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觀後感

監守自盜觀後感

監守自盜觀後感(一)

監守自盜》這部紀錄片理所應當是一部悲劇,因為它給出了不讓人滿意的結果:即便是代表堅定改革呼聲上台的美國歷史上第一位黑人總統歐巴馬,也沒有徹底的解決2008年金融危機的遺留問題,甚至同樣任命那些2008年金融危機的幕後推手們進駐政府內閣。就連美國最富權力的人在強大的金融財團面前也妥協了。

這些金融寡頭們已經在背後集結成一股力量,他們中有知識分子的精英階層、政府官員、經濟學家等,他們徹底的拜倒在無止境的欲望以及功利主義面前,義無反顧的追求著利益的最大化,只要能在其中分到一杯羹便在所不惜。在這個時候,「道德」已經成為懦弱無能、貧窮落後的代言詞。這就徹底的解釋了信用評級機構和金融監管機構的工作人員們為什麼瀆職,因為他們已經看透了毫無任何物質意義的所謂道德和責任,自作聰明的盤算著為財富擁有者們服務總比為廣大無利可圖的人民大眾服務來得現實。

美國金融危機前,在聯邦層面主要七個監管機構對各類金融產業進行監管,這種專業化的分工和多重監管機制很長時間是許多國家效仿的對象。但在今天,這套看似完善的監管體制卻在功利主義下的社會徹底崩盤了,因為這套制度同樣是由人在運行。大多數人在今天已經無法招架住功利的誘惑,道德已經敗得體無完膚,人們在功利面前,已經把它棄之不顧,甚至甘願冒著自身自由和生命的風險。

你想問,如果這些生活在這個社會象牙塔的精英人士們不再富有公共責任和道德,他們逐漸設計了一套符合併保護他們自身利益的制度體系,試圖用狡詐的方式將財富牢牢的捆在自己的手裡,並將可悲的公共利益淪落成最表面的粉飾工具欺騙大眾,這個社會將成為什麼樣子?此片反應的腐敗和貪婪發生在號稱為全世界最具民主、自由和法制的美國,看完此片,你不禁要問,這個世界還有正義可言嗎?正義還能光彩照人的成就英雄嗎?正義到底有沒有死掉?

在你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你在此部影片本身找到了答案:正義沒有死掉。這部影片系統的揭露了金融危機爆發的種種原因,間接批……

監守自盜觀後感(二)

《監守自盜》是探究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原因的紀錄片,本片主要是通過採訪華爾街金融精英、經濟學家、政府要員、金融消費者等和展示客觀真實的數據材料,給觀眾呈現出了金融危機爆發的諸多原因。

從影片中可以找出金融危機爆發的原因如下:低利潤和寬鬆的信貸條件;貪婪的華爾街金融精英對金錢的無止盡的追求;信用評價機構的錯誤引導;美國金融監管機構的失職。在上述原因中,美國金融機構監管的缺陷和失職是主要原因,200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馬斯金教授曾指出:美國次貸危機爆發的主要責任在政府的監管失職。在影片中「監管」這個詞出現的頻率很高,但是幾乎每次提到監管都意在指出金融監管在市場經濟運行中的失職。

美國在金融危機前採取的是「多重多頭」的監管體制,多重是指聯邦和各州均享有金融監管的權力,多頭是指在一個國家有多個履行金融監管職能的機構。美國危機前的監管機構在聯邦層面主要有美國聯邦儲蓄系統(FRS),貨幣監管署(OCC),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儲蓄管理局(OTS),信用合作社管理局(NCUA)等七個機構。上述機構的分工是:FRS、OCC、FDIC三家機構負責對商業銀行的監管,SEC負責對商業銀行的監管,CFTC負責期貨交易機構和期貨市場的監管,OTS負責對儲蓄存款協會和儲蓄貸款控股公司的監管,NUCA負責對信用合作社的監管。美國這種專業化分工和多重監管機制很長時間是許多國家效仿的對象,這套制度在自由主義主導的美國確實支持過美國經濟大繁榮,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套制度確實讓美國經濟秩序極度失控。

危機並不是憑空發生的,而是由某個行業失控引起的,某個行業就是金融行業,而金融行業的失控的主要責任在於監管的失職。1982年裡根政府實行的是金融監管寬鬆政策,放寬了對儲蓄貸款公司的限制,允許貸款公司動用儲蓄存款進行風險投資,這最終導致了80年代末上百家儲蓄貸款公司倒閉,直接經濟損失1240億美元,無數人損失了一生積蓄。在這場儲貸危機中,OTS並沒有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職責,進行有效監管。OTS是不是應該存續存款公司的存款進行核計,是不是該對風險投資進行有效的督查和監控,進而限制儲蓄存款風險投資。在90年代末發生的危機中,針對投資銀行對網際網路泡沫的股票投資崩潰導致5萬億美元憑空蒸發的事實,證券交易委員會對此毫無作為。這些只是監管不力的具體表現,對於影片中所展示的金融監管失職遠不於此。

