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狼圖騰的讀後感

草原,夜,微風。

沒落的王的故鄉,狼在集合——題記

一開篇,我仿佛與書中的主角陳陣一起看到了那頭草原狼,看到它的眼睛,那鋼錐般的目光直刺我心。

黑夜裡,草原在呼嘯,舞動的草如同飛奔的狼鬃,如同黑色的烈焰在翻滾,群狼與草原渾然一體,穿行在茫茫黑暗中。

「Awoooooooooo——」

狼王站立在大地之上,在召集他的戰士。這孤傲的長嘯,引發著我內心青春熱血的共鳴——

每個青春期的男孩心中,都住著一個想要戰鬥的英雄,而《狼圖騰》這本書,正是在我接觸它時,喚醒了我心中這個戰鬥的英雄,讓他活起來。看著《狼圖騰》的開頭,我熱血沸騰,真想像餓狼一樣繼續大口大口地將這本書啃下去,看看陳陣和他的狼群之間到底還會發生什麼。

緊隨著陳陣出場的人物是畢利格老人,他的名字「畢利格」在蒙古語的含義是「智慧」。在陳陣幾度痛苦思索而得不出答案時,都是畢利格給予了他啟示。

畢利格老人是一個堅持奉行著古老草原文化的「地地道道」的蒙古族人,他的話語中充滿著飽經風霜的智慧與滄桑,他可以說是本文中對狼圖騰文化從社會學和哲學意義了解最深的人。然而人無完人,這位智慧老人對不懂草原文化的漢族知青也存在些許偏見,老是大喊著對陳陣和楊克指手畫腳,比方說像他們要放生一隻被狼群追殺,懷了孕的母黃羊時以及他們要收養小狼時。

然而看完了全書,我也對他感到了某種深深的擔心,因為他之所以能將這古老的草原文化奉行到現代,不只是因為對文化本身的忠誠,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內蒙古地區發展的落後。就像北京因為成為首都,政治經濟都發達了,可城裡原本的許多具有歷史意義的古建築都被現代高樓大廈取代了;而能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山西的平遙古城,雖然那裡的古建築群保存完好,也有許多人在城裡居住,不過那裡的生產生活水平還停留在上世紀70年代。

說到這裡,我想起爸爸說的一句話:有文化的地方沒錢,有錢的地方沒文化。我詫異了:爸爸這樣似乎不怎麼有文化的人居然有時說話如此精闢。

算了,回到《狼圖騰》這書上,正因為這本書真的能激起年輕人的戰鬥熱血,並能帶給人一種與中原迥然不同的異域文化體驗,所以我認為圍繞它的瘋狂炒作到底沒有白炒。

說到「異域文化」,本書最大的關鍵字就是它了,對於一向信仰龍圖騰的我們漢人,狼圖騰文化自然是一種異域文化,而異域文化在現代中國,往往比本民族的東西來的更有吸引力。

然而,在理解「狼圖騰」這樣一種異域文化時,作者雖然淋漓盡致地描寫出了它的形象特徵,卻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暫且把這個錯誤留到最後講,先跟大家具體講講這本書吸引我的地方。

其實,我很早就知道《狼圖騰》這本書了,只是一直無法買到而已。在2003年接觸到這本書之前,我一直不知道中國還有個狼圖騰文化。當時我在小書店中雙目亂轉,隨意搜尋著好看的奇幻小說。突然,在我自己絲毫沒有察覺時,瞥見一本奇異的書。

封面上一片漆黑,中間一雙螢光綠的狼眼瞪著每一個看到這本書的讀者,顯得神秘而陰森,旁邊三個無感情的大字:狼圖騰。

下面的腰封上寫著這樣幾句話:「曠世奇書,設驚天之問:我們是龍的傳人,還是狼的傳人?」

看到這裡,當時什麼都不懂的我,一直不知道該怎麼回答這個問題,後來等我看了其他有關北胡文化的書,才明白狼其實是蒙古草原眾民族的圖騰。

然而,只有當看了這本小說的正文,我才明白原來以狼為圖騰的北方草原文化是如此偉大。這本小說一下子就花費了我三四個小時的時間去一氣呵成地把它看完,因為它是那樣的神奇,我感覺自己體內有一團野火在燃燒,有一種野性的力量顫動,仿佛要破體而出。

