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只有醫生知道讀後感

只有醫生知道讀後感(一)

因為現在才想起應該寫寫讀後感,所以有點小後悔沒有好好讀這本書。或者從另一個角度說,這本書比較吸引我,迫不及待地就看完了。看完後就放到了家裡,所以不能再拿起來好好翻一翻認真地寫一寫感受,只能憑記憶寫讀完一個月的這本書的感受吧,並以此提醒我今後讀書不要一味貪快,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其實早有注意到這本書,但以為是又像是眾多大同小異的養生書一樣,加上之前受排行榜的忽悠買的幾本爛書,所以就自動忽略了這本。沒想到某論壇某版推薦了這本書,關鍵是作者是協和的有二十多年經驗的婦產科醫生寫的,正因為作者的身份使我對這本書的專業性產生了信任,便想拿來一讀。

拿到書後,喜歡看看目錄啊,封底啊。肯定不是第一次印刷了,具體的不記得,看來真的很受歡迎。封底上有不少推薦,稍有份量點的就是馮唐吧,這個同樣出身協和的作家。餘下的認識的幾個就是明星媽,還有就是網站了。加上之前網友的推薦,作者的身份,我對此書的期望是一本對能讓女性無比了解自己身體的一本書,而且是大大超過我原來根本不值一提的知識水平。

然而,通讀全書,作者行文流暢,其中不乏幽默之筆,但給我的印象居然是作者對協和的大吐槽。感覺有一半是在詳述這種不滿,因此,我了解了協和並不是我原以為的那麼完美,至少對於醫生本身是如此。工作環境的艱苦——辦公環境的不如意;醫生超負荷工作——這一點似乎在任何綜合三甲都有這種情況;不通情理的家屬大打出手,德高望重的老教授都不放過;還有讓作者無奈的醫院、科室的人事制度。後面這兩點多少都會讓寒窗苦讀、立志從醫又在崗位上兢兢業業的大小醫生們有些心灰意冷。

我雖是個局外人,但自從男閨蜜從事此行當後,便對這一特殊行業關注了不少,因此對作者說的都深感很理解,只是沒想到在天朝最頂尖的醫院也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在天朝行醫,我想除了少數頂層大佬,對大多數來講真的好辛苦好難。上有衛生局、醫保、醫院等行政機構,內有蠻橫無理的患者家屬,外有添油加醋不顧醫學專業事實的媒體,敢問哪個行業能像醫生這樣重重包圍,而他們仍然秉持著當初的誓言堅守在崗位上。對於醫護工作者的環境、醫患關係的問題,除了媒體抓眼球的文章,還有很多,其中就不乏很多客觀的討論。在現今信息如此發達的時代,作為一個普通人,或多或少都會與醫護人員打交道。所以請諸位對這一行業稍微關注一些,了解一些,多聽一些醫護工作者的聲音,對新聞報導有相對客觀的評價,那麼我想一句簡單而真誠的感謝,就會讓待你的醫生護士知道你是了解他們的辛苦與不易,這樣,是否能溫暖一些今天冷到不能再冷的醫患關係呢?

再看看本書關於婦產科專業知識的介紹,作者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案例介紹來讓讀者更了女性的身體。不過很可惜,我現在想起的只是知道宮外孕很可怕;作者建議35歲前把孩子生了,最好是30歲前,可這一點我看《黃帝內經》知道,一般人估計看不看書也都知道。其他的,真的沒有印象了,或者是我讀的過快了。這與我期待的有些差距,既然宮外孕很可怕,能不能避免呢?怎麼避免呢?還是這就是個運氣問題?是說懷了孕就建議馬上去醫院產檢嗎?關於就醫指導,作者似乎沒有說。

另外,對於婦產科疾病,作者是臨床大夫,介紹了治療的情況,但作者也說,「上醫治未病」。對於普通人來說,如果不知道預防,那麼生病了不舒服肯定是要去醫院的,到了醫院只聽專業意見就好了。對於如何防病,作者沒有說,我想這還是作者身份決定的,不知道這是否屬於預防醫學的範圍了。

