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微物之神讀後感

微物之神讀後感(一)

這本小說很考驗耐心。大段的細節、景物、環境之類的描寫,故事情節的推進很緩慢。看到121頁時,我還以為這本書說的是這對雙胞胎在分別後所遇到的事情和因為異卵雙胞胎之間的神秘聯繫而帶來的一系列影響。然而卻不是。

如果要概括,用最簡單的語言去說明這本書說了一個怎麼樣的故事,那麼我們可以這樣說:在社會等級森嚴的環境裡,一個地位高的女人與地位卑微的男人秘密的來往被發現了,被軟禁的女人向自己的雙胞胎說他們是她的累贅,雙胞胎因此在雨夜中乘船離家出走,然而意外的翻船導致異國歸來的表姐喪失了生命,男人被女人的家人整死,女人也被驅逐了。真的很簡潔,故事的中心事件就是這些:相愛、分離和死亡。

若是作者選擇了按照時間的推進去展開整個故事,不用懷疑,這是一個很平庸的被用過無數次的題材。但是作者是一個技術高超的敘述者,很會講故事。時間從雙胞胎的重逢開始,從這一點繼續往下走,不知未來在何方。無數的過往一點點的在重逢中被找回。中心事件之一的死亡在第二章出現的時候讓人覺得很沒頭沒腦,誰也不知道這個女孩兒為什麼死了,她的死為什麼跟雙胞胎有關,不過是一個親人的離去,為什麼要放故事的最開始,為什麼阿慕要去找警察說事情不是這樣的,是什麼事情,這事情又被扭曲成了什麼樣子。這些問題,或許任何一個都可以誘導你繼續往下讀這個故事。

時間是錯亂的,時而是現在的時空,雙胞胎長大了,各自曲折,從彼此相通到現在全然陌生。瑞海兒不知道拿自己怎麼辦,也不知道該如何安置早已與外界隔離的哥哥。常常卻是過去。阿慕離開了嫁錯的男人,獨自帶著雙胞胎在女性完全沒有地位的社會艱難求生,仰仗著哥哥的鼻息。現在是如此短暫,也許只有三天,回憶卻又那麼漫長,簡直可以充滿整個生命。世界在孩子眼中尚未成型,他們不會懂阿慕的反抗,不會知道三個人都愛的男人為什麼要為這愛而被剝奪了生命。僅僅因為阿慕是上流社會的人,沒有社會地位的離婚的女人,而維魯沙是一個低賤的木匠,身上帶著賤民的氣息。這個社會看不起女人,也看不起賤民,他們不被允許得到那麼多的愛。

時空順序和敘事者的選取很重要。時空的打亂使故事耐讀,避免了一眼洞穿的平鋪直敘。敘事視角從成人當事人轉移到兩個孩子身上,雖然很多時候有超越敘述者的描寫,可以說是限制敘事與全能敘事結合。視角的轉換成功的模糊了一點——阿慕和維魯沙的愛究竟是因生理需要而起,還是一見鍾情呢?如果用成人的視角去敘述,毫無疑問,肉慾味太重了。

除了賤民的身份,維魯沙是個很完美的男人。健康,心靈手巧,有禮貌,行事穩重,愛護孩子們的夢。然而卻因為身上流著木匠的血,因為對一個女人的愛和跟她之間超越階級的性關係,而且還因為他是共產黨員,他死得很慘。身在社會之中的阿慕、雙胞胎認為他們「愛」死了這個男人。阿慕會懂,這不是她和或者兩個孩子的錯,但是雙胞胎不會懂。他們只會記得自己撒了謊,自己害了阿慕和維魯沙,也許在慢慢成長中他們會因為社會成見而漸漸不再那麼堅定的認為是自己錯了,相反會覺得真正錯的是母親和維魯沙。然而他們沒有,艾斯沙選擇了沉入自己內心深處,保持安靜,而瑞海兒則始終無法與社會妥協。是阿慕和維魯沙的愛的幸,是阿慕的不幸,是兩個孩子的不幸。幸者,他們的愛終於沒有被誤解;不幸者,她的孩子也選擇了反抗,並且將跟她一樣,失敗而終。

作者是個會講故事的人,用看似漫不經心的口吻,給我們講了一個殘酷的故事。

微物之神讀後感(二)

