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觀後感

人間正道是滄桑觀後感

人間正道是滄桑觀後感(一)

50集的電視連續劇《人間正道是滄桑》是一部耐人尋味、令人深思、發人深省的巨著,它通過兩個家庭悲歡離合、血淚愛恨,展現了二十世紀二十五年里,中國現代史中共產黨和國民黨這兩大政黨的成長、發展、合作和鬥爭的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演繹出令人撕心裂肺的父子、母女、兄弟、師生、同學、戀人間的親情、愛情和友情。成功塑造了瞿恩、瞿霞、楊立青、楊立仁、楊立華、董建昌等一個個為了拯救中國、為了理想和信念而出生入死、執著追求的英雄或梟雄的形象,向世人闡述了理想和信仰是決定人生道路的根本,是奮鬥力量的源泉這一深刻的哲理。

理想和信仰是這部劇的第一主題,在那個國家民族面臨生死危亡非常年代,無數的中華熱血青年,為尋求救國救亡的道路,背井離鄉、出生入死,追尋革命的真理。楊瞿兩家的兒女就是在這個大背景下來到黃埔。在這裡他們接受到了不同的教育,遇到了不同的導師,受到了不同的影響。從而形成了不同的世界觀,樹立了不同的理想,接受了不同的信仰,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片中的主角個個都有極高的理想和信仰,無論信仰什麼主義,無論在何種危急、複雜的狀態下,他們紛爭的只有主義的不同,道路的不同,他們堅持的是各為其主,而沒有個人的恩怨,沒有人格的貶低和污辱。他們有思想、有氣質、有高亢的愛國熱情,他們將個人命運與國家和民族的命運融為一體,執著地追求國家與民族的獨立自主、民主自由,他們代表了那個時代的潮流,他們是國家和民族的棟樑。

劇中主人公楊立青在1925年來到革命浪潮洶湧澎湃的廣州時,遇到了兩個導師。一個導師是屬於理想主義的共產黨人瞿恩,另一個導師是現實主義的職業軍人董建昌,董建昌和瞿恩,他們不僅代表著兩個黨派,更是兩種人生態度。他們從不同的角度都對楊立青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瞿恩是那個年代優秀共產黨員的化身,是集大成者。從他的身上可以看到周恩來、瞿秋白的影子,可以看到共產黨人從幼稚到成熟的成長過程。他信仰的是理想和浪漫,並為了信仰而活著。正如瞿恩的那句名言所說:理想有兩種,一種是我實現了我的理想,另一種是理想通過我而實現。瞿恩自己屬於後者。在他那短暫的一生中為實現他的理想,表現出了執著的追求和無畏的精神,令人肅然起敬,「連他的敵人都不得不尊敬他,不敢不尊敬他」。

董建昌信仰的是功利和現實,追求的是生存和利益。從他的身上可以看到宋希廉、程潛的影子。他遇事總是先衡量利弊得失,順勢而動,變幻無常。

楊立青在人生道路上還遇到了一個對手,這個對手就是自己的親哥哥楊立仁。楊立仁是國民黨右派的化身,他標榜的是維護國家利益,而實際維護的是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官僚買辦階級的利益,是自己家族、親人的利益。立青與立仁各自秉持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家」與「國」的理念,他們站在不同的階級立場,共產黨人為全民族勞苦大眾謀解放,謀平等,往往需要背叛自己的家族、親人,舍小家而顧大國。國民黨人要維護自己集團、家族、親人的即得利益,為不被勞苦大眾奪去,斷然揮舞屠刀屠殺友人。一個是為民眾甘願犧牲個人,一個是為個人甘願犧牲民眾。但楊立仁的信仰之路越走越窄,並最終淪落到理想破碎的悲慘地步,被歷史所淘汰。

為了不同的信仰,黃埔的同學們按照「鋼刀歸鋼刀,同學歸同學」的信條,或同壕奮戰、馳騁疆場,或刀槍相對、血肉橫飛,展現出「歷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俠肝義膽。

瞿恩和楊立華之間的愛情,楊立青與瞿霞之間的愛情,以及林娥與瞿恩、楊立青之間的愛情,無不受到理想和信仰的影響和制約,為了信仰,他們可以相親相愛、協手並肩,為了信仰,他們可以斷然絕裂、分道揚鑣。

