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觀後感

黑鏡子影評

黑鏡子影評(一)

如果你對米勒的結論有所懷疑,那麼,去看看《黑鏡子》,想必會被說服。這部由BBC出品的系列迷你劇,雖然第一季一共只有三集,但都短小精悍,分集劇情完全獨立,聚焦於新興技術給現代社會帶來的改變,深入的反思了科技倫理和人性中的陰暗面——而且,幾乎完全」印證」了米勒對於「費米佯謬」的解答。

《黑鏡子》第一季一共三個故事,第一集叫《國歌》,講的是有個綁匪綁架了王室成員,然後通過網際網路對公眾發出要挾,要求首相當眾與豬做愛,並對全國現場直播,照辦就放了人質,否則就撕票,最後,首相真的照辦,人質也被放回。第二集叫《1500萬的好處》,故事時間放在未來,那時的人們都生活在一個個監獄般的小房間裡,每個房子的四周都是播放廣告和電視選秀節目的電視牆,人們的日常生活就是去通過健身運動般的勞動來積累點數,點數夠了就能參加選秀節目,成名了就能在電視牆上走進千家萬戶。故事的男主角愛上了一個女孩,為讓女孩參加選秀節目,他送給女孩1500萬的點數,但女孩被一杯飲料迷亂了心智,她參加選秀節目後還是成了色情明星,男主角悲憤至極,他處心積慮闖入了選秀節目現場,然後想用自刎的方式喚醒眾人,未想反倒被節目製作方看中,反倒為他度身定製了一檔脫口秀節目,男主角陰差陽錯又不無悲哀的成為了電視明星。第三個故事叫《你的全部歷史》,時間設定也在不遠的未來,當時每個人頭部都植入了一個記憶儲存器式的科技裝置,可以把經歷過的事情全都拍下來,想回顧的時候就可以連在電視機上回看。我們的男主人公發現妻子可能有出軌行為,經過一次次的回看,最後他的懷疑被證實,男主人公的婚姻徹底崩塌,而他最後也憤怒的從耳後剜出了那個記憶儲存器。

通篇看下來,《黑鏡子》的科幻色彩濃厚,但走的並不遠,跟當下的現實聯繫頗為緊密——劇集被命名為《黑鏡子》,無疑也彰顯了主創對於演繹現實「鏡像」的創作指向。總的來看,現代科技又一次被端上了藝術祭壇——真要說現代科幻文藝作品,對於科學技術的反思和質疑才是第一要務,被譽為「科幻小說之母」的《弗蘭肯斯坦》就是這個路數,《黑鏡子》也算照套路打。當然,對於網路虛擬和傳媒技術催化下的娛樂工業的批判,也構成了《黑鏡子》的一條主線——波茲曼「娛樂至死」的讖語,自始至終在整部《黑鏡子》之中遊蕩:《國歌》中,一樁齷齪的綁票案,最終發酵成一場全民的色情片狂歡;《1500萬的好處》,則完全是對於時下電視選秀節目的鞭笞;《你的全部歷史》看似與娛樂無關,但在故事中,記憶被轉化成視頻節目,人們習慣性的在聚會時分享這些視頻記憶,充當茶餘飯後的八卦調料,其實,我們也可以理解成記憶經由影像的途徑被徹底娛樂化了。

相較而言,《國歌》中對於網際網路時代的傳播機制,有著更辛辣的諷刺。綁架案的始作俑者是位行為藝術家(也可以從當代藝術的角度來闡釋這個故事),他通過Youtube公布了人質錄像,然後,這一訊息通過Twitter、Facebook等社交網路迅速蔓延(伴隨著媒體從業者與官員的幕後性交易),直到主流的新聞媒體介入,事態已經無法控制,由於網民普遍惡趣味的圍觀心態,這場首相和豬之間的表態性行為,竟然被迫施行並直播,而那一刻到來時,我們看到鏡頭掃過電視機前的觀眾,不少人臉上呈現出驚恐,一場鬧劇被玩大發了,就是恐怖的驚悚片。

