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奧古斯丁懺悔錄讀後感

作為人類思想精華的名著書籍,一直都是大家在學習和參考的典範,也是一種文化傳承的必修課。讀後感與其看做是種作業還不如看做是一次對於原著作者的思想交流、碰撞。本欄目為大家提供了大量的名著讀後感資料,希望大家在這裡能找到相同的火花,多交流。

再沒有比《懺悔錄》更能體現出記憶和期待之於幸福的意義的了。實際上,這雙重的尋找可以歸結於一個問題:人和上帝的關係。這不僅因為人是上帝創造的,更重要的還在於人的心靈乃是上帝的形象。只有認識到人和上帝的關係,才能理解作為人和上帝之中介的心靈——上帝的形象;而心靈作為上帝的形象,恰恰就是人最真實的自我。從這個意義上講,《懺悔錄》的寫作目的,就是在自我身上尋找上帝的形象。

經歷了五十多年的風風雨雨,面對周遭無數的惡毒攻訐,他毅然拿起了如椽巨筆,寫下這部自傳體的《懺悔錄》,把自己赤裸裸地剝現在世人面前,讓人們看到一個完完全全真實的盧梭自我。勝過任何的辯解與粉飾,所有的人面對這個真實的靈魂,都沉默不語。因為人們在他面前就如在一面纖塵不染的平鏡前一樣,照射出了自己靈魂的卑污與醜惡。正如盧梭所云:我如實地描繪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是可鄙可惡絕不隱瞞,是善良寬厚高尚也不遮掩:「我把我那你看不到的內心暴露出來了。上帝啊,把我無數同類召到我周圍來吧,讓他們聽聽我的懺悔,讓他們為我的醜惡而嘆息,讓他們為我的可鄙而羞愧。讓他們每一個人也以同樣的真誠把自己的內心呈獻在你的寶座前面,然後,看有誰敢於對你說:『我比那人要好!』」

我是沒有這樣的勇氣的。在世人面前我展現給大家的形象,決不是我的全部。有許多東西,它們深藏在我心靈的深處,只有我一個人面對自己時,才有可能浮現。像盧梭那樣冷酷地解剖自己,是需要非常的膽量與勇氣的。

早在上中學的時候,我就心驚肉跳地讀著盧梭的《懺悔錄》,因為我讀出了自己意識深處那麼多的黑暗的洪流。也就是從那時起,我學會了在日記本上反省、懺悔、自律、自強,自己要對自己真實。不知有多少次夜深人靜的時候,我面對蒼穹,尋找上帝的光芒。我曾經數次把一摞摞厚厚的日記本點燃,企圖在灰飛煙滅之中,消滅那個可怕的魔鬼。如果把所有的日記蒐集起來,也許也是一部屬於我的《懺悔錄》。

而今我再一次讀著《懺悔錄》,我的心跳得更加厲害。檢視自己成人之後的將近十八年的心靈歷程,我發現我更加無法面對盧梭這面鏡子。有更多的黑色洪流,不可阻擋地向我湧來,幾乎淹沒了我。我徒然地掙扎,甚至甘心情願地投入洪流的懷抱。猶如從惡夢中驚醒一般,我驀地坐起,張開雙臂,渴望擁抱光明與希望的撫慰。

在物慾橫流的今天,誰還能夠像你一樣真實地懺悔?

在告別塵世的那天,誰還能夠像你一樣安然地入睡?

就如今日在電腦前寫著這些文字將要貼在部落格上面一樣,我還能夠面對遠朋近友,有足夠的勇氣對他們說:「這就是我真實的自己」嗎?!!!……

盧梭,你讓我再一次發出深沉的喟嘆——唉!

中世紀的古羅馬,宗教色彩濃厚。在西歐,宗教對一個國家有著很大的的影響,現在英美法系的立法同樣受到深刻的宗教的影響。

奧古斯丁,古羅馬帝國時期基督教思想家,歐洲中世紀基督教神學、教父哲學的重要代表人物。在他的自傳《懺悔錄》中,充滿著他不斷對自己的審視。本書以時間為線索,從呱呱墜地的哭鬧到年輕時的放蕩生活,直至最後聖神的洗禮,無時無刻不充滿了奧古斯丁的懺悔,不斷的內心的懊惱與疑惑,那樣的懺悔是如此的深刻、虔誠。

上帝創造了一切,創造了所有美好的事物。誰追尋主,誰就會讚頌主。「主啊,我的幫助者,我的教主,我現在要向你的盛名告知並懺悔,你是如何將我從緊緊束縛我的肉慾的禁錮和世俗事物的奴役中解放出來。」奧古斯丁在書中反覆提及自己內心與世俗和肉慾的不斷鬥爭。是在反覆的思索中,才探尋出接近上帝的曲折的道路。奧古斯丁談了許多自己的「罪行」,接下來我將就以下幾個方面來談談我的想法。

