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教育是沒有用的讀後感

教育是沒有用的讀後感(一)

最初看到林格先生的新著《教育是沒有用的》,是被書名給吸引住了。教育沒有用?那我們教師是不是都在做無用之功?帶著這種好奇,短短几天內,我就看完了這本書。這本書使我感受頗深的是:教育就是提供給孩子一雙合腳的鞋。聯想到多年的教育生涯,我突然想到:如果孩子是腳,那麼教育就應該是鞋!捫心自問,我們不能不深思:我們教育這雙「鞋」真的適合每個孩子這雙「腳」嗎?

其實,我們在打造「鞋」時候,並沒有尊重過孩子們的意見。我們總在以是否聽老師的話為標準來評判學生,總認為學生的作業不合我們的要求,總覺得他們上課沒認真聽我們的講解……這種一切以老師為中心的教育活動,不就是在拿我們自己看來適合的「鞋」往孩子的腳上硬套嗎?

因此,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我們首先要轉變觀念,把孩子當成上帝的禮物來愛,珍視孩子的尊嚴,尊重學生的人格,細心發掘每個孩子的潛能,充分發揮每個孩子的特長,了解每個孩子發展中的需求,幫助每個孩子認識自己的優點和不足,確立發展方向,建立自信,這樣才能打造一雙真正合孩子「腳」的「鞋」。

造鞋匠不僅為天下男女老少所有的人造了鞋,而且還為每個人造了不同時令、不同質地、不同功用的鞋。同理,我們的教育教學質量觀也必須着眼於「全面」和「發展」。我們既不能只盯著少數「尖子生」而忽視大多數學生,也不能只關心學生的成績而壓制學生興趣愛好的發展。正如不同年齡的人需要穿不同碼子的鞋,正處在發育階段的孩子,生理和心理都在不斷變化著,教育還必須適應孩子的發展,教育者必須用發展的眼光來科學的評價孩子。着眼於學生的全面發展,着眼於所有的學生的發展,才能算真正的教育。

就像世上沒有完全相同的樹葉,每個孩子先天的素質不同,生活的環境不同,個體間有差異存在也是很正常的,每個孩子都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每個孩子都是一個豐富多彩、獨一無二的世界。我們教育的目的不是要消除這種個體差異,而是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充分張揚學生的個性,積極發展學生的興趣愛好。這樣,才能為社會輸送更多更好更具特色的人才。

反思我們的教育教學實踐,的確還有許多值得完善的地方。但是只要我們堅持「孩子是腳,教育是鞋」的理念,全力打造適合孩子「腳形」的、能伴孩子自如行走的「教育之鞋」,我們的教育就會煥發勃勃生機。

讓我們為回歸教育的純真,共同努力吧!

教育是沒有用的讀後感(二)

《教育是沒有用的》一書是教育專家林格顛覆現行教育觀念的力作,是拯救孩子,解放家長和老師的一本好書,全國100所知名中國小校長聯名推薦的具有現實教育價值的書籍。書中收錄了他對教育的一些真實的感悟。倡導要回到教育的本質,讓孩子成為教育的主體,把家長和老師都解放出來。

林格老師踏遍全國將近1000個縣,走進了1200所學校,面對過數以萬計的家長,考察過20多個國家的教育狀況,他從更寬的視野和更高的高度剖析目前教育的困境,「摁著牛頭吃草」、孩子厭學等等。過去幾十年的教育未把孩子看做教育的主體,以知識為中心人為設計教育的內容與形式,只是把孩子當作知識的接收器,而不是知識的主宰者。孩子何時何地都是「被教育」的對象,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始終處於被動、消極的地位。很多家長和教師,唯恐在孩子面前不能立威,習慣於高高在上,習慣於無所不知,面對孩子犯下的錯誤往往疾言厲色。

林格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質是心靈的感應。教育就是「以心靈感應心靈」的過程。在教育過程中,如果我們過於依賴大腦,依賴知識的傳遞,就會使心靈失去了感知、感覺、感應的能力。我們的日常生活常常被種種情緒、思想所主宰,但有些時候,我們依然能極其清晰、深刻地感受到自己可能在品嘗著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我們經常看到一些學校提出:「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打造幸福人生,提升生命質量」等的辦學指導思想,且不評價辦學目標提得如何,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教育的目的要為孩子的生命質量服務,創造適合學生成長的生活、學習狀態。欲望使我們存在,而心靈決定我們存在的品質。身處陋巷的顏回,只有粗糧清水但快樂無比。所以幸福是一種感覺,幸福本身不由你獲得多少來決定,而是決定於你感受到多少。

無論家長還是教師,要了解孩子最需要什麼?這是最重要的。有不少教師和家長,與孩子分明日日相處,身體上的距離最近,心靈之間的距離卻很遠,根本不知道孩子真正需要什麼。幾年前,北京發生了一幕家庭慘劇。夫妻倆都是一所著名大學的教授,家庭條件優越,但是,他們16歲的孩子卻因為忍受不了家庭的壓迫以及父母對他交往女朋友事情的強加干預,用菜刀殘忍地把父母殺害了。後來法官在法庭上問他真正的殺人動機,他說了一句話:「是因為我的父母到死之前,仍然不知道我需要什麼。」這句話,我想是對所有教育者說的。無論學習還是生活,都是孩子的一種內在需要。無數事實證明,只要讓孩子感應到你真的在乎他,他就不會讓你太失望。孩子是整個家庭中是重要的一員,家庭里的事情要適時與孩子交流,在不斷地交流中更能夠體現對孩子的愛和欣賞。

