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中國大歷史讀後感

中國大歷史讀後感(一)

其實先前對這本書我了解並不是很多。只是知道作者黃仁宇先生經歷不凡。我想在讀一讀中國歷史的初衷,所以就動了心翻看這本書,剛開始看的時候,也確實覺得有點寬泛、不得要領的感覺,不過還好,堅持就是勝利,花了一段時間繼續讀下去欲有一種與從不同的感受:很新鮮,令人耳目一新。第一次感覺到讀史的趣味。

作者以其宏闊的視野,獨到的見解來解析中國歷史。這所以把它稱為「中國大歷史」,是因為中國在過去的150年內經過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革命,從一個閉關自守中世紀的國家蛻變成為一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影響到13億中國人口的思想信仰、婚姻教育與衣食住行。本書從技術的角度分析中國歷史的進程,不是從道德的角度檢討歷史,它着眼於現代型的經濟體制如何為傳統社會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機使其在中國土地上落腳。

黃仁宇先生在歷史學中展示出來的眼光無疑是值得欽佩的。在本書中他以地理條件來發展歷史,尤其不同於傳統歷史書寫方法,將歷史事件以巨觀的角度、綜合條理,使讀者隨之眼界開闊,縱橫千年。特別是在本書起首,作者由中國歷史的發源地來推展引領全文,而非一向認定的以年代來劃分,讓人了解圍繞著地理發生的歷史情景,對於歷史的演化,更能產生具體而清晰的概念。

首先,應當說作者是非常專業的。黃仁宇先生這部書以短短的二十餘萬字的篇幅,勾畫了整箇中國歷史長達數千年的全貌,實在需要很強的取捨功夫。但是,他不是以其短,或未能對於歷史的人與事件細細地加以描述來顯示其大歷史的特點的。大歷史之所以為「大」歷史的理由在於,作者一改以往中國歷史學家的著述歷程,不以史料的堆砌為著述的目的,也不以單一歷史事件的描述為著作的主要關注點,更不以對接近作者時代的歷史大事的歡呼喝彩為能事。他是以一種全新的手法,從長遠的社會、經濟、財政、社會思想、官僚制度、地理環境等多種視角來觀察中國歷史的脈動。在歷史的圖景中為我們描繪出了歷朝歷代的大政治,大財政,大文化,大軍事,大法令,而這些都是我們歷朝歷代興衰的根本所在。在著作的意圖上,作者先確立起一個大意向,利用歸納法將現有的史料高度的壓縮,構成一個簡明而又前後連貫的綱領。在文字中,他還加了很多與歐美歷史的比較,然後去做進一步的研究。可見這種大歷史的著述方式,注重的是對歷史巨觀線條的勾畫,注重的是歷史本身相沿成型的狀態描述,並且是在區域歷史的相互比較中凸現其歷史特質。因此,我們不必要將歷史讀作資治通鑑,不必要將歷史認作弘揚某種道德理念的工具。跳出歷史的價值旋流,滿足今天人們對歷史的好奇心。同時也能夠在其中給我們更多的借鑑。

其次,作者是有趣的,之所以說他有趣?是因為在這本書中,有很多非常形象的比喻。比如他認為明朝是內向的;整個華夏古代史,就像是一部完整的農業文明;16世紀末的中國就像玉制的裝飾品,表面光鮮但內在異常脆弱。紛繁錯綜的社會現實,經他這麼一說,就清晰而簡單了。

第三,作者是相當理性的。他沒有落於俗套,保持了自己的獨立思考。在一般的歷史評價中,顯得更有新意和見解。他認為國家的法紀堪為根本,法紀廢弛,則變亂陡生。所以,在他寫的這本大歷史中,他不是在講故事,而是在文字中穿插了政治經濟學的知識做深入分析,是可以為我們提供治國的借鑑的。歷史是不斷前進的,但變亂,分裂乃至亡國的原因往往都是一樣的。這些道理對當今企業管理也同樣適用。企業若想生存,就必須要有一套嚴格的財務管理體系,不能糊塗;規章制度的健全與執行力的好壞更是關係到企業能否持續健康的展和在發展中能否保持競爭優勢的關鍵。