在危機前美國實行的是「多邊監管」機制,這種機制隨著次貸證券化、金融創新以及監管者為提高市場競爭力放鬆監管的發展,()就會出現監管重複和監管疏漏。花旗在危機前是世界上最大的金融服務企業,監管它的不僅有貨幣管理署、聯邦儲備銀行、聯邦存款保險機構、儲蓄機構監管署以及交易委員會,還有其他50個州的監管機構,這些機構存在監管重複的現象。不同的監管文化、監管理念、監管標準,沒有統一的監管標準確要做到高效監管確實不易。另外監管重複也可能會在造成無人監管局面,有一名美聯儲委員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美聯儲沒有對不斷發放的抵押貸款進行深入的調查是因為他們以為有人在進行調查,這種推脫中可以看到多重監管缺失是會導致無監管局面的出現。當一個金融機構處於低效監管或者無監管狀態時,在利益的驅使下,就會出現類似抵押貸款呈倍數增加的不合理現象。

多標準監管和金融機構之間的競爭,各監管機構監管區存在監管漏洞是很正常的,於是就出現了影片中呈現出的諸多監管真空。隨著金融創新,各種金融衍生品蓬勃發展,為了最求利益的最大化,各類金融企業把焦點瞄準了衍生品交易。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和薩默斯部長合作提議金融衍生品不應受到監管,2000年12月國會通過了商品交易現代化法案,規定禁止對金融衍生品的監管,不受法律約束的衍生品交易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愈演愈烈。除了傳統的期權、期貨等衍生品,新出現的CDO和CDS等金融衍生品在不受監管的前提下為投資銀行所用來大發財。抵押債務責任證券和信用違約互換都是風險分散、收益極高的金融產品,這些產品都處在資產證券化的鏈條中,具有明顯的蝴蝶效應。由於資產證券化的發展,放貸者不再擔心還款,投資銀行同樣也不在乎,於是銷售的CDO越來越多,在短短三年內抵押貸款總量增加了四倍,這使得原本就不穩定的金融交易市場不穩定性倍增。除了金融衍生品不受監管外,對沖基金、私募基金、高槓桿率運作等也都處於監管真空或監管不充分。游離於金融監管之外的產品和交易逐漸釀成此次金融危機。

08年金融危機追本溯源,我們可以發現那些打上「3A」標誌的次債是一切問題的根源。「3A」是誰給的,當然是美國的評級機構。我記得影片中對沖基金經理說:「有價證券沒有評級機構的認定就買不出去」。由此可以看出信用評級機構的重要性,在整個金融交易鏈條中,評級對於投資者而言就是向標和導向。但是美國的三大評級機構穆迪、標普、惠譽卻沒有盡好自己的責任。一方面評級更新比較滯後,另一方面美國的評級機構評級與評級費用呈正相關,評級越高,評級費用也就越多。穆迪作為最大的評級機構,其利潤從2000年到2007年番四了倍。於是「3A」證書也就成百上千的發放出去,每年都有上千億美元的投資被評級,甚至五大投資銀行在破滅前其評級仍至少是A級。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對於評級機構的貪婪行為並沒有採取措施,這也助長了評級機構進行虛假評級。如果對美國的信用評議制度進行規範化和立法化,把它作為金融監管體系的一部分,那麼次債的破壞程度就不會那麼深,次債危機的影響也會減少。可以說疏於監管的評級機構發出的引導投資者投資的「3A」次債是此次危機爆發的重要原因。

此次危機的導火線是美國銀行利潤上漲以及房地產價格下降帶來的資金斷裂,這其中監管失職負主要責任。業主公平保護法案廣泛授權聯邦儲備委員會對抵押貸款行業進行規範,但是格林斯潘拒絕使用,抵押貸款行業處於放任自由的狀態。一些金融機構為了更快更多的發放次級貸款,有意放鬆對貸款人基本貸款資質和條件的審查,由於過度競爭一些機構和開發商達成「默契」,部分借貸人購房時可以是「零首付」。每個人都可以申請抵押貸款,借款人用高額的次貸置地,房價和對房的需求急劇增加,形成了歷史上最大的經濟泡沫,證券交易委員會在泡沫期間沒有對投資銀行進行任何調查。疏於監管的抵押貸款行業發放巨額得到貸款並且獲得巨額利潤,全國信貸公司放出970億的貸款從中獲利110億美元。在次貸證券化的鏈條中,風險巨大在於消費者的還款能力是個未知數,當消費者還不起次貸時,次級債就欠款,進而使得銀行或者信託倒閉,接著聯儲調控,從而信貸緊縮,之後帶來一系列的資金斷裂短缺,引爆金融危機的導火線就是如此。

把油輪比做的市場,為了防止巨大的油輪傾覆後原油洩漏所以要把巨大的油輪用水密隔艙加以分割,而市場中的監管機制就相當與於水密隔艙,監管失職或放鬆監管就相當於去掉這些隔艙,沒有隔艙的油輪容易發生原油洩漏,所以要預防金融危機的發生就必須要監管有效充分。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