林格老師還指出:教育應當使每個人的天性得以健康發展,和種樹、種莊稼時疏鬆土壤,興修水利一樣,讓根系自然生長,()而不是強迫兒童接受外來的知識與道德要求。教育就是要讓人自然自由生長、主動學習。課堂是教師傳道、授業的場所,同時也是孩子吸取知識的場所,需要的是老師和同學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而不是老師在台上高談闊論,孩子在台下死記硬背。上課更多的應該引發孩子學習、探究知識的興趣,教給孩子探究知識的方法。每個人都渴望自己的情感受到重視,教育者需要先打開心門,不可抱著一顆焦躁的心來面對孩子,我們需從自己身上流露出一種溫暖平和,需要讓孩子感受到「陽光」。

傳統或者流俗的教育理念,往往誇大了教育的作用,認為教育是無所不至、無所不能的,一切教育目標都可以通過教育技巧實現,這恰恰也是當前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衝突的內隱癥結所在。真正的教育,絕不僅僅是講道理、傳授知識,更不僅僅是開發孩子的智力,而是把自己精神的能量傳遞給孩子,維護孩子的心力,讓他成為一個內心強大的人,一個能承擔後果、應對變故、能改善自身和環境的人。

林格教授指出:人的素質是逐步養成的,而不是教誨而來。我想,這應當是素質教育的精髓。許多著名的教育學家、心理學家和思想家都認為行為習慣要從小培養。人在成年以前,尤其是年幼時,是培養行為習慣的最佳時期。少年兒童成長中的每一天都是習慣培養的好時機。正如兒童教育家陳鶴琴所指出的:「教育一個人要從小就注意起,講話怎樣講,批評怎樣批評,做人的態度,對人的禮貌,以及一切的一切都要從小養成。」尤宗周先生在《國學概說》中明確了人生四個階段的教育理念。幼兒養性——優美人格的奠基。童蒙養正——聖賢智慧的陶冶。少年養志——理想報負的鼓舞。成人養德——真實生命的開展。這四個階段關鍵字就一個養字。養是一個漸變的、無意識的教育存在,更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相互精神滋養的過程。

少年兒童時期,由於人的身心發展還未定型,具有較強的可塑性,可以說是養成教育的關鍵期,在這個時期幫助孩子培養各種良好行為習慣,以便為孩子日後的工作和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是一件省力而高效的工作。

教育是沒有用的讀後感(三)

說實話,一開始吸引我的是這本書的題目,教育是沒有用的?那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從事的是無用功?我帶著些許的疑惑,開始了閱讀之旅。

哪些教育是沒有用的呢?諸如:僅要分數的扎紮實實的應試教育;摁著牛頭吃草的強迫教育;被動灌輸、機械訓練,毀壞學生想像力的教育;加班加點的惡補,損害學生健康的教育等等,這樣的教育是沒有用的,甚至從長遠看是有害的。

那麼,什麼是有用的教育呢?

有用的教育應使孩子心中春意盎然。真正有用的教育要回歸教育的本質,教育是心靈感應心靈的過程。林格先生認為:真正的教育,絕不僅僅是講道理、傳授知識,更不僅僅是開發孩子的智力,而是把自己精神的能量傳遞給孩子,維護孩子的心力,讓他成為一個內心強大的人,一個能承擔後果、應對變故、改善自身和環境的人。有用的教育是一種鼓舞、一種激勵。正如雅斯貝爾斯所言:教育本身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用潔淨的靈魂去感應另一個靈魂,傳遞精神力量,寧靜致遠。

有用的教育應使孩子像野花一樣生長。著名文學家冰心老人說:「讓孩子像野花一樣自然生長。」教育者唯一要做的事情,是保護甚至扞衛孩子的主動性。有用的教育就是教育者要成為麥田的守望者。有那麼一群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裡玩。幾千幾萬的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的職務就是在那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是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我只想做個麥田裡的守望者。我們的責任就是像農夫看護自己的莊家成長一樣,讓莊稼合乎時令自然成長。

有用的教育是喚醒人性光輝的。有用的教育是把學的知識都忘記後仍保留的那些東西,那些東西是成長和發展的元素,諸如:善良、正直、自信、包容、進取等,正如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回答記者提問:「在您的一生里,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是在哪所大學、哪所實驗室里學到的呢?」這位白髮蒼蒼的獲得者平靜地回答:「是在幼稚園。」記者感到非常驚奇,又問道:「為什麼是在幼稚園呢?您認為您在幼稚園里學到了什麼呢?」諾貝爾獎獲得者微笑著回答:「在幼稚園里,我學會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飯前要洗手;午飯後要休息;做了錯事要表示歉意;學習要多思考,要仔細觀察大自然。我認為,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所有在場的人對這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回答報以熱烈的掌聲。有用的教育就是合作共享、學會思考等,這些是終身受用的。

有用的教育是培養良好習慣的教育。著名的教育家葉聖陶說過:「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他說:「我們在學校里受教育,目的在養成習慣,增強能力。我們離開了學校,仍然要從多方面受教育,並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還是在養成習慣,增強能力。習慣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強越好。」作者經過實驗論確定了六大行為習慣是家長和教師都要特別關注的:1)把一件事情做到底;2)孝敬父母;3)說了就一定努力去做;4)用過的東西放回原處;5)認真寫字;6)從錯誤中反思自己。好的習慣可以成就精彩的人生。

此外,有用的教育是培養個性化的教育。為每位學生量身定做,按照他們的最佳才能區打造一條通向他們潛能的通道,讓他們的才智發揮到極致;有用的教育其目的是教是為了不教,讓孩子們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生活、學會創造;有用的教育,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的去嘗試去摸索,其要義是讓孩子們得到自由、充分、和諧全面的發展,既為孩子的現在負責——讓他們充滿自信的健康成長,又為他們的明天負責——讓他們的未來幸福和諧,可持續的生態化的發展!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