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觀後感

投名狀影評

投名狀影評(一)

江湖唯有殺伐,恩仇不會快意。戰爭,死傷只是數字,勝利永遠以塗炭生靈為代價換取少數的利益。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一百零八個人,從一個小村子出來,打仗拚命就為了一口飯吃。」在全軍覆沒中僥倖存活的清將龐青雲,憑著好身手救了土匪趙二虎和姜午陽。三人納投名狀,結兄弟誼,在龐青雲的勸說下投靠了朝廷。一個水滸傳般的開頭,一個近似水滸傳的結局,不過,好的故事還是各有各的不同。

幾次攻城奪池後,龐青雲因姦淫民女罪處死了趙二虎的兩個小弟兄,並且冠冕堂皇地講了一番不讓窮人再受苦的大道理,感動得三弟姜午陽親自砍下了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的腦袋。這一套民為貴君為輕的遑論,總是殘虐屠戮的擋箭牌,道德是個烏托邦,即便是仁政,也只是王道,道,路也,就是手段,不是目的。

義是,義就是趙二虎和姜午陽這兩個流氓無產者的信仰,就如趙二虎所說,沒有兄弟活不下去,人無信就是畜生。他們為了最低的生存目標,為了有口飯吃而落草為寇,他們沒有那麼多城府和抱負,他們有最簡單的快樂、豪氣和溫情。

趙二虎隻身進了蘇州城。守城的反清頭領為了彈盡糧絕的百姓能生存,為了手下的幾千降兵能活命,也為了不背叛自己的信仰和誓願,甘願一人赴死,撲向二虎的刀劍,了結了自己的性命。趙二虎背負這位頭領的臨死受命,要拿出龐青雲從何魁那裡交易來的糧食送給蘇州百姓和將士,但是龐青雲怎肯答應,這些糧食是他換取更大勝利的賭注,連天真的姜午陽也站在了大哥的一邊。龐青雲鎖住趙二虎,把手無寸鐵的降兵關在蘇州城內,射殺殆盡。

雖然一再陷老二於不義,但老二還是懵懂地在老大的陰謀中擔心著大哥的安危、叫著「大哥」死去。天真的三弟也寧願相信是女人亂了兄弟,等看到死去的二哥,他的世界觀徹底崩潰了,雖然他非常看重這個「家」,可是兄弟亂兄弟者,必殺之!

龐青雲一再說「兵不厭詐」,他自有一套籠絡人心顛倒黑白的理論,所有頭頭是道,都服務於他的不可告人。陳可辛說每個人都是值得同情的,大家都是龐青雲。的確,每個人的經歷造就每個人的生存哲學。龐青雲本就是苟活,幾百人的兄弟全軍覆沒,只有他一人因為裝死才得以偷生。他忍辱負重鋌而走險急功近利就是為了報復魁字營、鎮壓反清力量,一雪前恥再加官進爵,如他的名字平步青雲。一個被壓到極點的小樹必定猛力地反彈,他把一切殘忍暴虐都合理化在自己不斷膨脹的野心中。為百姓?也許他曾經相信過。

戰爭是一種政治,但不是政治的全部。龐青雲沒有認識到這一點,他的狡詐和野心在老謀深算的大臣和喜怒無常的皇室面前,脆弱得吹彈可破,幼稚得讓他們大笑不止。一個大臣花了三十年的時間扭曲自己,才適應了醜惡的政治。而他龐青雲,以為奪下南京就可以被賞識,以為殺了二弟就可以被接納,以為做了江蘇巡撫從此就高枕無憂,天真,天真。就算三弟不殺他,朝廷的暗槍也早埋伏在龐青雲的就職典禮上。拚命換來的戰功,依然抵不過皇太后對他的一句「外人」的評價上。

影片大部分畫面灰寒、陰冷、粗獷,野戰的艱苦蒼涼、屍橫滿地,與封賞後的華貴堂皇、張燈結彩,形成了鮮明對比,穿上黃馬褂的李連杰也立刻變得面目猙獰。用灰頭土臉九死一生換天上人間富貴榮華,龐青雲願意如履薄冰做這樣的賭博。無奈,在沒落的清朝,這只能是一部悲劇的個人奮鬥史。