仿佛我的靈魂坐在飛翔的狼背上,被送到了那一片屬於騰格里的草原,我奔跑一望無際的草原上,隨狼群一起戰鬥,一起風餐露宿,一起大口嚼肉,一起對月仰頸長嘯。看著陳陣、楊克在蒙古族朋友們的幫助和教導下,逐漸由恐懼狼、討厭狼轉變到親近狼,喜愛狼之精神,對狼敬若神明。我心中似乎升起了一彎殘月,有一頭狼王在月下長嘯,在召集它的戰士。

在看到一半時,我曾經一度認為,除去人類的話,真正的萬獸之王不是獅子,不是老虎,而是狼。因為身為「王」,必須具有統帥三軍的雄才大略、臨危不亂的冷靜、隨機應變的智謀,而這些條件都一一具備的動物,似乎只有狼。而蒙古族之所以能橫掃歐亞,為中國如此大手筆開疆拓土,很大程度上在於他們世世代代在殘酷的草原上以戰鬥為生存方式,而他們戰鬥的對手,便是狼。在幾千年的與狼共戰中,他們不斷學習狼的冷酷、強悍、團結、果敢,將其融入自己的民族性格中,傳承下去,從而一代比一代英勇善戰。正是靠著從狼圖騰處學來的戰鬥精神,成吉思汗才能一統中國,雄霸世界。

達爾文說,生物之所以能不斷向上進化,靠的是「自然選擇」,而上天賜予蒙古族的自然選擇的條件,就是狼;而狼的自然選擇條件,亦是蒙古族等草原民族。草原的狼與人,亦敵亦友,分不開卻也必須相互戰鬥以求生,在幾千年的戰鬥中,人與狼的弱者都一代代被淘汰,唯有適者生存,勝者為王。

值得一提的是,狼群總是懂得藉由人類無法預知的險惡天氣——比如雷電、暴風雪、沙塵暴等——發動突襲,儘管狼們都知道,這種惡劣天氣是一種雙刃劍,雖然會帶來現成的獵物,卻也會對狼群自身帶來殘酷的打擊,可見下定決心砸出如此狠招,對於狼王來說是非常不容易的。

同樣的招數,放在人類身上,最大的套用便是在商戰中。正因為馬雲看準了泡沫經濟時期,發動必殺一擊,所以阿里巴巴才能成就今天的輝煌。

而狼,亦懂得知難而退,當第一章陳陣敲打起馬鐙製造噪音時,狼王馬上料到他是想尋求救兵,我方可能寡不敵眾,便一聲令下,群狼齊齊撤退。

從狼族身上,我們也看到了大無畏的犧牲精神。有一匹離群的狼,被主角陳陣的吉普車追逐了20餘里,而仍要把這個來者不善的大怪物帶離自己的狼群,它竭盡全力奔跑,最後為了守護自己的同胞而筋疲力盡。它的眼裡已沒有即將死亡的感覺,仿佛在竭盡全力大喊「別管我,快走啊——」。

在看著它倒下的那一剎那,我與陳陣一起被感動,草原的風仿佛停滯下來,為一個戰士默哀。

畢利格老人說,狼的這種犧牲行為,如果人類沒好好學,就成了法西斯精神和日本的武士道。

的確,侵華時代的日本人也是充滿了狼一般的野心和殘暴,中國人在他們眼裡仿佛烤熟的大塊肉,被大口大口地撕咬蹂躪。

《狼圖騰》這本小說,具有的環保意義也不可估量。

作者在小說中描寫道,在草原的深處,陳陣等人發現了一個美麗的原生態湖泊,方圓近百里,無數天鵝在湖中愜意地棲息。這種地方附近似乎連狼也沒有。

而正是主角一行人的到來,打破了這裡的寧靜。

令我萬萬想不到的是,主角們竟然公然開槍射殺起天鵝來!