還有一點,作者對於女性生殖器官有較為詳細的介紹,可是對於沒有醫學背景的我,沒有任何作用,沒有直觀感覺,記不住,也想像不出來,或者我知道我想像的大部分可能會是錯的,有錯誤的認知還不如沒有,所以我拒絕只憑文字去理解其真正的含義。我想,若是像臨床教材一樣,配上插圖,可能會好一些,可是這本書的作用又成了普及大眾醫學常識嗎?一本通俗讀物承受不了這麼多。

總之,讀過全書,關於我自身的了解,我很遺憾沒有比原來多一些。但我認為,這是一本很好的讓大眾了解醫生、了解醫生工作的環境的書,如果根本就不知道對方是什麼樣的狀太。沒有了解,就沒有理解;沒有理解,談何思考;沒有思考,談不上換位。

在我看來,這本書的意義在於:只有醫生知道你的身體到底出了什麼狀況,他們會用最直接的方式告訴你是什麼,你想知道為什麼,對於沒有醫學背景的你真正讓你了解的話時間無法計算,而且別的患者也不允許你這麼做,所以,到了醫院,請相信為你診治的醫生,我相信沒有一個醫生願意他的患者病情惡化。只有醫生知道他是什麼樣的工作狀態,但現在你也知道了,也許你面對的就是一個連續工作二十幾個小時的大夫,或者一個已經連續看了好幾十個病人也沒有喝一口水的大夫,如果他說話面無表情,請你多一些理解。如果還是不能理解,我個人建議去高端私立或者港澳台歐美吧,當你收到咂舌的帳單又會無比懷念我們溫柔的醫護人員了。

原來寫讀後感是讓你對書有再一次的思考,對我來說,是更深的一次。

只有醫生知道讀後感(二)

第一次看到這書是在微博上,我對於這類看起來像養生類的書籍統統不感興趣,相比之下我寧可把有限的時間貢獻給專業類和文學類書籍。促成我買了這本書是有天我剛好在機場候機,一般候機的時候我最愛幹的事兒就逛書店消磨時間,剛好看到這本書,隨手翻了幾頁,剛好那段內容里的對話,讓我感受到了「醫者有仁心」這種在我們社會的醫患關係里幾乎已經無法感知的東西,所以我在春節購書單裡加了這本書。

春節假期開始的第一天,本著暫時遠離專業的原則,決定先看這本《只有醫生知道》,還是比較連貫地看完的,通讀之後,覺得比起純粹的婦產科這方面的專業書籍,這本書同時也講了職場、人性、為人處世方面的內容,不生僻拗口,也能讓人感悟一些東西,是本不錯的好書。

關於醫學知識

這書最好的地方肯定就是作者本身就是協和醫院婦產科的副教授副主任醫師,真正的專業人士,所以對於很多專業內容的講解非常的細緻到位,能夠真正從生物學、病理學的角度講解一些女性生理疾病,破除一些誤區。書裡講到的好些個例子都是看起來蠻現代的女性,但對於婦產科疾病的認識都讓人蠻無語的,其實這種人在生活中也常遇到,那種幾個月不來月經還不去醫院檢查身體自己在那邊瞎擔心的女生,我只能說你們多少年書都白念了,那種觀念和想法簡直是無知加陳舊。另外可能也是因為文化和觀念的問題,我們中國女性對於婦產科方面疾病的認識都非常的有偏見,忌疾諱醫到了一種離奇的程度,很多都是小病拖成大病的悲劇,所以還是很有必要看看這類書的。

另外我覺得作者比較好的一點就是沒有在書裡寫萬一遇到一個什麼病什麼痛,你自己應該折騰點啥,這可能跟作者是個醫生有關,()雖然有些養生之道確實非常科學有效,但大部分時候,專業的事情還得交給專業的人來診斷,哪怕我國就醫環境惡劣,在可能的條件下,不舒服了還是早上醫院為妙。那種做個B超都跟簽生死狀一樣的姑娘,你們真心別這樣啊,這都啥年代了?

