能逃脫,這就是自然。病痛、衰老、死亡是老年人面臨的現實,如果都有莫里老人的樂觀平和的心態,就能化解人生一切悲劇。

日過中午就是一天,人的年齡過五就進入下一個整數,再過幾天就是我七十五周歲生日了,過了生日就向八十邁進了。當我五六十歲時,還覺得七老八十離我還遠,如今我已是七老八十行列中的一員了,一下子感到餘年不多了,自問怎么會這樣?倒不是我心態年輕,而是感到時光過得太快,拽也拽不住,忽忽的過去了。有人說要忘記年齡,其實不可能,每年家人為你過生日自然記起年齡,每天日出日落就是時光的流逝。莫里老人還說:“人意識到會死,看問題的眼光也就不一樣了,更珍惜活著的生活”。我想人活到這份上,就是要和生活講和,活的豁達些,少操閒心,有的老人活得累,想為子孫留下什麼,最近看電視劇蝸居,李老太太為給孫子留下房子,最後把老命都搭上了,我沒什麼留的,所以不想。有的人想到死後墓地,我只想活著的事,死後的事不管。我想人老了要大度,自得其樂,少找煩惱,一切順其自然,過平常日子,每天看到太陽升起,高高興興的迎來新的一天,我就想這樣平平淡淡快快樂樂的度過餘年。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三)

教師追求的是永恆,他的影響也將永無止境。

——亨利·亞當斯

書中講述了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社會心理學教授莫里,在七十多歲時患上了一種叫做ALS(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的病,也就是著名的天體物理學家霍金所得的那種病。這是一種非常兇險、無情的神經系統疾病,它通常從腿部神經麻痹開始,一點點地向上蔓延,先是腿行走不靈,然後是無法站立、無法坐直,直至使人不能再呼吸時為止。霍金非常的幸運,他的病情不是持續惡化的,而是一次發作以後就會平穩很長的一段時間,然後再有下一次的發作。一般情況下,這種病都是持續惡化的,從生病開始,留給病人的時間一般不超過兩年。莫里就屬於這種情況。

知道自己得了絕症後,莫里決定帶著尊嚴、勇氣、幽默和平靜活下去。他與他的學生米奇約定每個星期二見一次面,一起討論“生活的意義”,包括“死亡”、“恐懼”、“衰老”、“欲望”、“婚姻”、“家庭”、“社會”、“原諒”、“有意義的人生”這些重要的課題。米奇是一個專欄作家、記者,他堅守和老師的這一約定,將每周二的時間空出來,退掉所有的約會和事物,飛行數百公里來到莫里家中,和莫里一道談心。從第一次相約到最後一次見面,這樣的討論持續了14個星期。米奇眼看著他的老師一次比一次衰弱,直到葬禮來臨。

余秋雨在這本書的中文版序言中,寫下了這樣一段話:

我們人類的很多行為方式是不可思議的,有時偶然想起,總會暗暗吃驚。

譬如,其中一件怪事,就是人人都在苦惱人生,但誰也不願意多談人生。稍稍多談幾句的,一是高中畢業生,動筆會寫“生活的風帆啊”之類的句子;二是街頭老大娘,開口會發“人這一輩子啊”之類的感嘆。兼有人生閱歷和思考水平的人,一般就不談人生了,這是為什麼呢?

我覺得,大多數智者躲避這個問題,是因為領悟到自己缺少談論的資格。再大的專家也不能說自己是人生領域的專家。——越有教養越明白這些道理,因此就越少談論。

那么,誰有資格談論人生呢?余秋雨分析了各種類型的人,認為大家都在等這樣的一個人:“他不太重要,不必在臨終之時承擔大多的外界使命;他應該很智慧,有能力在生命的絕壁上居高臨下地來俯視眾生;他應該很了解世俗社會,可以使自己的最終評判產生廣泛的針對性;他,我硬著心腸說,臨終前最好不要有太多子女圍繞,使他有可能系統有序他說完自己想說的話,就像一個教師在課堂里一樣——那么對了,這位老人最好是教師,即便在彌留之際也保留著表述能力,聽講者,最好是他過去的學生……”這樣說來,莫里確實是非常適合的。莫里自己可能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才會與他的學生相約。

