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經濟學原理讀後感

經濟學原理讀後感(一)

經濟學一直是我感興趣的學科,大體是因為經濟學可以讓我清楚地看到一些社會現象的本質。經典的經濟學入門教材很多,如斯密的《國富論》,斯蒂格利茨《經濟學》等,但我想向大家推薦曼昆的《經濟學原理》一書。曼昆的《經濟學原理》曾創造了兩次吉尼斯世界記錄:一是書還未完稿時,出版商就出價140萬美元買下著作權,從而創下經濟學著作賣價的金氏世界紀錄;二是書一出版便很快風行美國,出版僅3個月就被300多所大學採用作為教材,其英文版發行量在1998年出版當年就高達20萬冊,成為世界上首版最成功的經濟學教材,其暢銷速度與暢銷數量又創下金氏世界紀錄。

這本書特點鮮明,簡明、有趣味、思路清晰且邏輯嚴謹,是一本絕對值得去細細品讀的書!我是在2007年夏天一口氣讀完了這本書,讀後有種醍醐灌頂的新鮮感。

通常認為,經濟學是一門艱深的學科,常常需要運用大量深奧的數學知識,令人望而卻步,但在讀完本書後,卻有了另一番感受。這主要因為曼昆從容易理解的經濟學的十大基本原理入手,循序漸進,旁徵博引,用妙趣橫生的語言向讀者展示經濟學的無窮魅力。限於本人的專業知識與文字駕馭能力,就書中前三條基本原理淺顯地談談我的一些讀後體會。

人們面臨權衡取捨

書中告訴我們,由於資源的稀缺性,我們面臨權衡取捨,這才會在生活中面臨著一次又一次的選擇。相信大多數人對於其中的道理並不陌生,但能夠時時做出正確取捨的人不多。孟子在《告子上》中感嘆,「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這充分說明了取捨的痛苦,如何取捨,就得按照理性人的思維模式了。曼昆在提到這個原理時寫到:「也許一個人一生中沒有一種取捨比工作和閒暇之間的權衡取捨更明顯和更重要。」我完全贊同這句話。尤其對於個人來說,時間是最大的稀缺性資源。人的一生是很短暫的,要是把時間都用在怨天尤人上,你就放棄了學會改變境遇的奮鬥和追求。

其實,我們自己也在被取捨中生活著。無論我們在找工作時,還是與他人合作時,甚至找女朋友時,如果想脫穎而出,就必須擁有稀缺性資源,如高學位、良好的口碑、漂亮的相貌……只有這樣才可以傳送有效的信號,才可以讓他人權衡取捨時更多的考慮我們。當然,其信號的成本是昂貴的。

個人行為的取捨或許是簡單的,當個人組成社會時,將會面臨更多、更難的權衡取捨。對於社會,效率與公平永遠是「魚與熊掌」的關係。效率決定整個經濟蛋糕的大小,而平等則是指如何分割這塊蛋糕。當政府想要把經濟蛋糕切得更均勻時,就減少了人們做大蛋糕的熱情,從而這塊蛋糕本身也就變小了。這就要求政府根據實際情況做出正確的取捨。

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讀研,對於一個沒接觸過經濟學的人來說,他認為的成本是:「學費+住宿費+生活費+考試費用」,時間是一個不會計入成本的因素。曼昆卻認為:住宿費和生活費是收益,而非成本。想想就會明白,因為這些開支是必不可少的,其他地方會更貴。這樣說來,那不如接著讀博好了,反正是在收益嘛。

實際的成本卻正是我們所忽略了「機會成本」。如果六年的時間用來工作,我們能賺多少?你想過嗎?最重要的是六年寶貴的工作經驗,提前建立起來的幸福家庭生活,等等,這些都是我們讀書的成本。當然,對於更多繼續讀書深造的人以後所創造的收益會大於所有付出的顯性成本與隱性成本之和。最重要的是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最高層:「自我實現」。

引用這樣一個例子是為了更好說明「機會成本」。經常用這種想法你會合理安排每一天的生活。曼昆談到,工作是閒暇的機會成本,正是因為如此,經濟條件不充裕的人很願意選擇加班,甚至有人會選擇乾副業。同樣曼昆也認為閒暇是工作的機會成本,這也就是為什麼旅遊業得以發展的一個主要原因吧。

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

剛讀書時好好學習是為了爭當「三好學生」,讀到中學挑燈夜戰是為了「中考」「高考」,在大學博覽眾書是為了找到一份稱心的工作,到了工作崗位上還得為了職稱拼死拼活……也許人的一生都在不停地奮鬥,從一個頂點向另一個頂點攀登,不知疲憊。而這一切完全是符合經濟學的另一個重要原理: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

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這常常可以作為我們工作的出發點。作為一個職業人,能夠儘可能考慮你的同事、下屬和領導的利益,工作才能更加和諧。