三位主角的表演可圈可點,似乎又一次印證了那個規律,把自己扮醜,才能出好戲。

大部分戲份里,李連杰、劉德華、金城武都打上暗黃色粉底,突破以往文藝小生、優質偶像的形象,變得滿臉灰土血腥,粗著嗓子,襤褸落魄,在物質欲望和精神世界中死命掙扎。劉德華的大鬍子、金城武的黑耳套、徐靜蕾的油臉都給人印象深刻,李連杰也以內斂深沉的表演把龐青雲的大起大落表現得細膩有層次。戰爭場面也頗為好看,正像陳可辛說的,一場十幾分鐘的戲寫了二十多頁的劇本。認真做戲,也許是沒有讓我看得笑場的原因。

投名狀影評(二)

《投名狀》的世界是悲涼而絕望的,與80、90年代恣意揮灑的港片截然不同,影片沉著內斂的氣息給人帶出一種別樣的震撼。陳可辛通過灰暗的色調、富滿悲情的弦樂以及荒涼殘酷的戰後場面,在結構上造成一種強烈的、心理上的失落感。許多場景以及事件背後都伴有一段畫外旁白,不過這個旁白並非來自於一個隱藏在銀幕背後的、無形的全知敘事人,而是出自影片中一個有形的人物:影片的主角之一,姜午陽。

陳可辛造就了一種別致的敘事方式,姜午陽既是旁觀者,也是參與者,儘管從視聽方面看來,姜午陽這個角色似乎無所不在,但作為一個人物化的敘事人,他不可能獲得全知視角,從本片的構架看來,也不可能出現一個洞知一切的人物,因此,姜午陽的旁白只能作為他個人對事件的闡釋、推論和臆測,他的觀點,也就不可能是影片所要表達的觀點。陳可辛構建了一種有別於以往一根筋式的國產大片的戲劇模式,讓人眼睛一亮。在視聽方面,影片的開頭字幕實際上起到極其簡潔的敘事功能,避免了國產大片常犯的視象重複毛病。黑澤明式的戰爭場面,荒涼的戰後景觀,配上憂傷的大提琴、律動的鋼琴、雷動的戰鼓,傳達出一種無可避免的悲情。

這是一個從開頭就可以預知結局的故事,龐青雲、趙二虎以及姜午陽三個性格迥異、有著不同追求和人生觀的角色走在一起,本身就註定不會有完滿的結果。從戰場的屍體中爬出來的龐青雲,有著自己的政治抱負和價值觀,從某種程度上看來,他是現實的,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殘忍殺戮令人側目,他把兩位結拜兄弟玩弄於鼓掌之間,龐青雲深知一將功成萬骨枯的道理,為了理想,可以犧牲一切,包括兄弟、尊嚴以及愛情。他機關算盡,終究沒有料到,自己也無非別人手上一顆用完即棄的棋子罷了。趙二虎的悲劇來自於對兄弟情誼的執著,他相信承諾,相信責任,而在那個背信棄義的時代裡,這註定只能被人利用和玩弄。他給不了蓮生應有的幸福,也兌現不了對兄弟的承諾,至死都對龐青雲的背叛毫無知覺,可悲可嘆。

相對於兩人,姜午陽顯得較生澀,或者說他仍然是個有待雕琢的對象,一開始他崇拜龐青雲指點江山的魄力和統籌能力,但在事情的發展中,他開始逐漸懷疑,直至最後反目成仇。但姜午陽依舊無法擺脫固有的局限和天真,他未能真正理解龐青雲的抱負和真心,誤以為是紅顏禍水,他以為殺了蓮生,就可以讓兄弟重歸於好,所以直到最後,他都未能了解龐青雲的真正死因。陳可辛高明的用一場表現三兄弟情義的戲劇,來反諷三人之間的誤解和疏離。人生如戲,可嘆人生不是戲。掙扎在亂世里的人們,誰是誰的棋子,誰又是真正的勝者?當沾沾自喜地沉湎在自認為成功的喜悅之時,是否記得,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道理?

