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書筆記

毛概讀書心得

人間正道是滄桑,一個時代的開闢總是充滿著荊棘。今天,13億中國人民大踏步趕上了時代潮流,穩定走上了奔向富裕安康的廣闊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充滿蓬勃生機,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重大貢獻的中華民族以前所未有的雄姿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然而中國的發展卻不是一帆風順的,是中國共產黨人在艱難和曲折中探索出了一條真正適合於我國發展的正確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在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後,中國的發展並沒有踏上正途,反而陷入了「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的泥沼中。黨八大以後社會主義建設20多年的曲折發展給予我們深刻的教育,這些都成為了鄧小平同志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前提和條件,才拉開開了中國改革開放偉大事業的序幕。

鄧小平說過:「改革開放是逼出來的一條路,是沒有別的辦法以後的選擇。這是一個試驗,有很大風險,剛開始誰也不知道這麼幹行不行,有什麼結果。」事實上,隨著改革的全面展開和不斷深入,改革帶來的問題也越來越多,對改革性質的爭論也越來越激烈。改革究竟是什麼性質?改革開放會不會把我們帶到資本主義的道路上去?基辛格就曾當面對鄧小平說:「世界上還沒有別的國家嘗試過把計畫經濟和市場經濟結合起來。這是一個有歷史意義的事件,因為你們的嘗試是一個全新的試驗。如果你們成功了,就將從哲學上同時向計畫經濟國家和市場經濟國家提出問題。」尤其是1989年,在國內小氣候和國際大氣候的影響下,國內發生了動亂。接著,東歐發生劇變,這時候,鄧小平開始了他的南方之行,在南方談話中指出改革就是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提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著名論斷,提出了「三個有利於標準」,強調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等,這篇談話成為把改革開放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推進到新階段的一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宣言書。

30多年過去了,事實證明我們的改革開放之路是成功的!我們有幸生活在這個生機煥發、充滿活力的時代,我們有幸見證中國的強大和富足,我們有幸享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越!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功不是偶然,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堅持實事求是,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必然結果,隨著實踐的發展,該完善的完善,該修補的修補,有錯就改,大膽創新,總結經驗,我們有什麼理由不成功呢!

1978年,在充分認識我國的基本國情的基礎上,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開始從高度集中的計畫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偉大歷史轉折。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我們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農村雙層經營體制,形成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形成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形成在國家巨觀調控下市場對資源配置發揮基礎性作用的經濟管理制度。我們將繼續努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農業基礎地位,切實解決「三農問題」,不斷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走科學發展的可持續發展道路,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從1978年到2007年,我國進出口總額從206億美元提高到21737億美元,躍居世界第三,外匯儲備躍居世界第一,對外投資大幅增長,實際使用外資額累計近10000億美元。廣泛深入的國際合作加快了我國經濟發展,也為世界經濟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從1978年到2007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由3645億元增長到24.95萬億元,年均實際增長9.8%,是同期世界經濟年均增長率的3倍多,我國經濟總量上升為世界第四。我們依靠自己力量穩定解決了13億人口吃飯問題。我國主要農產品和工業品產量已居世界第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重大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湧現,高新技術產業蓬勃發展,水利、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生態文明建設不斷推進,城鄉面貌煥然一新;從1978年到2007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343元增加到13786元,實際增長6.5倍;農民人均純收入從134元增加到4140元,實際增長6.3倍;農村貧困人口從2.5億減少到1400多萬,城鄉居民消費水平實際提高7.2倍,居民人均儲蓄存款從21.9元增加到1.3萬元。城鄉居民生活實現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城市人均住宅建築面積和農村人均住房面積成倍增加。民眾家庭財產普遍增多,吃穿住行用水平明顯提高。改革開放前長期困擾我們的短缺經濟狀況已經從根本上得到改變;1979年至2007年,國家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4.1%。其中,1978年國家財政收入僅1132億元;1985年翻了一番,1993年再翻一番;1999年跨上1萬億台階,2003年超過2萬億元;2007年,國家財政收入達到51322億元。在這短短的幾十年內,我們國家發展得這麼快,使人民高興,世界矚目。

當然,中國的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僅僅是發展經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協調發展的偉大事業。因此,我們又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十二條原則,就是要通過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以適應和促進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我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要在經濟上趕上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在政治上創造比資本主義國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實的民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長期實踐中走出的一條符合我國國情、順應時代潮流,能夠實現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能夠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社會和諧提供根本政治保證的政治發展道路。中國共產黨歷來以實現和發展人民民主為己任。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為實現人民當家作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進行了不懈努力,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民眾自治制度,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一定能夠不斷發展具有強大生命力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經濟發展了,政治制度完善了,這還遠遠不夠。我們還必須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是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的強大力量。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願望。毛澤東認為,任何社會沒有文化就建設不起來。大量國際經驗也表明,一個國家的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的現代化。

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從我國發展的戰略全局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成長方式,緩解能源資源和環境的瓶頸制約,加快產業最佳化升級,促進人口健康和保障公共安全,維護國家安全和戰略利益,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科技創新。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現在和未來具有決定性意義。

科技創新,關鍵在人才。培養人才,教育是基礎。()因此我們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指導地位,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實行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著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人才,我們要變精神力量為巨大的物質力量,引導億萬中國人民共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事業,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輔相成、協調發展的事業。

我們有理由相信,經過全體人民努力奮鬥,到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時,我們這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和發展中社會主義大國,將成為工業化基本實現、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內市場總體規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國家,成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質量明顯改善、生態環境良好的國家,成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權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質和精神追求的國家,成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會更加充滿活力而又安定團結的國家,成為對外更加開放、更加具有親和力、為人類文明作出更大貢獻的國家。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繼續奮鬥幾十年,到本世紀中葉將基本實現現代化,我國將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將一步一步變為現實。

「真理只有一個,而究竟誰發現了真理,不依靠主觀的誇張,而依靠客觀的實踐。只有千百萬人民的革命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尺度。」只要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思想,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在發展社會主義的道路上始終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繫實際,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的思想路線,就一定能破除發展道路上的一切阻礙,無論國際形勢如何複雜,無論我們面臨的挑戰如何艱巨,我們都能夠把握住發展機遇,找到正確的發展道路,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將中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