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戰爭風雲讀後感

戰爭風雲讀後感(一)

《戰爭風雲》這一本書寫了二戰的全過程。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戰爭,他持續了2174天造成了1500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戰爭是無情的,人類雖然有情,但在戰爭的立場上,人類會變得無情,甚至可以說是冷血動物,二戰——法西斯主義者發起的戰爭——無情的奪取了5000多萬人的生命

一個個扣人心弦的戰爭要點,一個個問題,都在這本書內得以解答。它從1939年開始,一直寫到1945年希特勒的死和第三帝國的末日。在1943年以前,法西斯主義第三帝國一直處於了高峰——直到那一天,D—Day那一天,從諾曼第登入開始,希特勒的軍隊開始急速後撤,在兩年內,希特勒抵擋不住了,他自殺了。希特勒的千辛萬苦就被他的一個疏忽在2小時內毀於一旦。要說希特勒也真是一個大意的人。

希特勒,其實出過的錯誤很多,正確的決策也很多。但是我可以毫不退縮的說:其實,希特勒在軍事上就是一個半吊子——他居然在米蘭,反納粹之城選擇了地下50米防空地下室,還是在萬分緊急的情況下!。眾人對他的批評似乎是永無止境的,多說說看,希特勒在軍事上就是一個討厭的人,令人厭煩的人。換個角度,他在生活上卻是一個永遠和藹的人。是的,希特勒鍾愛他的國家,他非常希望法西斯帝國強大,他也用自己方式表達了出來。他是一個德國人眼中的英雄,不光是在生活上,也是在他的戰爭主義上。我也開始慢慢品味起這個人了,希特勒之所以能在1944年以前有那樣大的號召力,是因為德國人贊同他的觀點。他之所以能夠取得許多場勝利,是因為德國人對他的期盼,對他的贊同。但是他之所以輸掉,不是因為德國人厭惡他了,不是因為任何法西斯主義國家厭惡他了,而是出於一個他自己的失誤和同盟國的強大。但為什麼這樣好的一個人能做出這樣的一個「壞事」呢?原因很簡單——處於強迫。一戰以後,德國非常的窮,但猶太人卻非常富有,於是全體德國人就開始用「反猶太」代替原來的「反納粹」。這時,希特勒站了出來,他自願當這個領導人,自願背著同盟國把他罵的很壞的黑鍋。因為他是勇敢的。

縱觀這3000多天的歷史,我們發現希特勒是個軍事上的半吊子,生活中的和藹可親者,號召力強者,勇敢的「英雄」。

但是我們還要祈禱,類似的事情不要再發生,因為戰爭,是可以「讓人變成冷血動物,讓地球變成被子植物」的「魔法棒」。

戰爭風雲讀後感(二)

前幾天重讀赫爾曼沃克的長篇小說《戰爭風雲》,忽然想到這個問題,如果出一道選擇題:政治家代表人民還是引導人民,該怎麼選擇?

相信大多數人們都選「代表」。政治家是人民公僕,應該聽令於人民,按人民的意願行事,所作所為當然應該代表人民。所謂民主制度,基本上就是基於這一理念的。

但是,答案顯然沒有這麼簡單。如果希望於政治家的責任只有這些,就太低了。

小說里的美國總統羅斯福,當年就面臨著代表還是引導人民的選擇。二戰爆發之後,美國人的基本情緒是都不願參戰。()但羅斯福從一開始就知道,美國必然要捲入。沒有美國的參戰,美國和世界過去的生活方式將不再存在。這個道理,當時的美國老百姓是不懂的,也不願意懂得,他們覺得那都是政治騙子拿來嚇唬人的東西。羅斯福則必須把民眾的心態扭轉過來,同意參戰。為此,羅斯福挨了不知多少罵,黨內黨外國內國外都罵他,說是戰爭販子。但他還是堅持自己的判斷,最終參戰,改變了歷史進程。他很幽默地說,我領這份薪水,就是來挨罵的。

很對,政治家不僅僅是來接受歡呼的,政治家必須有挨罵的準備和承受力。如果領導一個國家的人物意願處處與民眾相背,那顯然不對;但假若處處迎合討好,也意味著沒有承擔起自己的責任。道理很簡單,民眾的意願並不總是對的。國家需要做出重大抉擇的時候,往往不是靠人數的多少來做出判斷,這時候需要政治家的個人判斷和擔當。

當下中國,一個最大的抉擇就是資源環境問題。要解決好這個問題,恐怕要挨很多罵,發展速度要放緩,利益結構會發生改變。怎麼辦?講一些正確的慷慨激昂的話,誰也不去觸動?說說而已?然後三年、五年過去,又一個三年五年過去?會太晚的。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