這是一堂關於愛的教育課。愛自己、愛家人、愛朋友、愛自然、愛身邊的一切,是莫里給我最深的感受。莫里說,人生最重要的是學會如何施愛於人,並去接受愛。他說,要有同情心,要有責任感。只要我們學會了這兩點,這個世界就會美好得多。儘管莫里病魔纏身,但當他們父子三人坐在一起的時候,常常會有瀑布般的感情宣洩,親吻,打趣,相擁在床邊,幾隻手握在一塊。莫里認為:如果沒有家庭,人們便失去了可以支撐的根基。我得病後對這一點更有體會。如果你得不到來自家庭的支持、愛撫、照顧和關心,你擁有的東西便少得可憐。愛是至高無上的,正如我們的大詩人奧登說的那樣,“相愛或者死亡。”莫里對大自然的愛,讀了讓人心動:“我注意到了樹上的變化,風的大小。我似乎能看見時間在窗台上流逝。這是因為我的時間已經到頭了,自然界對我的吸引力就像我第一次看見它時那樣強烈。”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莫里也有自己的看法:許多人過著沒有意義的生活,即使當他們在忙於一些自以為重要的事情時,他們也顯得昏昏慵慵的。這是因為他們在追求一種錯誤的東西,你要使生活有意義,就得獻身於愛,獻身於你周圍的群體,去創造一種能給你目標的意義的價值觀。我們過多地追求物質需要,可它們並不能使我們滿足。我們忽視了人與人之間互相愛護的關係,我們忽視了周圍的世界。“愛會贏。愛永遠是勝者。”“沒有了愛,我們便成了折斷翅膀的小鳥”。

這是一堂讓人產生頓悟的啟蒙課。莫里說:“如果你想對社會的上層炫耀自己,那就打消這個念頭,他們照樣看不起你。如果你想對社會的底層炫耀自己,也請打消這個念頭,他們只會忌妒你。身份和地位往往使你感到無所適從。唯有一顆坦誠的心方能使你悠然地面對整個社會。”這段話是如此的樸實無華,但何嘗不是對人生謎底的一種詮釋呢。()我們有的時候,對於自己做過的一件事情,常常感到不如意,因此心中始終有一個結;如果別人對自己不公,也常常會記恨在心,難以釋懷。莫里說:臨死前要先原諒自己,然後原諒別人。“記恨和固執都是毫無意義的,這種情緒讓我抱憾終身。”我在想,幹嗎要等到臨死前才“原諒自己,原諒別人”呢?從今天做起不就更好?莫里說:“錢無法替代溫情,權力也無法替代溫情。我能告訴你,當我坐在這兒等待死亡時,當你最需要這份溫情時,金錢或權力都無法給予你這份感情,不管你擁有多少財富或權勢。”關於這個話題正面的或者反面的事例我們生活中太多了,但聽聽莫里的話,我們還是能夠有所觸動。

這是一堂關於心理健康的修身課。米奇去聽課時,需要先與理療師一起拍打莫里的背部,而且要拍得很重,目的是要拍打出莫里肺部的毒物,以免肺部因毒物而硬化,不能呼吸。請想一想,學生用拳頭一下一下重重地叩擊病危老師裸露的背,這種用拳頭砸出最後課程的情景是觸目驚心的,沒想到莫里喘著氣說:“我……早就知道……你想……打我……!”而米奇接過老師的幽默,說:“誰叫你在大學二年級時給了我一個B!再來一下重的!”還有一天,莫里構想著幾天后死亡火化時的情景,突然一句玩笑把大家逗樂了:“千萬別把我燒過了頭。”這樣的一種心態,真讓我們這些看上去非常健康的人感到汗顏啊!

如果再給你完全健康的一天,你會做什麼?這是米奇給莫里提出的一個問題。莫里思考了一個人的最低需要和最高需要,發現兩者首尾相銜。他說:“早晨起床,進行晨練,吃一頓可口的。有甜麵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後去游泳,請朋友們共進午餐,我一次只請一兩個,於是我們可以談他們的家庭,談他們的問題,談彼此的友情。然後我會去公園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麗的小鳥,盡情地享受久違的大自然。晚上,我們一起去飯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麵食,也可能是鴨子——我喜歡吃鴨子——剩下的時間就用來跳舞。我會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後回家,美美地睡上一個好覺。”在莫里看來,只要明白了什麼是真實的需要,就會走向關愛和奉獻。

一天,莫里對米奇說,他已經擬定自己墓碑的碑文。碑文是:“一個終身的教師。”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