奧古斯丁認為即使是剛出生的嬰兒也是有罪的。嬰兒,哭著要可能傷害他們的東西;對年長的人發脾氣;因不順從他的意願而盡其全力打擊和傷害比他們懂得更多的人,奧古斯丁把這些孩子小時天真無邪的舉動認為這是「嬰兒不是缺乏傷害他人的意願,而是沒有能力」。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西方最為深厚的宗教文化,認為人生來就是罪惡的,終其一生都要不斷的自我反省,向上帝懺悔,博得上帝的憐憫與原諒。我想這點是和我們的文化大不相同的,我們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每個人在來到這世間的時候都是善良的美好的。孩童的童言無忌,是他們對這個世界最初的最真實的表達,他們如實的反映自己內心的活動也是「罪」嗎,在我看來那就是孩子和成人的不同之處,那正是他們的可愛,如果孩子沒有了那些小小的「無理取鬧」豈不失掉了一種上帝創造的美好麼,我個人對作者這樣描述嬰兒的罪惡持保留態度。

慢慢大了點,奧古斯丁感謝上帝賜予了他良好的記憶力,豐富的知識,他享受朋友的陪伴,並遠離痛苦、無知和悲傷,與此同時作者也回想到那時的虛榮與嫉妒;青春時期的肉體欲望和因貪婪而去偷竊,他這樣形容自己的偷竊「我們真正的快樂時做了被禁止的事」,這是一句多麼真實的話語,我們喜歡自己的方式而不是上帝的,同時我們所愛的這種自由是不負責任的自由。他懺悔了自己的善變,因自由意志而犯的錯誤。在探尋真理的路上,他懺悔著「我的驕傲使我到處漂游,隨風飄蕩」,「我們可以從中看出靈魂是軟弱無力的,除非它抓住了真理的堅固之石。人們表達自己的意見。但那只是他們自己的意見,像一陣陣風把靈魂吹向這裡、吹到那裡,暈頭轉向」驕傲把真理的光擋住了,讓我們怎麼看見真理,即使真理就在我們眼前。

此外我再就好奇心這一點來談談我的想法。奧古斯丁把享樂和好奇心對比來寫。人們需要快樂時,就會尋找眾多美麗的事物,但當動機是好奇時他們會尋找相反的事物僅僅是為了證明,不是為了一種不快的體驗,而是為了體驗了解和發現的滋味。在作者的言語中給我的感受是所有對不好事物的所吸引的就為好奇,實則不然,我們也同樣有對美好知識的渴望與追求,希望善於運用知識來豐富我們的生活;看看現今多少科技改變了我們的生活,讓生活更美好,這些發明的老師不都是好奇心嗎?這樣的動機難道也能稱其為「罪」嗎?這樣的好奇心難道還可以稱為「沒有價值,與我們的生活無關」嗎?

奧古斯丁逐步探索自己的內心,即使在什麼都逃不過上帝的眼,他依然深深的細數自己所犯下的罪。最後他終於在米拉接受聖神的洗禮,進入主的門下,做了主的僕人,即使是這樣也沒有停止無時不刻的懺悔,向上帝祈求教誨,探索聖經的奧秘。在書中還清晰的了解到奧古斯丁的母親對他的深刻影響。母親為兒子早年走過的錯誤道路日夜哭泣,向主請求寬恕,直至最後安波羅修大有能力的宣道影響到奧古斯丁步入聖殿後表現出來的極度興奮與快樂。從這些我看到了,從古至今,在西方,信仰的重要。正如奧古斯丁說的那樣,主可以治療他的肉體疾病與精神痛苦。

在本書中,雖然奧古斯丁的某些懺悔我並不認同,但是,讓我思考的不僅是我所不認同的,還讓我思考的是他堅定的信仰和他對善惡的界限。透過他我看到了,在西方,信仰是如此的重要,重要到猶如他自己的生命,至今我也不是很透徹的明白信仰到底是怎樣的,意味著什麼,或許那就像是一個人的價值觀,是在平時自己生活中做出各種選擇的一個基本思考與底線。現在我們國人基本談不上信仰,但我們也依然有自己的評判標準,對我們來說信仰太過於抽象,太過於意識化的東西讓我們難以捉摸,所以我們也就不明白信仰的力量,信仰也不一定就讓我們做出最好的選擇。再說到善惡的區分,現在讓我們說善惡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評判標準,一般我們也都是基於對數人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共有意識和法律的規定為藍本,但是在奧古斯丁那個時候是基於《聖經》,而聖經的編著則是由許多人合成,這裡也難免會帶有個人或某個時代群體的共同意識,社會的發展變化不能總是依靠原來的的意志,一成不變的來指導運動的生活。