《中國大歷史》仍然保持著黃仁宇先生一貫的「大歷史」觀點;從小件看大道理,從長遠的社會、經濟結構觀查歷史的脈動;從中西的比較提示中國歷史的特殊問題;注重人物與時勢的互動作用、理念與制度的差距、行政技術與經濟組織的衝突,以及上層結構與下層結構的分合。看了黃仁宇先生的書,就再接受一次歷史的教育,他的書不同於我在以往教科書上學到的,令人受益非淺,他不會以一種民族狹隘的心理去看待中國歷史上所發生的事件,而是將中國的歷史放在一個龐大的歷史背景下來探討,或者放在西方觀點下來評價。作者一直在西方研究我們自己,因此它能更用接近西方的方式和觀點來思考我們自己的問題,這也許就是這本書不同於傳統歷史書籍的原因所在。

這種方式對於我們讀者來說是新穎的,這當然與作者的人生閱歷有著很大的關係,作者早期就讀於南開,然後隨「國軍」入緬作戰,抗戰勝利後曾在東北參與過短時「內戰」,而後就讀於美國的一個陸軍參謀大學,最終選擇了他終生的事業:歷史。作為處於具體歷史情境的治史者,所面對的畢竟不是冷冰凍的科學模型,而是還在續寫著某種歷史主題的真實生活。他直接牽扯著我們的神經,連線著我們的血肉。所以,黃仁宇先生的文字裡不但有著很濃厚的傳統氣息,而且散發出很多西方的味道。除了能夠學習歷史知識之外,黃仁宇先生以另一種角度解讀歷史問題的思維方式和深入細緻的研究方式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歷史不是偶然的,每一次歷史轉向的背後,都是政治、社會等諸多因素相互交融的結果。歷史是需要客觀評價的,這點對於歷史學家來說尤難做到,因為作者在敘述的過程中或多或少會添加自己的主觀成分,但是當你讀了這篇書以後你就會有一種異樣的感覺。生動,形象,打破了以往教科書式的羅列,將歷史又一次展現在我們面前,對今日的現實有著很好的借鑑意義。相對於今,當代的許多重要事件,在巨觀歷史來看都顯得微不足道。如果將視野拉開,許多歷史上經歷之事在今日仍然存在或發生。尤其是中國人的政治、官僚體然依然存在,讀古驗今、令人驚詫。

《中國大歷史》成功之處是作者把專業的歷史知識寫成了趣味讀物,卻又蘊含歷史沉重感與深刻的歷史的反思。特別是書中對當今社會的預言的兌現讓我們佩服不已。由此也實現了歷史的最根本目的:以史鑑今。《中國大歷史》對我的影響力還體現在另外一方面,王朝的盛衰,如同人生的輪迴,如果把自己置身於「人生大歷史」中來看,最大的收穫便是領悟在歷史的洪流中,每個人的生命極為渺小,因此對於生活中的許多紛擾,片刻的痛苦與偶爾的得失又算得了什麼呢?也許我們可以以一種更加寬容的心態去面對人生、笑看人生。人生過後是否應該留下點什麼,如同王朝在歷史上划過的痕跡。

中國大歷史讀後感(二)

很喜歡讀黃仁宇先生的書,他是一位歷史學家,但他寫的書與一般的歷史書不一樣,視角不同,語言非常風趣,讓你讀過後,有過耳目一新的感覺,原來歷史可以這麼寫。

《中國大歷史》共有二十一章,從有中華民族開始寫起,當然由於史料記載的不完善,秦代之前只是做了一個簡單的分析,秦代之後的寫的較為詳細,黃先生對唐、宋、元、明、清每一個朝代都畫了一副疆域圖,元代的版圖最大,但元代的歷史最短,只有90年。元代的歷史之短,一是蒙古人人數過少,文化程度又低,二是他們沒有很好的融入到漢族人民中,()他們較崇尚武力,當他們打下如此廣闊的江山,但卻沒有能力很好的統治。說明管理一個國家非常不易。