在物質化的今天,在和平的年代裡,在價值觀多元取向的現實社會裡,還要不要理想和信仰?要樹立什麼樣的理想和信仰?很多人是迷茫的。其實人都是有信仰的,不是信仰什麼宗教,就是信仰什麼主義,沒有信仰的人只能是白痴。現在很多人說我沒有什麼信仰,但他們信奉的是「天下熙熙,皆為利來」,遵循的是「人為財死,鳥為食亡」,追求的是「功名利祿,紙醉金迷」,其實他們信仰的就是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所以才出現豪富揮金如土,貪官囤金如山、紈絝暴殄天物、小兒不知何為幸福的怪象。

信仰是不能強求的。信仰的產生和形成,取決於客觀環境的薰染和影響,取決於自身的感知和悟性,需要教化和引導。楊家三兄弟同在一個家庭中生長,他們卻加入了不同的黨派。楊立青、范希亮、湯慕禹、穆震方同在一個校園學習,接受相同的教程,卻選擇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理想是有階段性、有層次的。古人講:「道不同不以為謀。」國共兩黨在救國救亡、爭取民主自由、國家獨立自主方面具有共同的理想,所以才有國共兩次合作。而在國內代表哪個階級的利益、建設什麼樣的國家方面就有了根本的利害衝突,所以才有了「四、一二」大屠殺,才有了動天地、泣鬼神的解放戰爭。楊瞿兩家人的恩恩怨怨無不與這理想的分合密切相關。

看完在大結局,關閉電視機,我的心情仍然久久不能平靜。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無數革命先烈在黑暗中探索,在酷刑下煎熬,在槍林彈雨中衝殺出來的。是他們在漫長的歲月里憑藉真理和奮鬥,依靠堅定的信念和無悔追求的奪得的。我們應該永遠牢記列寧的教導:「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樹立正確的理想和信仰,為人類社會的文明和進步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

人間正道是滄桑觀後感(二)

作為一名黃埔後代,我一直相信自己的血液有黃埔的顏色,因為祖父在成都中央軍校學習時,黃埔精神就已融入了他的血脈。8年前的春天,跟同學到漢中聖水寺遊玩,一些破舊的土房子使我久不能忘,斯人已去,空餘懷想。後來知道那兒曾是黃埔軍校一分校的舊址,那些老房子裡曾經培養了千百抗日誌士。我告訴自己一定要再去聖水寺,我還要到成都北校場去、到廣州黃埔島去,因為黃埔精神對一個黃埔後代的感召是巨大的,我要到生長出這種精神的土地去朝聖。

正是懷著朝聖地心情,我看完了電視劇《人間正道是滄桑》。電視劇中所表現的愛國心、師生情是對黃埔精神的最好詮釋。瞿恩、楊立青、楊立仁、范希亮……這些黃埔人,他們都是值得我們尊重的,因為他們是萬千黃埔人的縮影,是一個時代精英群體的縮影,他們用青春和熱血寫就了中華民族走向獨立、自由的歷史。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是謂大同。」大同社會是我們民族幾千年的夢想。無論是三民主義,還是共產主義,都是為了實現民族復興的夢想。在此基礎上上構建起來的黃埔精神,具有鮮明的中國文化色彩,因為這種獨特的文化作用,黃埔軍校創造了一個令世界矚目的中國奇蹟——簡陋的教學設施、簡短的學制,學員卻名將輩出、戰功顯赫、揚威中外,黃埔軍校成為與美國西點軍校、英國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以及俄羅斯的伏龍芝軍事學院齊名的世界四大著名軍校。