當然,我也對聖經的「不可荒宴醉酒,不可放蕩縱慾,不可紛爭嫉妒。總要批帶主耶穌基督,不要為肉體安排,去放縱私慾」表示贊同,奧古斯丁說「一個人如果像一座雕像一樣被安置在一座極其宏偉美麗的建築的一角,他將難以察覺他僅僅作為其一部分的這一建築的美」,這樣整體與部分的辯證觀點對後世也產生不小的影響。

讀一本書不只是看看故事情節而已,了解不同人的價值觀,更可以看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文化。雖然我找不到哪種信仰屬於自己,但是我認為擁有一種善良的價值觀,善良、真誠的對待整個世界,這樣是否也是可以說沒有辜負上帝創造了這樣個美好的世界,美好的個體呢。

  奧古斯丁懺悔錄讀後感(三)

一本好書,會讓你感動,會讓你有空靈飄逸感,會讓你百看不厭,會讓你捧腹大笑閱讀作為人類最好的學習方式之一,自有書籍文字伊始,人類就在閱讀中傳承著文化,開啟心智。而一些經典名著的閱讀,更是人類思想文明的精華,值得後人去研究,發現。出國留學網讀後感欄目為您提供以下讀後感,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奧古斯丁的《懺悔錄》是我大學讀的第一本文學書,大學的我不喜歡讀文學類的書籍。記得那時任老師教我們西方外國文學,當時考試的要求就是要我們讀一本關於學前教育方面的西方名著,迫於考試壓力所以選擇了《懺悔錄》,但是後面的研讀改變了我之前的想法,漸漸的接受文學書籍。

第一次見到一個作者在書裡流了這麼多的淚水,為他遇見的每個女人都留下了或多或少綿長而傷感的眼淚,盧梭在情感方面的敏感和脆弱時驚人的。至少在二十五歲之前,他的智商和大多數人沒有什麼區別,但情商遠遠低於常人,不知道著算不算書裡的缺點,對於華倫夫人的美貌和人品,對於自己與她的情慾,盧梭不吝筆墨。讀的人頭暈目眩,他還是有一簍子情感要抒發,在與百科全書學派決裂後,他也幾乎與所有的貴族保護人和社交圈子決裂,對此他的懺悔往往是「因為我有一顆水晶般的心」之類的話,有點不痛不癢,我總覺得盧梭本人也難辭其咎,即使他寫了懺悔錄這樣的大作,也不意味著他的懺悔是完全真實的,他以為他做到了這一點,但還是很難說服我。

譬如與狄德羅決裂的起因僅僅是因為狄德羅新書裡有一句話貌似影射了隱士生活的不正確,冒犯了正在退隱廬隱居的他。盧梭為此在書中開始了對狄德羅的批評。直至後來徹底決裂,提到退隱廬,是由盧梭的另一位保護人埃皮奈夫人送給他的,當然到後來,跟這位夫人,他也因為些瑣事絕交了,

盧梭在退隱廬前後的生活極為重要,奠定了一個最偉大思想家的基礎,他在這裡寫出了《愛彌兒或論教育》《社會經濟學》和《感性倫理學》的部分草稿,在此之前他已因《論科學和文藝》《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爆得大名。而他自己與泰蕾茲所生的五個孩子,卻被不願意承擔撫養義務的他分別送進了療養院,並且他對此事的懺悔(如果算有的話),一筆帶過,「既然是時髦的做法」「沒見過面得孩子談不上父愛」。對於泰雷茲,他也一直認為根本沒有愛情,並且有一段冗長而詭異的自我解釋,實在讓人看不下去。與社交圈子一些重要人士的決裂,好像也與盧梭的喜歡誅心和自尊心過強的性格有關。這或許是他追求自由的性格使然,或許只是一個無私追求公理和正義的偉大靈魂的自私一面。通過懺悔錄評價盧梭的為人意義不大,因為他有一個觀點我很贊同,大致意思是對於宗教,或者道德方面,只是管好自己就好了。

上下部結合處的那些段落,盧梭詳細記錄了自己自學的一些方法,在他的流浪生涯中,學習基本上是和一些貴族知識分子偶爾的交談,加上如饑似渴、不加選擇的閱讀,使得他掌握了些散漫不成體系的知識和蹩腳的學習方法。但是通過在鄉間居住的幾個月,他用理智的自學完成了對個人知識體系的建立。並鍛鍊了獨特而強大的思辨能力。這一段非常有用處,要是對整本書沒興趣,也應該把著兩頁抽出來反覆看看,確實很有幫助。盧梭本人從對音樂、植物學、物理、文學等各種雜七雜八的愛好轉為對形上學的研究應該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這本書是從圖書館借的,等會要還回去,鑒於看完之後完全沒有摸到門路,個人感受和通常對於本書形成的定論大有出入。我決定買一本以後慢慢翻看。不過我已經確定,在文學方面,想完全再現經驗的真實的努力不僅會失敗,做到了也沒意思。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