影片的鏡頭處理別開生面,除了通過戲劇與現實戰爭的切換來推進事件發展之外,那場兄弟之間的嬉戲場面與戰場上衝鋒陷陣的情節互動切換的蒙太奇剪輯也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其間傳達出來的反差效果令人難忘。攻打蘇州城的細節是影片最耀眼的亮點,陳可辛通過不同角度,呈現出城內與城外一個共同點:對戰爭的疲憊、對自由生活的嚮往。整個蘇州城形同囚籠,城內如此,城外亦然。不過,接下來的那一場血腥屠殺,撲滅了戰亂人們對生命的最後一絲企盼……

投名狀影評(三)

《紅樓夢》之所以被稱之為「悲劇中的悲劇」,不只由於著作集中描寫了一個鐘鳴鼎食的高家大族的無情敗落,更是在於其中一個個悲情人物的接連死亡。美麗的生命在正常的現實中卻無情地遭受毀滅,那種無奈的生命逝去對於人類而言總是最具心靈的震撼與衝擊的。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說,死亡才是真正的悲劇,真正的悲劇必須是死亡。

《投名狀》便是一部從頭至尾都充滿著死亡的悲劇性質的影視作品,整部影片從布滿兵將死屍的的戰場進入拍攝鏡頭,直至姜午陽以「刺龐青雲者,姜午陽也」的一聲悲情的吼叫而結束。可以說,《投名狀》這一部影片整個都充斥著一種沉鬱和壓抑的氣息,不管是人物的命運,還是情節的基調,不管是影片的色調,還是背景的音樂,統統都是低沉的。漫天的烏雲、冰冷的武器、殷紅的鮮血、飛揚的黃沙、遍野的死屍,血腥通過感官直接刺入觀眾內心。但是低沉並不是沉悶,低沉的氣息中隱藏的是一股股悲情的暗涌,在不斷地涌動和衝擊著,衝擊著我們的神經,也震撼著我們的心靈。而這一股股悲情的暗涌的形成源自於劇中一個個主要人物的死亡,死亡是人類不願接受且又無法擺脫的結局,所以人類註定要承受死亡帶來的巨大陰影。而《投名狀》等作品正式借人物在正常的現實中的無奈死亡來使作品蒙上一種極具悲劇的情感色彩。

《投名狀》是一部以戰爭為題材的作品,悲壯的戰爭場面不斷迴響著冷兵器穿透人身的「刺刺」聲,死亡也在不斷的上演。這樣的死亡儘管慘烈,但卻不足以使人產生真正的震撼。因為戰爭必須有對立,戰爭也必須會有死亡,這樣的現實只是無情卻並不無奈。真正的悲劇是影片中精心設計的主要人物的死亡結局。影片中的主要人物最終都以死亡而告終,而且他們的死亡都是在正常的現實中造成的。所謂「正常的現實」,就是沒有地震颶風般的天災,也沒有奸臣小人式的人禍,現實中的一切都是正常且合理的。然而就在正常而合理的存在條件下,主人翁們由於各自人生理想的選擇和價值取向的不同,讓原本彼此並無利害關係的民運交織到了一塊,並在各自人生選擇的堅持中相互碰撞著,愈演愈烈,釀造出了一出出無可奈何的悲劇。這樣的悲劇是一種無奈的痛苦,一種痛苦的無奈,所以是人生悲劇之最。

《投名狀》主要是圍繞龐青雲、趙二虎和姜武陽三兄弟之間的故事展開的,在他們之間還夾著二嫂蓮生這一角色。有人人為蓮生這一角色可有可無,其實恰恰相反。蓮生這一角色的設定有著具足輕重的作用,因為正是有了她的加入才使得龐與趙之間命運的交織糾纏地更加死牢,彼此的矛盾衝突也由此升級,最終在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龐趙之間的關係終於惡化至極端。隨著龐趙關係的惡化,原本命運糾合在一起的其他人也陷進這個命運的漩渦里,各自生命便在急速旋轉糾纏中毀滅。

雖然《投名狀》中的主要人物都是以死亡的悲劇收場,但是在劇中我們沒有發現任何一個奸惡的勢力,不存在所謂的壞人與好人的正反角色的區分,至少在主要角色上看來是這樣的。但是就是在這樣一個人與人之間不存在故意傷害的情況下,由於各自人生道路走向的不同而不得已間造成了彼此的傷害,生命的毀滅,這是作品使觀眾產生震撼的原因,《投名狀》悲劇結構設計的成功的地方。

