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尋覓中華讀後感600字

尋覓中華讀後感600字(一)

余秋雨的名字,早聽說過了,一直沒有想到讀他的書。這次,老師推薦了他的《尋覓中華》,我便迫不及待地買來讀。一篇篇文章似乎刻在了我心上,總覺得它飽含睿智的思想。

《尋覓中華》這本書是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全書」之一。剛看過開篇的《猜測皇帝》和《問卜殷墟》就讓我震驚萬分,他對遙遠的中華,理解那麼透徹!文章通俗易懂,讓我更能充分的理解了華夏大地的意義,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

余秋雨在書中所討論的是多半為人們熟悉,或者自己覺得熟悉的歷史片段,如黃帝、神話、唐詩等,但是,他總能給出許多「熟悉」以外的東西,讓人感嘆原來自己所知的「熟悉」,不過是眾人所知的一點基礎知識。最吸引我的,是他思考問題的角度,看每一個歷史事件和人物,都用不同的角度。必定有一個角度,能夠直入人心。

余秋雨所創新的散文文體,被學術界、文化界稱為「文化散文」,這種散文氣勢磅礴、豪邁蒼涼、雄奇沉鬱,充滿了理想主義的詩人氣質、憂思豪壯的名士風度,悲天憫人的學者情懷。《文化苦旅之尋覓中華》的出現,也就很自然地成為當代散文領域的一個里程碑。

尋覓中華讀後感600字(二)

最近同時在看幾本書,其中有餘秋雨的「文化苦旅全書系列」的《尋覓中華》。在斷斷續續的閱讀中,我跟隨大師的腳步,從我們中華民族的童年時代開始慢慢行進。猜測華夏文明的始祖--黃帝,從一個個經典的天災神話中,感受神話的偉力其實就是祖先們對於所見所聞和內心愿望的天真組建。即便只有為數很少的一部分得以長期流傳,這也就證明它們契合了民族異代人的共同願望。這就是華人的「原型」,其鑄就了後世華人的性格。終於,我們走近我們曾經引以為豪,也曾經自己否定的夏商周。

我對商代尤其充滿了好奇,因為夏朝畢竟還只是一種模糊化的存在(當然我堅信它一定存在而且十分輝煌地存在過),而周朝八百年的歷史給人的印象似乎就是在那個史書上記載的春秋、戰國,偶爾記得的也只是武王伐紂、百家爭鳴、秦王掃六合,其餘似乎都「不值一提」。從史料記載和實質文物的發掘研究來看,商代非常的發達,可以超過其他任何一個文明。從《尋覓中華》中讀到一段《詩經·商頌》上的文字,這些句子足以使我們這些中華後世子孫為之振奮: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湯,正域彼四方。(玄鳥)

商邑翼翼,四方之極。赫赫厥聲,濯濯厥靈。壽考且寧,以保我後生。(殷武)

以至於我自己翻閱《詩經》再找出一些語段:

自天降康,豐年穰穰。來假來饗,降福無疆。顧予烝嘗,湯孫之將。(列祖)

龍旗十乘,大糦是承。邦畿千里,維民所止,肇域彼四海。四海來假,來假祁祁。景員維河。殷受命鹹宜,百祿是何。(玄鳥)

……

基本意思就是:殷商,受天命,拓疆土,做表率,立準則,政教赫赫,威靈盛大,只求長壽和安寧,保護我萬代子孫……(《尋覓中華》第44頁)

在為祖先創造的如此輝煌的文明高興的同時,余秋雨也讓我們回味了在近代,研究甲骨文並取得卓越成就的幾位大師級學者全非壽終正寢的悲慘命運,當然以1928年作為分界線,後來的甲骨文研究者不再屢遭噩運了。關於這些學者我明天順便再談。

尋覓中華讀後感600字(三)

