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袁氏當國讀後感

袁氏當國讀後感(一)

周日值班,有了一段空閒的時光,把一本擱了很久的書讀完了。書名叫《袁氏當國》,是著名史家唐德剛的著述,講述了民國初年的那段波瀾曲折的歷史。記得,讀本科的時候,各種歷史課是我們這個專業的主修課程。其中,最不喜歡的就是清末民初的這一段,一個是感覺不好,全是喪權辱國的家醜,另一個是內容錯綜,線索太多,記不住,就像一團亂痲。再加上蓋棺定論的標籤——「黑暗的歷史」,就更沒有什麼可讀性了。袁世凱一直是一個漫畫式的人物,奸詐委瑣的賣國賊,鋥亮的頂門就是愚蠢、愚昧的招牌。然而讀了這本書,卻給了我另一種感覺,用一種新的目光去審視這段歷史,評價這個人物,修正自己淺薄的誤讀、誤判。

先說袁世凱這個人物。也許,唐德剛說的沒錯,在他之前還沒有人給予袁大頭一點正面的評價。《袁氏當國》是第一次以比較客觀、冷靜的態度,從時代和人性的角度理解一個轉型中的悲劇人物,進行了中肯的評說。袁世凱並非無能之輩,他在亂世中崛起,以高明的權術手段攫取了最高的權力,在清皇室和革命黨人之間,遊刃有餘,坐穩了大總統的位置。在這個攀升過程中,並不是像事後人們唾罵的那樣,他一開始就是一個竊國大盜,是一個反動派。袁世凱是末世的能臣,操練了第一支現代化意義上的軍隊,以兵不血刃的代價迫使清帝退位,完成了近代中國社會最為重大的轉型,數千年的帝國不復存在。當年,擁護袁世凱做大總統,並非是袁的刻意造勢,而確實是當時的大勢所趨,眾心所向。至於說,他最終走向復辟反動而招致滅亡,是後話,也不是一句竊國、賣國所能解釋的了,而是囿於他個人的政治眼光,受制於當時的政治形勢以及他對形勢的錯誤判斷,還有他那個不爭氣的兒子袁克定的慫恿和誤導等多重因素作用的結果。當然,他內心的貪慾和野心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這裡面有必然,也有偶然。

個人道路的選擇,歷史進路的曲折,都不是預定的,也不一定具有前後連貫的統一性,而包含了時代環境下的轉向和嬗變。唐德剛對汪精衛、袁世凱的評斷,除了愛才惜才的悲憫和同情,更多的是對個人和時勢之間相互影響乃至裹挾的歷史性探討。人,終究是歷史中的人,絕大多數人都無法超越歷史的限制,即便權謀如袁世凱,也依然宿命地歸於舊式官僚的行列,在時局中雖意識到危機與風險,但仍然不能把握歷史的動向,進而失控個人的命運,演就了一出歷史的鬧劇、個人的悲劇。所以,每個人都應該保持克制和警醒,不管是大人物還是小人物,誤判,也許是人生的常態。尤其身處在變動中的社會,一切都在急速改變的時候,大多數人都會有或多或少的誤判。要想少犯錯誤,更好地保全和發展自己,只有更多地跳出個人利益的局限,以長時段的眼光來看待現實的境遇和時機的選擇。

再說民國初年這段歷史。以往,對於這段歷史是很不屑的,喪權辱國,軍閥混戰,一無可取。現在,再來細讀這段歷史,卻也慢慢體會出其中的味道。近代中國是從哪裡走來的,中國的現代性包孕了怎樣的根骨與特質,恐怕都離不開對這段歷史的解讀。唐先生反覆說的一句話,讓我很有感觸,民國初立,民無共識,國無定體,政無法統,一切都在形成中。當時倡行革命並沒有民眾性的基礎,而是救亡圖存的時世推動;當時主導議會的社會精英也不諳現代政黨政治的路數,缺乏民主政治的訓練,反而成為沒有立場的政客。現代化的進程,憲政的確立絕不是一夜之間所能成就的事,法國、英國等老牌帝國主義成長的歷史說明了這點,中華民國最初的歷史也同樣證明了這點。一個社會的成熟和進步是需要一個過程的,也會有反覆,處於歷史激變中的人,如何去抉擇和順應,就不僅是個人智慧和能力的問題,更重要的是社會歷史發展條件,也有當時的環境乃至歷史人物個性和遭遇的偶然性因素。歷史不可重複,歷史也不能假定,在把握歷史必然性的前提下,回頭去重讀這段歷史,才會有更為清醒的洞識,也更能在當時的情境下對歷史人物的誤讀、誤判有深刻的理解、切實的體認。

