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星期三的戰爭讀後感

星期三的戰爭讀後感(一)

今天,有幸讀了美國作家加里·施密特的《星期三的戰爭》,讀了這本書令我感觸很深,這本書主要講述了七年級的學生霍林·胡佛在一個學年裡的生活和學習經歷:每個星期三的下午,班上的一半同學去猶太教堂學習希伯來文,另一半則到天主教堂參加教義問答;作為班裡唯一一名基督徒,霍林不得不與嚴肅的貝克夫人一起呆在教室里。不苟言笑的貝克夫人似乎總在刁難霍林,「罰」他清理黑板擦,打掃教室,整理大老鼠籠子……在種種手段都宣告失敗後,貝克夫人使出了最致命的一招——讓霍林閱讀「冗長」而「乏味」的莎士比亞作品。

於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在兩人之間悄然展開。

這本書中的主角——一個七年級的學生——霍林·胡佛,在開學的第一天,就被貝克夫人恨上了,可他爸爸因為貝克運動商城要挑一位設計師來設計他們的大廈,要霍林和貝克夫人的關係好起來,否則胡佛設計協會就要破產,霍林也就別想繼承他的財產。霍林認為,貝克夫人一直在刁難自己,讓自己清理黑板擦,打掃教室,整理大老鼠籠子,野營時還讓自己背一大包東西……最總要的是,還讓自己閱讀莎士比亞的作品……可是,霍林一點也沒有埋怨,也許,他會想到這樣對自己也沒有壞處。

我從這場「戰爭」體會到,貝克夫人是一個好老師。貝克夫人雖然對霍林很苛刻,但是卻因為他對霍林的苛刻百般刁難,讓霍林變成了一個好孩子。

就像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梅子涵說的那樣:這不是戰爭而是成長。

星期三的戰爭讀後感(二)

《星期三的戰爭》講述了七年級學生霍林·胡佛在一個學年裡的生活和學習經歷:每個星期三的下午,班上的一半同學去猶太教堂學習希伯來文,另一半則到天主教堂參加教義問答;作為班裡唯一一名基督徒,霍林不得不與嚴肅的貝克夫人一起呆在教室里。不苟言笑的貝克夫人似乎總在刁難霍林,「罰」他清理黑板擦,打掃教室,整理大老鼠籠子……在種種手段都宣告失敗後,貝克夫人使出了最致命的一招——讓霍林閱讀「冗長」而「乏味」的莎士比亞作品……

讀完了這本書,讓我感受到了很多,為什麼貝克夫人剛開始對霍林恨之入骨,而最後卻成為無話不談的朋友呢?答案很簡單,因為剛開始時他們彼此都不了解對方,而後來他們互相理解了,也就是學會了與人相處,所以才能成為朋友。在生活中交朋友也是這樣,只有你學會了與人相處,才能有更多的人願意和你成為朋友。如果恰恰相反,你可能就會一個朋友也交不到。

我很喜歡故事裡的霍林,他堅定,樂觀,勇敢,寬容,在「戰爭」的漩渦中,他一直都是懷揣童真,伴著快樂、開心的度過。

這本書是一本很令人感動的書,書中霍林和貝克太太,打破了成人與少年世界的代溝。成了無話不談的的好朋友。()霍林的姐姐為了追求夢想離家出走,背井離鄉來到了落基山。我們也要學習她的精神,敢於追求自己的夢想,努力通過自己的奮鬥實現自己的夢想。

我覺得貝克夫人是一個好老師,而霍林是一個好學生。讀了這本書後,關於愛、理解、寬容,成長等等的解讀,或許能對我們有新的啟示。

《星期三的戰爭》是一本有意義的書,也是一本難讀懂的書。需要我們用心去讀,用心去感受。

星期三的戰爭讀後感(三)

在這個生動有趣的寒假中,閱讀使我本來就充實快樂的寒假生活有了更多的意義。

從《星期三的戰爭》這本書中,美國這樣一個有著許多宗教信仰的社會中,不同宗教的孩子都坐在同一個學校里學習,學校與社會不僅僅給予他們了尊敬,同樣也給了他們宗教信仰的自由和空間,那就是這個特殊的星期三,猶太教徒要去猶太教堂學習希伯來文;天主教徒要去天主教會參加教義問答,而主人公霍林。胡佛這個基督教徒由於他們的禮拜只能在星期天做禮拜,所以他只好留在教實和專門管他的貝克夫人一起,不苟言笑的貝克夫人似乎總在刁難霍林,「罰」他清理黑板擦、打掃教室、整理大老鼠籠子……在種種手段都宣告失敗後,貝克夫人使出了最致命的一招——讓霍林閱讀「冗長」而「乏味」的莎士比亞作品……

「戰爭」這個詞在這本書中意味著對立,成人與孩子的對立是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本書的作者就是以孩子的視角來審視這種對立,本來霍林也很恨貝克夫人,可是霍林讀的那本莎士比亞的書是貝克夫人給他買的,要知道那本書的價錢貴的是連學校也買不起的;而且霍林也在那本書裡學到了很多知識,感受到了和文學大師對話的樂趣。還有很多類似的事情,都能讓我們感到貝克夫人對他的關愛。

這場戰爭,是主人公霍林和貝克夫人之間的戰爭,同時也是霍林幼小的自己和成熟的自己的戰爭。

通過這本書我認識到:有時候老師和家長讓孩子做的事情表面看起來像是在刁難孩子們,可其實老師和家長的真正用意是讓孩子們學會真正的學習方法和生活技能,所以作為孩子們,也要學會去理解老師和家長的良苦用心。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