一時間,撕裂草原天空的不是狼嚎,而是槍聲;染紅重新平靜下來湖面的,不是落霞,而是鮮血。在大城市裡受到壓抑的某些東西,瞬間湧上心來,人性最殘酷的一面,在這人跡罕至的荒原中暴露無遺。

主角的心理描寫中,他也把當時的自己想像成了《天鵝湖》中帶翼的黑色惡魔。

而以包順化為代表的眾參謀,則更是工業文明者貪婪、自私的象徵,主角正是在他的慫恿下,開吉普車以追逐的方式活活累死了一頭狼。

這讓我想起了一個非洲鬣狗殺死藏獒的故事,雖然英雄畢竟是英雄,可為什麼總有那麼多的卑鄙小人,將那些真英雄逼到絕路。

「順化」這個名字本身就揭露了這位參謀的醜惡嘴臉。順從教化,唯利是從,這本身是中國應試教育最大的錯誤,作者認為這樣的教育只會讓中國人變成懦弱的「文明羊」,是最違背狼圖騰精神的做法。他認為,「順民」本身就是一種最可恥的存在,應該讓每個人都有狼一般的戰鬥精神,這樣民族才能進步。

我很贊同這一點。韓寒說,凡是民族的圖騰,都應該是凶獸,因為只有凶獸,才能代表一個民族生命的力量、憤怒的力量。鮑鵬山也說,一個民族有沒有生氣,就看它會不會生氣。如果每箇中國人都成了溫順的綿羊,那麼我們還有什麼動力繼續發展下去呢?

而當這種人因為被黨的指令迷住了眼睛,而按照黨的錯誤指令為非作歹時,狼圖騰便代表了一種「惡即斬」的果斷的正義。只不過當時主角並沒有領悟到狼圖騰的真正奧義,等他覺悟圓滿離開草原時,卻已經晚了,草場已被包順化開發成了沙漠。

狼之為物,本身也制約著草原生態的平衡,作為食物鏈的頂端,它們要付出的責任更大。

蒙古族人自始至終明白這一點,他們深信,人類也只是食物鏈的一環,而不是自然界的支配者。狼捕食旱獺,從來都會放過最年幼的,而蒙古族人捕殺狼也是這樣,他們很少捕殺幼狼。這是一種樸素的可持續發展觀,我想起論語裡講到的「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

雖然狼是作為圖騰被崇拜著,然而畢利格老人也說,狼太多了就不是神,而是妖魔。而他本人也深知,現代草原食物鏈的問題不是狼太多,相反的是作為食物鏈頂端一環的它們太少,以致黃羊等動物過度繁殖。

雖然說黃羊的裡脊肉是製作羊肉罐頭的上好原料,其羊皮、羊絨亦可用於製作高檔服裝,但是其實數量有限的黃羊就能養活草原上的狼和其它許多食肉動物,而且更重要的是,黃羊具有極強的食草能力,如果過度繁殖了,必然會將草場破壞為沙漠,這也就是為什麼畢利格老人要阻止陳陣放生母黃羊,他深知在嚴酷的自然法則面前,再有人情味都不行。

而當陳陣收養小狼時,他更是暴跳如雷,因為狼本來就是充滿野性和傲氣的物種,只有讓小狼一直待在狂野的草原自然界,經歷風霜的洗鍊,它才能真正擔當起成為「圖騰」的責任。而像陳陣這樣將狼像狗一樣飼養,反而會使之喪失野性,失去競爭的能力和鬥志。

