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生命的追問讀後感

生命的追問讀後感(一)

我很早就知道張海迪,她因鄧小平的一副題字而家喻戶曉,但那時我只知道張海迪是個高位截癱的殘疾作家,真的,僅此而已。但在語文課上,老師又講起了張海迪,講起了她在輪椅上寫成的著作《生命的追問》。讀著選編在教科書上的《口哨》,我渴望,渴望了解張海迪,渴望能閱讀完《生命的追問》。於是我在書店裡買了一本《生命的追問》,由於正值單元測驗的前夕,書被擱置在了書架上,書的封面漸漸落了一層厚厚的灰。

直到一個周末的午後,我守著難得的悠閒,對著高樓發獃冥想,靜靜的享受一個人的幻想。不知怎麼地,我那隨意而又漫無目的的眼光落在了書架上那本《生命的追問》上,我這才想起自己還沒有讀過這本書呢!在好奇心的促使下,我翻開了這本曾令我夢魂裊繞的書。夏日午後的陽光很燦爛,但在張海迪充滿感染力的文字陪伴下卻顯得有一抹藍色的憂鬱。張海迪的文字很美,把自己四十年的生活寫得亦虛亦實,給人以眩暈的感覺。風吹動著我一頁頁地向後翻閱著,印象中的那個張海迪也愈發清晰起來了。

張海迪有一個快樂的童年,童年時代的她無拘無束,和同齡人一樣頑皮天真,也時常闖禍,被爺爺懲罰。她五歲時,患了脊髓病,拜訪多處醫院,做了手術,仍無濟於事,手術帶給她的是童年的缺失,沒人能夠想像張海迪躺在病床上的孤獨與寂寞。張海迪曾經隨著父母下放到西北高原的尚樓村,在那麼一個偏僻的地方,張海迪雖然失去了物質生活的滿足,但她卻收穫了純真的友誼,收穫了豐厚的精神財富,尚樓村的鄉親們、孩子們的樸實與憨厚給了張海迪太多的感動。

張海迪沒有娛樂,她唯一的朋友就是自己手中那支筆和床頭的幾本書。因此,在病床上,她筆耕不輟,無聲地訴說著她的人生。從常人的角度看張海迪,我們會覺得她的遭遇是那樣悲慘。但張海迪在作品中,在平時的記者會上,她沒有流露出對生活的一絲不滿,相反,她在眾人面前臉上永遠掛著一個微笑,她的作品是樂觀的,字裡行間傳達著對生活的期待和希望,她讓許多一蹶不振的殘疾人學會了堅強,學會笑著面對有著挫折的生活。

輕輕地,輕輕地,風把我手中書的最後一頁翻過,我合上書頁,抬起頭卻見天邊已是一道霞光,恍惚間,我仿佛看見張海迪坐著木輪椅在鄉間小路上竭力前行,碾過那鄉村小路的泥濘。張海迪在中國人心中是一道陽光,張海迪說:「即使被痛苦的磨盤碾碎軀殼,還會留下靈魂閃閃發光。」張海迪曾在少女時代夢想過有一天自己的病會好,如今三十多年過去了,昔日的少女已經成了半老徐娘,但張海迪的理想沒有變,她依然堅強而脆弱,她嚮往著健康人的生活,她仍舊是那個用口哨吹著《紅莓花兒開》的少女。所謂「歲已逝,志不移。」

生命的追問讀後感(二)

近期,我讀了張海迪寫的《生命的追問》。

張海迪的童年很不幸,只能天天躺在病床上,她的夢想就是可以像正常孩子一樣坐在教室里聽老師講課,和同學們開心的在一起玩耍。但是病魔讓她的夢想破滅了。她每天做的只能是在病床上度過,但是她並沒有喪失生活的勇氣。她每天在病床上堅持學習,有時坐不起來她就躺著從鏡子裡讀書,那時候書成了她的夥伴。

少女時代,她們一家人搬到了鄉下,鄉下的孩子們很喜歡她,整天圍著她,聽她講故事,和她學知識。不知不覺中,張海迪長大了,她開始學習射擊,每天堅持舉槍300多次,憑著堅韌不拔的精神和刻苦的訓練,她參加了殘疾人運動會,最終取得了好成績。

張海迪對待生活的態度,和戰勝困難的精神值得我們這代孩子好好的學習。

生命的追問讀後感(三)

剛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就對它的標題產生了興趣,生命的追問,到底是追問什麼呢直到現在,我對書中的那兩句話仍然記憶猶新:「假如我能站起來吻你,世界該有多美啊!」即使翅膀斷了,心也要飛翔。「

這本書的主人公就是我們眾所周知的張海迪,這是一個勇敢堅強地面隊挫折,面隊命運的人。她是山東濟南人,5歲的時候就因為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癱,卻憑著驚人的毅力,自學了國小,中學的全部課程,自學了英語,日語,德語和世界語,翻譯和出版了大量外文資料和著作。她還自學了醫學知識和針灸技術,被譽為中國的」保爾·柯察金。

在書中,我真實的感受到了殘疾人的痛苦和作為一個作家發自內心的激情。整本書中,透露了一個殘疾人對愛的嚮往,對大自然的追求,()對生命的渴望對美好事物的憧憬,以及對命運的挑戰。但是作者總是以樂觀的心態來對待事物,因此文章中很少出現一些傷感的字眼。作者更多寫的是當年隨父親一起流放的那個小山村,村里一群熱情的姑娘和一些淳樸的鄉民。當這群鄉村少女圍在作者輪椅旁親切地叫著「玲玲姐」,推著她去十八里舖的公社看電影,聽她唱著蘇聯民歌《紅莓花兒開》時,那是一副多麼感人的畫面,充溢著濃濃的鄉土氣息,真令人羨慕!

這深深地感染了我,她們的純潔善良,她們的熱情開朗,被作者真實的描寫出來。她們是一群快樂天使,帶走無窮的憂愁和病痛,與她們在一起,不僅能給作者帶來無窮的生命力,也傳遞給讀者生活的樂觀。

我感嘆作者的頑強,更感嘆她那驚人的毅力。我從她的經歷中,可以感受到她的痛苦,但在這本書裡,並沒有感到她的任何抱怨和痛苦,我們能從她的字裡行間感受到她的真實感情。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