往大的方面說,政府在制定政策時,需要準確把握民眾的利益所在。曼昆在書中舉了一個關於租金控制的有趣案例,就是政府對房屋實行最高限價,長期中會導致住房的很多缺口,因為此時政府限制了潛在房東的激勵,誰也不願做不賺錢的生意,此時房子的質量環境都會大打折扣,反而未達到政策制定的初衷,這也說明政府的任何一個政策都會帶來很大的影響,政策制定是一件很艱難的事。現實生活中我們接觸太多由於引進激勵機制而提高效率的例子,為什麼國有企業改革的呼聲不絕於耳,我想應該有一個因素是因為國有企業的激勵機制不高吧。這值得我們深思。

也許我們的專業與經濟無關,但我們的生活本身卻離不開經濟學的知識。曼昆的《經濟學原理》讓我這個經濟學門外漢領略到了經濟學的魅力。而在寫這篇讀後感的過程中,也加深了我對經濟學原理的理解,促使我學著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身邊的一些社會現象。但現實生活中一些經濟現象,遠非如書中所說那樣的簡單易懂,而是複雜多變的。也正是如此,讓我覺得自己所學只是皮毛。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經濟學原理讀後感(二)

經濟學這個詞源於希臘語,意為「管理一個家的人」

在一個家庭面臨許多決策時,它必需決定哪些家庭成員去做什麼,以及回報每個家庭成員得到什麼,誰做飯?誰洗衣服?而誰能在晚餐時多得一個甜筒?簡而言之,家庭必須考慮每個成員的能力,努力和願望,在各個成員中配置稀缺資源。

同樣,一個社會也面臨許多厥詞,社會必須要一個人種糧,做衣……一旦社會分配人們去做各種工作,也該分配他們生產的物品與勞動量。

由於資源稀缺,社會管理就顯得尤為重要,稀缺性(scarcity)是指社會擁有的資源是有限的。一個社會也不能給每個人他們嚮往的最高水平生活。

經濟學(economics)研究社會如何管理位元組的稀缺資源。多數中,資源是由成千上萬家庭和企業共同行為來配置的。

因此,經濟學家研究人們如何去做出決策,他們工作多少,購買什麼,儲蓄多少,以及如何將這些儲蓄用於投資。經濟學家還研究人們互相交易。例如,經濟學家探討一種物眾多的買著與賣者如何共同決定這種物品的銷售價格與銷售量。最後經濟學家的工作就是分析影響整個經濟的力量和趨勢,包括平均收入的增長,找不到工作的人占總人口的比例以及價格上升的速度。

而以上這只是經濟學所研究的一種方面。

個人做出決策的四個原理:

1.1.1原理一:人們面臨權衡取捨

為了得到我們喜愛的一樣東西,通常不得不放棄另一件我們喜愛的東西。做出決策要我們在一個目標和另一個目標之間取捨。

社會棉鈴的另一種權衡取捨是在效率和平等之間的。

效率(efficiency)是指實惠能從其稀缺資源中得到最多的東西。平等(equity)是指將這些資源的成功公平的分配給社會成員,換句話說,效率指經濟蛋糕的大小,而平等是指如何分配這塊蛋糕。在設計政府政策時,這兩個目標往往是不一致的。比如現在我們共同富裕這個目的在於實現更平等的分配經濟福利政策。某些此類證詞如福利制度或失業保障,是要幫助那些最需要幫助的社會成員。而現在我國GDP數據如此好看就是塊大蛋糕,而社會在於權衡取捨的天枰上就傾向於了效率,而稍稍忽視了平等。

另一方面,另一政策,如個人所得稅,是要求經濟上成功人士對政府給予比其他人更多的支持。雖然這些證詞對於實現更大的平等有好處,但它一降低效率為代價。當政府把富人的收入再分配給需要的人時候,就減少了他們對於辛勤工作的獎勵;結果,人們的工作少了,生產的物品與勞務也少了。

換句話說,當政府要把經濟蛋糕切得更均等的小塊時,這塊蛋糕的本身也就變小了。

或許,我單純的認為,我們的社會將這兩種政策換個位置,相同的權衡取捨,也許能取到更好的效果?去另一個角度增加蛋糕的大小,而我們不應該由於幫助了窮人扭曲了工作激勵而忽視那些成功的人。

所以說,認識到生活中的取捨是重要的,因為人們只有在了解了他們所面臨的選擇才能做出良好的決策。

經濟學原理讀後感(三)

依我看來,()這是一本每個人都應當讀一讀的好書,若你對經濟學知之甚少,則尤其如此。我看的這個版本是它的第三版中文版,由梁小民翻譯,分上下兩冊。現在最新的英文版已經是第五版了。我現在唯讀完了它的上冊,即前十七章。我打算先暫停一段時間,看看其他的書,然後再繼續學習它的下冊。