其實,我很早之前,就不願意去動物園了。正因為動物園中有許多把原本比狼更兇狠的動物,比如獅子、老虎、熊等等,然而動物園養尊處優的生活,已經使它們逐漸消失了萬獸之王的威武霸氣,而「累累然若喪家之犬」,我不敢看這些動物的無精打采,然而又害怕它們的這種處境會一直持續下去——畢竟這些動物除了動物園,哪兒也去不了了,而他們又像被毒品痲醉了似的,享受著如此的生活。

有時候,沒有挫折的生活,反而比充滿挫折的生活更容易將人打垮。

寫到這裡,我忽然想到了古龍筆下的阿飛。

阿飛在荒原里長大,他敏銳的反應力、出奇好的目光、一擊制敵的快劍以及惡即斬的作風,都與狼出奇地相似,然而不幸的是,他愛上了最不該愛上的人——林仙兒。

如果阿飛是一匹狼,那麼林仙兒便是一個出色的馴獸員。馴獸員總是用食物誘導馴化他的野獸,林仙兒用的則是——愛情。

愛情,是世間最美好的事物,它能讓人放下一切警惕、一切戒備;然而這放下一切警惕,被愛熔化的一瞬間,卻又是超越一切武功的最可怕的武器——它能征服一切異性。所以儒家說「萬惡淫為首」。

林仙兒無疑將這種武器運用得爐火純青,而涉世未深的阿飛並不懂什麼是愛情,於是對林仙兒愛得全心全意。就這樣,阿飛便如《狼圖騰》中的小狼一般被馴服了。

與阿飛結婚後,林仙兒正是想盡力為他營造一個沒有江湖腥風血雨的生活,讓他的心舒緩下來,從此無心戰鬥,專心愛自己。

現在的動物園,不也就是讓曾經兇猛的動物們這樣失去生活的鬥志,高枕無憂,從而其後代更方便人類馴化嗎?

這原本就是違背動物天性的做法,雖然有時在動物身上會管用,然而阿飛不是動物,他畢竟是人。

於是,上天給了一個偶然的機會,讓阿飛看穿了林仙兒的脂粉偽裝,於是在此之後他決定拋棄她,重新回到充滿腥風血雨的江湖中去,就算林仙兒怎麼發誓要重新愛上他,他都不理會,而是繼續在暴風雨中向前走,只留下一個孤獨的背影,像一匹狼。

如果換做某個普通的市井小人,就算知道林仙兒其實有多放蕩,還是會義無反顧地眷戀著她的美,就算是貴為金錢幫主的上官金虹,也一邊罵著她「母狗」還一邊聽她的話。

但阿飛不一樣,他之所以能那樣果敢地甩掉錯誤的愛情,走回哪個風雨飄搖的江湖,去拯救應該去拯救的人,因為他的心裡有狼圖騰的意志。

而陳陣和林仙兒不一樣,他不是苦苦挽留小狼,而是在最後主動放小狼去草原闖蕩,去戰鬥,因為他自己也希望小狼能夠真正地成為一種圖騰,一種神獸,讓自己在內心默默地為之驕傲。

在這個沒有了共生,只有寄生和利用的年代,一個主動甩開主人枷鎖,進化為狼的走狗固然值得學習,然而一個敢於主動放開枷鎖,任由狼去賓士的主人,是不是他的精神更偉大?