再次讀完阿蘭達蒂-洛伊的微物之神,初版的時候是翻譯成「卑微的神靈」,那是我第一次看這部小說,這次再買的時候已經找不到原先的版本了,連翻譯都重新來過了,此版本名為《微物之神》。由於第一次看此書的時候,我還在讀高中,當時還未經世事的我還處在只能靠裝逼來顯深沉的年紀,看此書的感覺只是覺得作者的文筆淡雅也有童趣,似乎是一個悲劇故事,但我著實沒有感覺到悲劇,唯一記得的悲慘場景是主人公的阿慕(印度語為媽媽)死在一所破舊的旅館裡,陪伴她的只有一頂有氣無力轉著的吊扇。事實上也沒感覺到悲慘,甚至怎麼死的都不清楚

問題是,怎麼死的我都記的不清楚

這就是阿蘭達蒂-洛伊的寫作手法,此書的故事的大多數結局,作者都早早的在開篇不久就直接告訴了讀者,雙胞胎分離23年;雙胞胎的表姐蘇菲默爾的死亡;阿慕的孤獨病死;阿慕所愛的男人(印度的賤民階層)的冤死,這些故事的重要結局作者都不做驚奇的處理,不像其他小說總試圖把重要結局設定成虐腦虐心吊足讀者的胃口,就像殭屍片裡總會從草叢或拐角突然冒出的殭屍讓人嚇一跳,阿蘭達蒂-洛伊卻將這些至關緊要的元素變成一攤雨後地上的積水,路過的人便會看見,毫無驚奇。

恰如阿蘭達蒂-洛伊在此書中描述印度民族舞「卡沙卡里舞里的一段話:偉大的故事是你聽過而且還想再聽的故事,是你可以從任何一處進入而且可以舒舒服服地聽下去的故事,它們不會以驚悚和詭詐的結局欺騙你,不會以出人意料的事物讓你大吃一驚,它們和你住的房子和情人的皮膚氣味一樣的熟悉。(我覺得電視劇西遊記,新白娘子傳奇也是這樣)那就是它們的奧秘和神奇之處。

頻繁的倒敘,插敘,插敘中的插敘,倒敘中的倒敘讓此書像是運用了電影中的蒙太奇手法,諸多清淡的片段來回跳轉,就在某一時刻,()所有片段在讀者腦海里融匯到一起,然後由於領悟到真諦而垂首頓足,謂然長嘆,濃濃的一股無力回天的感覺。,或許這才能讓人真正的從心底生出一股連綿不絕痛來,即便時間逝去,回想到這個故事,依然會輕輕哀嘆口氣。這一點上,讓我想到紅樓夢用了七十章的大觀園的歡樂情景的描述,才在九十八章讓林黛玉一縷香魂散,那種對美好事物的毀滅的心裡的猛痛能讓鐵漢也擠出幾滴淚了(我流了幾滴晶瑩的淚珠)。從而真正的痛恨起故事發生的社會背景,完成作者的表達意圖。

還好,阿蘭達蒂-洛伊用兒童的視角,讓書裡的悲劇社會帶著一種明晃晃的清亮感,甚至在看完整部書後這種清亮感依然明顯存在,與沉痛的情緒相互交雜,讓人忽笑忽悲,像范進中舉一樣。

阿蘭達蒂-洛伊的各種比喻也是非常的出彩,對於我這個素養一般的人來說,常常讓我感到驚艷,如:黑色的血從頭顱流出,如同一個秘密。形容男主角早熟,作者說道,如同一個漁夫走在城市裡,帶著海洋的奧秘。形容炎熱夜晚來臨時候的場景,不曾見過的昆蟲意念般的出現在黃昏里。形容人尖銳的嗓門:那聲音已經破損,變細,就像被削去皮的甘蔗。(有沒有覺得我的素養真的一般)

諸如此類的語言幾乎在每一頁上大量的出現,讀來覺得優美異常,清秀雋永。

現在的我,或許已經到了需要裝嫩而不會讓人覺得過於深沉的年紀,於是讀懂了書裡作者的意圖,也明白了阿慕孤獨病死在破舊旅館裡只有一頂老舊吊扇陪伴的悲慘,也明白了共用一個靈魂的雙胞胎的23年分離的難以想像的無奈無力,也明白了在印度社會等級之下賤民生命的不足惜。

15年後再讀此書,我有一股感慨,感慨那些天才,比如韓寒也好,蔣方舟也好,一個17歲出書成名,一個9歲便出散文集,他們真是天才,在那種年紀便讀透人間奇本,而且融匯貫通,寫出自己風格的書來,當年未經世事的他們是如何理解人生人性海量信息的,莫非是前世偷偷倒掉了孟婆湯,保存了前世的知識經驗?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