漢代被作者稱為「第一帝國」,這個朝代被中國作家極度的恭維,因為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由平民所創造的功業。漢武帝繼承了漢高祖以來,數十年休養生息所累積的國家資源,對內以「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奠下中央集權官僚體制運作的理論與方法,對外則連年發兵征討匈奴,開拓四裔,使大漢聲威遠播,國勢達於頂峰。時事造英雄,漢武帝能使中國的名聲遠揚,一是因為他的上輩們留下了豐厚的財富,二是因為他15歲登極,享國54年,執政時間較長,他的想法可以很好的執行。但他在公元前87年去世時,他的匈奴戰爭使國庫大為虧損,這也是西漢衰退之一大主因。

中國大歷史讀後感(三)

《中國大歷史》黃仁宇先生對中國歷史將行了概括,極其精煉,讀後的總體感覺是:挺喜歡看他的文字,當然在他的書中可以讀出他對一些歷史事件的傾向性,添加了個人的看法,但很準確,同時也覺得他看得比較透徹,撥開了擋在歷史面前的愁雲慘霧,所以挺耐看的。

《中國大歷史》札記

讀了《中國大歷史》這本書,我看來主線有三條:

其一,作者說了黃土地帶是中國歷史的源流,對中國歷史的發展有很大的作用。針對這一點,作者提到了千百年來,中國堅持重農抑商的政策,而黃土地帶是中國農業發展的源頭,可見黃土地帶的重要性。而且,西安是十一朝古都,這又為黃土地代添了幾許功績。同時黃河流域的治理問題更影響到中央集權的產生,因為當上層建築不適用於經濟基礎時,適合時下發展的上層建築便會呼之欲出。還有,黃土地區的氣候使得農業問題的產生,而解決問題需要強有力的中央體系。這一切都體現了黃土地區作為客觀條件,對我國歷史的影響。在作者的描述中,中國歷史的產生,發展,輝煌,都和中國歷史發展的源頭是黃土地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其實細細想來,西安的作用卻是留存至今,凡是對中國歷史有些了解的人對西安一定都不陌生,就算是中國的文化也在西安有很多的體現。還有,在西安興起的周朝,其興盛可見一斑,遠遠超過在東部發展起來的商朝,所以西安這一地帶,註定要對歷史產生決定性的作用。

其二,作者認為儒家的思想對歷史有重大的推動作用,以及對中央集權都頗有影響。首先,作者認為亞聖孟子的觀念更為成熟,對社會的進步,歷史的發展更有幫助。孟子的觀念作為客觀條件對秦的發展鞏固很有幫助,他認為君主是必要的,等級是要有的。而後,漢武帝尊重儒家思想,同時也沿襲了嚴酷的刑法來維持人民秩序,所以說漢的政治文明是多種思想的結合體。總的來說,書中提到的儒家可以說是歷史發展的風向標,對中國的發展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這點我承認,但與此同時我個人有幾個不同觀點;我認為儒家重農抑商的觀點就值得考量,幾千年後的今天我們對西方商業的發展望塵莫及,也就突顯除了其思想的弊端,但放在當時看,確有它的先進性。另外,書中提到的儒教,我不是太明白,能影響中國兩千多年又不被提倡,實在很難理解,難道是說中國人思想的保守性已經到達這個地步了麼!的確,儒家思想是中國文化最燦爛的部分之一,<論語><孟子>等一直被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們學習,「仁」「仁愛」也一直被人們所提倡。

另外,就是中央集權在中國的發展歷史。清朝是先構成集權體制,並沒有等待社會多元化,集權也沒有國家的象徵,所以遠不如西方的法制化,西方更加民主,自然。在我看來,時至今日,中央集權都是推動歷史發展的重大力量。

通過著本書,我將中國的歷史以一個新的角度又理解了一次,很有感覺。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