大哥龐青雲是清廷的一名將領,他心中的追求是能夠封疆列土,守護一方百姓,能夠名垂青史,光耀百代千秋。因此,在龐青雲心中最重要的是政治,他講求的是謀略,實行的是征戰。而趙二虎是一個為求溫飽的農民淪落而成的土匪,他本身便受到小農經濟的局限,帶有樸素的民間情愫。在趙二虎這麼一個大漢的眼裡,兄弟間的義氣是高於其他一切情感的,所以他講求的是生死與共,實行的是共同進退。姜午陽和趙二虎在思想觀念上是基本一致的,也是義氣至上的好漢,唯一不同的是姜午陽在性格上沒有趙二虎的魯莽,而多了一份沉著。作為趙二虎妻子的蓮生樣貌較好,七歲被賣到揚州當雛妓,從小被教導琴棋書畫,當年幸得趙二虎把她從妓院救出來,從此跟隨了他。可是面對目不識丁的趙二虎,她始終無法付出真心的愛。直到遇到了龐青雲,喚醒了她心中深埋已久的愛情,從而也使她陷入了面對兩個男人中間左右為難的境地。

由此,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龐青雲、趙二虎、姜午陽和蓮生都各自有自己的心中的追求,有各自堅持的理想,這原本只是平行的幾條人生道路卻由於「投名狀」這一個契約式的結義而交錯到了一起。「投名狀」的確立使龐、趙、姜三人成為結拜兄弟,蓮生也由此成了他們兄弟關係網中的一段連線,交織在一塊。()然而,龐、趙、姜三人的命運也正是由「投名狀」而走向崩潰,根本原因就在於他們各自有著不同的人生選擇,所以在他們心中的各自有一份「投名狀」。龐青雲是政治的,所以「投名狀」對他只是為獲取東山再起的資源而付出的廉價成本,基本是用權宜的感情維繫的無本生意。當然,龐青雲對於二位兄弟也並非毫無感情,只是這個感情的成立,以不危害他的個人大計為前提。謀殺二虎,龐青雲也是痛苦難忍,可是他始終認為「我這樣做……是對的!」

因為對於一個政治野心家來說,「心中的大事」才是至上的。所以,在痛苦的權衡中他只能選擇放棄兄弟,甚至他所愛的女人,去成就前程和大業。但對趙二虎和姜午陽,「投名狀」卻是行為的法理基礎和精神支柱,為了它可以捨生忘死,趙二虎還為此甘願屈居老二。所以在他們兩人心中,不管是「外人亂我兄弟者」還是「兄弟亂我兄弟」,都「視投名狀,必殺之」。在趙姜兩人心中,兄弟的情義必須是至高無上的,所以「外人亂我兄弟者」總是比「兄弟亂我兄弟」容易處理的。所以當龐青雲要謀殺趙二虎的時候,姜午陽情願相信是由於蓮生這個「外人」的怕壞導致的,所以無論姜午陽有多麼不願意殺死他所敬愛的二嫂,他最終還是選擇了下手。然而,姜午陽的痛心下手並無法改變龐青雲要殺趙二虎的決定,趙二虎還是在龐青雲所精心設定的圈套中,懷著無法拯救大哥的痛苦心情悲慘的死在飛箭之下。隨著趙二虎的慘死,「投名狀」的終極約定也隨之產生效應。只有實行血的報復,才能實現患難下為了生存而結盟的誓言。於是,在姜午陽心中,龐青雲是背信棄義的叛徒,必須將其殺死於刀下。「刺龐青雲者,姜午陽也」,最終姜午陽高舉尖刀的表演詮釋了投名狀的契約效力,宣示了投名狀的嚴肅性。至於屋脊上伸出的那根槍管,只是在「投名狀」之外去諷刺在黑暗官場中爭名奪利的愚蠢,這不是我所要去認真探討的了。

總之,在我看來整部作品都是充斥著死亡的,以死亡體驗的主線貫穿全局,可謂是陰霾陣陣,死氣逼人,從而用死亡來詮釋人生的悲劇色彩。因為人類正是有了對死亡的意識,人類意識中具有本能性的悲劇意識才有了存在的意義。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