勒龐寫《烏合之眾》時,指出個人一旦進入群體,個性就會被湮沒,而群體行為必然出現極端情緒化、低智商化等特點,照《國歌》和《1500萬的好處》(討論節目的製作方是個有趣的話題)來看,這一論斷確鑿無疑。而「情境主義國際」的創始人居伊·德波在《景觀社會》裡提出,景觀式的視覺刺激逐漸統治現代社會,除了傳統的視覺享受之外,連我們的味覺、嗅覺、觸覺、聽覺、感情、思想、好奇心和性慾,也越來越視覺化乃至被視覺替代了——《國歌》裡,錄像視頻成為全民狂歡的關鍵道具;《1500萬的好處》裡,人類的生存目的都變成了電視節目;而《你的全部歷史》裡,夫妻倆做愛時都得靠先前性愛錄像的回顧,才能進入狀態……

當然,《黑鏡子》也是景觀,但它告訴我們,我們得警惕景觀。福山曾沿著培根-黑格爾-科耶夫的思想脈絡,提出過「歷史終結論」,現在看來,此言並非全虛,當「偉大歷史」終結後,空虛與無聊遲早會吞噬每一顆心靈,赫胥黎在《美麗新世界》裡擔心的根本無需燒書,也是現實的隱憂。

泡社交網站,看電視選秀節目,乃至把自己的人生都變成影像——看起來,這就是現代人正在做的事情。米勒進一步總結到:「人類的使命已經變成了娛樂,而娛樂的任務是向我們大腦提供虛假適應性的暗示。」

我們為什麼還沒見到外星人?因為我們自己就是外星人。

黑鏡子影評(二)

這是什麼樣的天才編劇才能想出來的主意,此片第一集值得思考的地方很多,在一場看似重口味的鬧劇之後,帶來的不僅僅是鬧心的笑,還有深深的反思。

一、關於首相

不同於天朝,外國人可以隨便開涮他們的總統,首相。表面上風光無限的首相在民意面前完全就是百分點的奴隸,政黨的奴隸,作為一名政治家就已經放棄了人格與尊嚴。面臨上還是不上的問題,無論怎麼選擇首相都是死路一條。如果他不上,公主雖然平安,但他的政治生涯將被毀,每一個人都會指責他見死不救。如果他上了,他作為男人的尊嚴就會被毀滅,每一個人都會以看異類的眼光來看他,而不是英雄。無論如何,這個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有權力的男人連選擇權都沒有。多麼諷刺與悲哀。

二、關於綁架者

行為藝術家?別開玩笑了,傷害人的藝術也能叫藝術?社會上總有這麼一些人,吸著毒品,罵著政府,放蕩地過著生活。綁架者的目的很明顯,大家都猜到了,就是個joke。不過這個笑話開得有點大了。藝術家都為了出名,尤其是行為藝術家。他策劃周密,甚至以自己的死來逃避他的行為帶來的轟動。厭惡政客?滿足大眾的感官需要?()當他看到首相真的上了一頭豬時他會為自己的作品而自豪?天那,是個人都應該羞恥。(ps:我認為公主與綁架者一同策劃了這次「惡作劇」,近距離用鎮靜劑放倒公主的兩個保鏢?一個無業游民可能做到嗎?還有最後的談話也揭示了這一點)

三、關於媒體

在天朝人人都喊著要放開圍牆,打倒五毛,自由言論。在片中,卻為我們展示了媒體過度自由帶來的惡果,尤其是在這個幾乎時時刻刻新聞共享的社會,什麼都能被公開,為了新聞與出名,記者可以出賣色相,不顧生命,著了魔地拍攝。

四、關於民眾

不得不承認,在最開始看時,我也是抱著看笑話的態度嘲諷地看著首相上pig,直到他真得做了,我才感到心酸與噁心,人的確存在劣根性,嘲笑與冷漠才是社會進步最大的障礙吧。我想,人與萬物間不同之處在於人有愛,有移情心理,能深切感受到他人的痛苦與歡樂。當全城空巷,到處響起刺耳的嗶嗶聲時,一切都在嘲諷著愚昧和冷漠的民眾。人們是易被操縱的,一截斷指可以改變所有人的看法。甚至大家歡聚一堂,喝著啤酒鼓著掌看著鬧劇。也許只有當首席褪下了光環與污點,化為切切實實的人時,民眾才會感到同情與痛苦吧。

最後一段,綁架者獲得特納獎,成為一名全世界熱議的藝術家。公主風采依舊,懷了孕,組成看似完美的家庭,衝着人群親切地招手。首相看起來充滿自信,一點也不被這件事影響。一切看起來都像那麼回事,只有當夫妻獨處時才明白兩人間的溝壑以永遠無法跨越。

多麼成功的惡作劇啊,毀了一個男人的一生。照出了大家心中那黑暗的一面。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