初次接觸余秋雨是大學時讀他的第一本散文集《文化苦旅》,()讀完,深深被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蘊折服。他思接千載,天馬行空的聯想,對歷史、對文化滲透著的領悟力,使余秋雨在中國的文化史上留下一席之地。余秋雨所創新的散文文體,被學術界文化界稱為「文化散文」,這種散文氣勢磅礴、豪邁蒼涼、雄奇沉鬱,充滿了理想主義的詩人氣質。在《尋覓中華》的文章里,余秋雨先生與讀者一起尋訪著中華文明的精神家園與文化故鄉,字裡行間就充分體現了作者這種「文化散文」的韻味。

《尋覓中華》這本書是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余秋雨「文化苦旅全書」之一。中華民族浩浩蕩蕩五千年的文化,讓人不知從何說起。世間有很多行走在世界各地的人,能夠傳播文化的卻寥寥無幾。但余秋雨先生卻不然,他以一個滿腹經綸的生命的旅行者的身份,去挖掘每一片土地上的文化韻味,傳播每一個角落的文化氣息。他不緊不慢地用他的散文、他的思想在書中向我們娓娓道來:從中華文明的開創者黃帝、炎帝到神話傳說、甲骨文發現和研釋的偉大意義;而那春秋戰國中的孔子、老子,墨子,稷下學宮,屈原;漢代的司馬遷,三國兩晉中的曹操、阮籍、嵇康、陶淵明,則一個個鮮活的出現在讀者的眼前。從北魏拓跋宏到盛唐長安、李白、杜甫、王維,佛教的傳入;再從宋代文官政治(司馬光、王安石)、陸游、辛棄疾,朱熹,元朝耶律楚材到讓人鬱悶窒息的明清文化中的亮點:紅樓夢,王陽明,一直延伸到現代的文化大革命,都有分析解讀和評論。

歷史上這些人物和故事我們可能早已熟知,也早有人對他們進行了長久而深入研究。甚至和他們有關的名勝古蹟,也早被今人「文化搭台,經濟唱戲」去了。以至像作者說的:那些地方「會不會有太多現代痕跡讓我失望」而「不敢去」.在這種情況下,作者還是經過『尋覓',把這些歷史人物事件,用他的視角,用他獨特的筆法,進行了不太一樣的解讀。篇篇散文將中國文化梳理得井井有條,讓我體會到了讀散文,看歷史,品文化真的是一種享受。

看完這本書,自己就像是從遠古走到今朝,佩服余秋雨先生博古通今的才華、大氣磅礴的文風,讓我又一次領略到了文化散文的魅力。余秋雨先生說,中華文明就是一篇散文,雖然經過幾千年的風風雨雨,有興盛,有衰敗;有戰亂,有和平;有君子,有小人;有英雄,有懦夫……但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卻從未中斷。

這本書還有不少令我回味不已的的,如那些看似淺顯仿佛隨手寫就,但是卻飽含著睿智的句子。譬如在論述司馬遷的文章中有這麼一段議論:「人的低頭有兩種可能,一種是真正的屈服,一種是正在試練著扛起泰山的姿態,但看起來也像是屈服。」

《尋覓中華》值得一讀,我想,再讀這本書的時候,也許還會有另一種收穫……

喜歡那些看似不經意卻一針見血的文字。他的著作,多有拜讀。《文化苦旅》、《山居筆記》、《借我一生》、《霜冷長河》、《千年一嘆》,曾經都是我的枕邊書。看完一遍接著再看一遍,每一次閱讀都有不同的收穫。

《尋覓中華》,能讀出的是余秋雨重新審視中國文化歷史的經緯。如在《從何處走向大唐》裡,余秋雨指出大唐的繁榮在於它的包容並舉,大唐的成就遠不是僅僅中原所能造就:「更重要的,還是輸入中華文化的那股豪氣。有點慓悍,有點清冷,有點粗礪,有點混沌,卻是那麼開闊,那麼自由,那麼放鬆。諸子百家在河邊牛車上未曾領略過的』天蒼蒼,野茫茫『,變成了新的文化背景。中華文化也就像騎上了草原駿馬,鞭鳴蹄飛,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魯迅說』唐人大有胡氣『,即是指此。」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