而且一段歷史不管怎麼不如人意,甚或黑暗,但總有他的價值。即使是袁世凱的廚房議會也並非毫無用處,其制定的一系列法律,對後世的法製發展依然產生了切實的影響。而且民國初年,總統制和內閣制的爭風,革命黨人對新政權的銳意改革與控制和實權派北洋系軍人權力操控之間的鬥爭,都對我國近代選擇的政治進路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這些問題,都是黑暗歷史帷幕下蘊藏的歷史的真實和脈絡,值得我們去分析和探究,進而得出經驗和教訓,引為對當下的關照。歷史,不能化約,需要你們不斷的深思。否則,就是又一次誤讀和誤判,失去了從歷史中獲得借鑑和智慧的機會。

只有廣泛而深入的閱讀,才不會誤讀;只有客觀而中肯的分析,才不會誤判。《袁氏當國》在流轉更動的時代給了我們一點歷史的回味、凝神的靜思。

袁氏當國讀後感(二)

剛剛讀過《袁氏當國》一書,頗有耳目一新之感,原來歷史也可以這樣寫啊。說實話,我愛讀歷史,但是不愛讀連本大套的歷史,更不愛讀現代所謂歷史學家或者研究者編寫的歷史書籍,不為別的,只是感覺匠氣太濃,書象是為寫而寫的,這樣讀來就沒什麼意思了。最近一個時期,所謂的另類歷史寫作開始出現,用不那麼嚴肅、不那麼匠氣的手法來寫歷史,雖然精品不多,但總是多了一種廁上讀書的選項,聊勝於無吧。在這些作家或者學者里,一直比較關注幾個人:如吳思、如譚伯牛等人,現在又多了一個唐德剛。

這些學者、作家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用通俗的語言來還原歷史,讓人從文字中窺到歷史的原貌或者說最大限度的還原歷史的原貌。()和那些機械、冰冷、教條的文字與觀點相比,這些人從來都不會給出你一個肯定的觀點和答案,結論是由你自己得出的。

最近一直在想,為什麼會對這種類型的歷史書籍感興趣?大概是對過去所學、所接觸到的知識和教育的顛覆吧,隨著年齡的增長、了解到的事實、史料也比原來多了許多,才發現過去自己所受教育是多麼狹隘和片面,原來歷史是這個樣子的,史書是可以這樣寫、這樣讀的。想想覺得頗好笑,上學的時候學歷史、學哲學,要求人們用科學的、歷史的、發展的眼光來看問題,可我們過去所學者,無一不違反此要求、原理,更有甚者,因為所謂階級分析的觀點要求,連最基本的史實都敢棄之如敝履,甚至連帝王時代的史官都不如,好歹人家還有秉筆直書的勇氣和精神。就沖這一條,我們有什麼臉面去抗議日本人篡改教科書、毒害下一代?

史觀、史論也許是有階級性的,但是史實沒有。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

袁氏當國讀後感(三)

近日從友人處借得一書《袁氏當國》,講袁世凱當國時期華夏炎黃之地發生的諸多事略。讀罷,有感一二如下。

余拙見以為史界一般對於歷史人物的定性往往過於臉譜化、歷史性,不是白就是黑,往往有失公允。袁亦不能免,在諸多歷史著作和說法中,袁往往被刻畫成一幅大奸大惡的竊國大盜模樣!其實不然,只不過是袁後來搞帝制逆時代潮汐而遺臭所使然!就國人熟知的所謂「二十一條」,實當時袁政府並為接受日所提「二十一條」,甚至在化解這次危機的交涉和成效上還算得體。絕非歷史教科書上所云袁接受了日的「二十一條」等等。至於當時袁竊革命果實當大總統一事,實乃當時情形絕非一般時局之混亂複雜,故亦非一竊國言所能囊括瞭然之,且歷史風雲往往亦絕非某人所能左右之!故袁非吾民頭腦之原始印象,實是另有模樣。然吾亦絕非為袁之翻案,實乃出於對歷史一赤誠爛漫純真之心!

故余拙見以為對待歷史人物,決不應作不非乃是的簡而化之之蓋棺定論矣!歷史之事乃人為,故研究歷史事件就不能離開對歷史之人的研究,然歷史人物終歸是有血有肉有妻有兒之活生生之人也!故歷史人物之研究不能脫離人之為人之所謂大範疇矣!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