我這個人是比較缺乏經濟頭腦的:不會賺錢、不會投資、也不會花錢。從小,周圍就沒有真正懂經濟學的人,所以沒有受到過這方面的薰陶。因而對我來說,就不是單純看看投資一類的書就可以學會賺錢的了,需要從頭開始,首先培養自己最基礎的思考問題的方法。

讀完這本書,果然收穫不小。很多以前不是太明白的一些現象,現在都有了一些新的理解:大到國家的經濟,比如,中美之間的貿易對誰有利,對誰有弊;英國當年為啥要搞圈地運動;小到個人經濟,比如我的工資是如何被制定的等等。以後我會慢慢把這些想法都整理記錄下來。

這本經濟學原理的開篇就提出了經濟學的十大原理,其後的章節都是圍繞著這十大原理對各種社會經濟現象進行的分析論述。在這裡,我就以重新複習一遍這十個原理的方式來作為自己的讀後感吧。這十大原理中的頭兩條不單適用於經濟學領域,而是對我們所做的任何決定都適用,所以我在這裡對這兩條做了評論。其它條目領會得還不夠深,要過些時候單獨寫評論。

1. People face tradeoffs. 人們面臨權衡取捨。

這一條作為十大原理之首,是因為每個人即便從未學過經濟也會對它有最深刻的體會。經濟學中所有的問題歸根結底都是由這個權衡取捨引出來的;而經濟學研究的意義也正是在於幫助人們在權衡取捨中選擇最優的方案。

我想大家應該都有過和我同樣的體會:欲望很多,能得到滿足的卻很少。

魚和熊掌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這是一個最熟為人知的權衡取捨。而我自己也是每天面對各種權衡取捨:早飯吃包子還是油條;多花點時間工作還是多花點時間鍛鍊身體;平時多學計算機還多學習經濟;是買房還是投資;是愁眉苦臉地計畫將來的每一步路,還是乾脆啥也不想又傻又開心的過日子。

2. The cost of something is what you give up to get it. 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他所放棄的東西。

假設我現在開始考慮是應該出去做搬運工還是去上大學,去當搬運工可以每月有1000元的收入,而上大學沒有收入還要交學費。這樣看來,還是當搬運工比較合算,但這是在沒有計算成本之前。做搬運工是有成本的,它的成本就是因為沒有去上大學而失去的一切,其中之一就是畢業後的工資收入。假設你這輩子工作30年然後退休,則做搬運工的成本是大學畢業後一輩子的收入,至少3百萬元;而做搬運工的收益頂多只有它的1/3,收益減掉成本其實是虧損了2百萬元的。所以,對於普通人來說,如果有機會上大學就千萬別去做小工。

上大學也是有成本的,它的成本不單是學費,還包括因為上學而失去的工作機會。對於不同的人來說,出去工作能賺到的錢數大不不同,因而人與人之間上大學的成本也有著天壤之別。比如說我,假如不上大學,也許就只能當搬運工,這個成本是非常低的,那當然是上大學比較合算。但比爾蓋茨沒有上完大學,就去開了一家軟體公司並且占領PC機作業系統市場,收益相當於大約1000億美元。這個成本實在是太大了,對於他來說顯然讀完大學是不合算的了。基於同樣的原因,沒有選擇上大學的還有 Apple 的總裁,Oracle 的總裁,眾多的體育明星等等。

在金錢方面,人與人之間是非常不平等的,貧富之間差距巨大。但有些東西人與人之間基本平等,比如生命,每個人都只有一次;比如時間,大多數現代人都擁有60——80年。

在時間與金錢之間做權衡取捨又是一個最常見的問題。時間這東西在不同的情形下,所對應的金錢是大不相同的。對於窮人來說,時間並不值錢,對於富人則正好相反;對於同一個人,時間剩得越少,越覺得它值錢。一個人在年輕的時候,做實習生,一個月有500塊錢就可以樂得屁顛屁顛的;而當他即將去見上帝的時候,哪怕花5萬塊錢延長一天的生命,也覺得值得。

我要去城裡的另一邊,可以打的,也可與坐公交。也就是說,除了舒適之外,更要在50塊錢和多花費在路上的一個小時的時間之間權衡取捨。對於我來說,50塊錢還不是一個可以想都不去想的數字,不過我經常這樣說服自己:算了,就花50塊錢吧。到我快死的時候,這50塊錢也許連1分鐘都買不來;而現在能買來1個小時,已經很合算了。

有些權衡取捨非常容易做決定,因為成本比較低。比如是取魚還是取熊掌。我決不會在飯桌上為這個問題多費腦筋,無論選什麼,成本都不高。有些決定就難做了,比如當生和義不可得兼,取生還是取義?無論取什麼,其成本都大的不可估量。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