中華民族是一個崇尚和平的民族,漢字「武」很好地詮釋了我們的戰爭觀,中華民族不好戰,但是也不懼怕戰爭。在那個戰亂不斷的年代,我們不得不選擇用戰爭來結束戰亂。孫中山先生認識到,革命要有自己的武裝,黃埔軍校應運而生。「要從今天起,立一個志願,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發財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國救民的事業。」中山先生號召著優秀的中華兒女雲集黃埔,不必說周恩來、葉劍英,也不必說徐向前、林彪,看看《人間正道是滄桑》中的主人公吧!這些人物雖是虛構的,但他們每個人都是真實感人的,他們有血肉、有理想、有追求、有勇氣,從他們身上我們可以看到萬千黃埔人身影、眼神、思緒、微笑……黃埔島上曾有一群如此可愛的人、武昌兩湖書院曾有一群如此可愛的人、成都北校場曾有一群如此可愛的人,我相信海峽對岸的台灣鳳山軍校也有一群可愛的人,他們和我們一樣都愛著華夏民族、九州大地,他們都願意為了中華的偉大復興流血犧牲。

條條大路通羅馬,最終這些可愛的人因為信仰的不同,在歷史的路口選擇的不同的道路,他們都堅信前途是光明的。於是,我們看到他們分道揚鑣、同室操戈,歷史的道路就是這樣的曲折,正如李大釗先生所說,這是一段崎嶇險阻的道路,沒有雄健的精神是不能走過去的,共產黨員有這樣的精神、國民黨員也有這樣的精神,他們終於第二次攜手,以中華民族的英勇無畏打敗了日本侵略者。這是一段無法忘卻的歷史,多少黃埔兒女血灑疆場、多少黃埔兒女堅強不屈,記住他們的名字吧——左權、趙一曼、戴安瀾,當然還有薛岳、張靈甫、關麟征、杜聿明……《人間正道是滄桑》中的楊立青、楊立仁、范希亮就是英雄們的縮影,為民族付出的先輩,我們不應忘記、我們也不會忘記。

《人間正道是滄桑》這部電視劇,告訴我們黃埔精神的核心是愛國愛民,愛國主義是一種偉大的情懷。()所有的中國人都應該是愛國的,所以我們相信,海峽兩岸既然都是中國人,黃皮膚、黑眼睛、方塊字、詩經、史記早已將我們連在一起,所以歷史上國共兩黨曾經兩度握手、共克時艱,相信有一天,國共兩黨會第三次握手,因為一種精神早已融入我們的血液之中,有一個聲音總在呼喚,那就是「到黃埔去!」

我多次被劇中的師生情、同學情所感動,「鋼刀是鋼刀,同學是同學!」這是范希亮在畢業聚會上的箴言,黃埔軍校繼承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尊師重教的優良作風。瞿恩是一名好老師,他充滿理想、充滿智慧、充滿大愛;劇中還有一位不知名的教官,近乎苛刻地要求學員。黃埔軍校有許多這樣的老師,他們嚴格執教,以身作則,在他們的帶領下,黃埔學子怎能不成為有用之才。而黃埔學子的同學之情,在觀看這部電視劇之前,我早已感受到。在我的家鄉陝西寧強,曾經有人就讀於黃埔軍校,我的祖父是其中一位,祖父在世時,常有一些老人來到家中,他們都是爺爺的黃埔校友。他們雖然不是同一級,或許還是不同分校的,但是他們都以同學相稱,他們在一起的那種親切讓人感動。所以,我見到這些老人,都覺得跟爺爺一樣親切,現在他們大都離開人世,我依然時常想念他們,祝福他們。

在《人間正道是滄桑》中,楊立青、范希亮雖然在不同的陣營,但是他們感情讓我們深深感動。親愛精誠,同學始終是同學,黃埔校友習慣以同學相稱,無論是那一屆畢業、無論是大陸台灣,黃埔學子始終都是同學,同學情常在。黃埔後代之間也有一種天然的紐帶,只要得知彼此都是黃埔後代,就會一下子親近起來,我遇到的每一個黃埔後代莫不如此,我們共同談起先輩的榮光,共同嘆息、共同微笑。因為有黃埔同學的情意在,所以黃埔後代的情意在。黃埔同學雖然有一天會全部離開人世,但是黃埔後代的血脈里始終流淌著黃埔的顏色,黃埔精神必將永存。

毛澤東在詩中寫過「人間正道是滄桑」,人間正道是什麼,人間正道就是中山先生所說的「要從今天起,立一個志願,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發財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國救民的事業。」因為我們是黃埔後代,所以我們必須記住自己作為一個中華民族子孫的責任,我們有責任發揚黃埔精神、致力振興中華!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