這種教育的精神正是現代許多中國家長所欠缺的。為什麼「富二代」總是不容易成功,正因為他們的父母給他們傾注了太多的愛,對他們關懷的太多,才使他們只知道享受身邊能享受的現成東西,而不懂得用拼搏去爭取,從而經不起社會風雨的考驗,成了「溫室里的花」。雖然有些孩子自以為已經長大了,不需要父母這樣太多的照顧,於是將父母一把推開,貿然衝進燈紅酒綠的街道,可不就便能發現,他們這樣做並沒有讓自己強大起來,反而是讓自己的思想變得頹廢、墮落、黑暗化。可以說,這些孩子這樣叛逆父母,不是去追求真正崇高的理想,他們只是在逞強。他們就是為人所唾棄的非主流。

而想要讓孩子離開父母成長,不知是孩子到一定年紀自己想離開就行的,父母也要捨得放開孩子,就像陳陣,最後還是放開了小狼,正因為他最後放開了小狼,才感受到在這個流光溢彩的浮華社會背後,狼圖騰的樸素古老卻又狂野奔放的精神是多麼可貴,它的生命力卻又是多麼的頑強,就算被飼養了也絕不磨滅,就像眼睛裡重新燃起烈焰的阿飛。

總而言之,《狼圖騰》這本書把我帶進了另一個世界,讓我隨著主角在草原上翻滾,戰鬥,成長。()我體味到了內蒙古大草原的原始與殘酷,見證了草原狼族的艱辛成長,也體味到了一種和中原漢族農耕文化截然不同的文化和價值觀,這本書教會了我很多。

然而,《狼圖騰》並不是像炒作炒出來的那樣十全十美的,這點在這本書的後記里體現的尤為突出。

《狼圖騰》的後記讓這本小說一下子變了味兒,從一本看似很有思想的紀實小說變成了一本偽學術小說,仿佛前面那麼長一段曲折的人與狼的故事都是為後面的說理作論據。而且作者所宣揚的學術思想有一個巨大的弊端,那就是「重夷狄而輕華夏」。

這點最大的體現就是他對農耕文化的完全否定,他認為農耕文化的背景只會造出「羊血」,從而使民族軟弱下去,只懂得安於現狀,而是一個民族走向富強的唯一辦法便是通過遊牧文化向其注入「狼血」,他還指出,唐朝之所以國力雄強,完全是因為李世民母系有鮮卑族血統,也就是所謂的「狼血」的緣故。

我認為他把狼圖騰看的太完美了,而忽略了狼這種動物和它代表的精神本身也有許多弱點。比如說,草原民族在戰爭中表現出的殘酷度便遠比漢族高許多,而且一味的主動向外侵略,到最後總是被自己曾經打敗的民族反抗回來。這時候便需要漢民族的農耕文化與之形成陰陽互補了。

其次,他認為所有推動中華民族歷史前進的剛性、積極、向上的精神都屬於狼圖騰的精神,這更是大錯特錯。你想想儒家並不是什麼宗教,更不用說崇拜狼了,可孔子的儒學不是很上進很積極有為嗎?再說說新中國是誰建立的?無神論者建立的,文革時期還反對蒙古族崇拜狼圖騰呢。

其三,他認為龍圖騰起源於狼圖騰,兩者之間的過度圖騰是饕餮,這橫讓人匪夷所思。我們在臨汾看到的公認最早的「中華第一龍」分明是一條盤蛇的形象啊,而且他說因為龍飛行的姿態是上下波動的,像狼奔跑的姿態更是胡扯,其實龍飛行的姿態應該是立體呈螺旋狀的,只不過當時的畫技有限,無法生動描繪罷了。而且龍有一個更重要的特性:降雨,狼可以招來雨水嗎,這明擺著在說明龍的原型是水生動物嘛,不是水蛇就是鱷魚。我看作者是對草原的狼敬畏的過多,把自己給嚇傻了。

不過,狼圖騰精神原本就是需要辯證看待的,而本文的作者把它看得似乎萬能了。兒我們之所以也把他的《狼圖騰》這部書看得像萬能的寶書一樣,是因為我們廣大人民民眾對自己的圖騰了解太少了。從而只要見到那些提到有關中華民族圖騰知識的書,不管觀點是否有見地,都認為看了它可以長見識。這也就是越來越多的《狼圖騰》甚至比《狼圖騰》還要差的胡言亂語偽學術能夠大行其道的原因。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