關於職場

「全國人民上協和」,這是作者在書中多次提到的一句話,這其中既能感受到協和的地位,也能感受到作者身為協和一員的驕傲。所以正如書中很多內容是關於作者如何從一個「屌絲實習生」到能夠獨當一面的主治醫師的成長過程,能夠讓人看到協和這樣一個特殊的小社會環境下,職場新人如何學做人、學做事、學選擇。好在是作者本身給自己的定位一直就是想認真做個好醫生,紮實學好技術,能治病救人,同時也別讓自己太憋屈了,所以這裡俗氣地講她傳遞的是一種正能量。其實放在各行各業里,會發現她說的那些個人那些個事都似曾相識,在我們各自工作的環境當中都發生在我們身邊或自己身上過。作者也沒「裝」,很多短也揭了揭,比如哪些看起來頭銜高遠的教授級醫師其實根本「拿不起刀」,收紅包這回事兒在醫院裡是常見的但也有個怎麼收的收發等等。很多東西遮著掩著看起來越發不是那麼回事兒,說開了反而還能理解。

人於大環境之中,誰不是一顆塵埃,讀者看著協和的專家多牛X的事兒啊,結果在人家的描述里,其實工作也苦逼的不行,大有人熬不下去了,但任憑你小醫師吐槽暴躁發洩狂躁又怎樣,多的是比你更大更好的蘿蔔,等著你眼下占的這個坑。職場裡,這種事情真是比比皆是,感同身受啊。

關於中國式醫患關係

這個話題在我們這個生活環境裡實在是太有得說了,作者是醫生,所以站在醫生的角度可以說出很多醫生和醫院的不易。廣大讀者多數時候的身份是患者和患者家屬,對於現在國內的就醫環境,估計都只剩下一聲嘆息。固然人都有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待理解事物的本能,我倒是覺得能從醫生的角度去看看他們怎麼理解看待如今的醫患關係,是個好事。雖然不能保證哪怕是協和這樣的醫院的每個醫生護士都能把治病救人醫者仁心當做自己的工作信條,但我還是更願意相信大部分人還是能夠對自己的工作負責,對自己的人生三觀負責的。

現在的社會已經浮躁非常,很多時候我們只考慮自己的立場,對於對立面的立場只有一個準則就是一刀切的不信任,每個人大概都是這個可怕的醫患環境中微小的推動者。很多時候作為這個大環境當中的小小存在,大體我們每個人都無奈得要死,可卻束手無策,但能怎麼辦呢,別人送紅包我們也只能送,別人走關係我們也只能找齊八輩子的關係去攀個關係看病,就像書裡說的那樣,這些還是好的,最最可憐的是壓根兒就只能等死的那些人。

這兒我覺得作者又傳遞了另外一份好的能量,就是她不避諱這些東西,她說出來,她也知道通過個人或者個別人的努力很多事情是無法改變的,但她能做的是從自己入手能爭取一些是一些,能改善一些是一些。其實我們每個人也是如此,遇到類似事情的時候我們是不是信任了主治醫師,是不是本著真誠求助的心態相信了對方給予的每次回應,每個人都從自身去改變一點兒,整個大醫患關係才有改善的可能吧。

至於醫療資源這種事兒,那真是從整個國家大環境來說都是難題的東西了,牽扯的太多,小老百姓就無力了。那些失傳的技術,那些向高級醫院流失的真正的醫學大拿,都沒法說。

總之,現在很多非專業寫書的人寫的書,很多倒是滿篇誠意的。

只有醫生知道讀後感(三)

看這本書,很大程度上是受微博宣傳的影響,節選的幾段話引起了我的共鳴,加上很久沒有買書了,心裡痒痒的,也就是動動滑鼠的事兒,便成就了一次網購。

鑒於處女座刨根問底的精神,我還真的到北京協和醫院的官網上查到了張羽這個人,只可惜沒有照片。這本書,是近幾年來,我看過的、為數不多的、從頭到尾、一節不漏地看完的書之一,看的時候還後悔,應該在懷孕之前就找來看看的,再看下出版日期,是2013年1月,敢情後悔也沒用,當時還沒出版呢!

可以看出,作者對文字的熱愛非同一般,而且有點兒造詣!這也是我能夠看完的原因之一。喜歡那些靈動的、俏皮的、帶長串修飾語的文字——文藝女青年的通病。另外,作者雖然是六零後的人吧,但也能緊跟著時代的脈搏,書裡面時不時冒出幾個網路流行語,比如「苦逼」、「嘿咻」、「吐槽」,很適合這個快餐文化的年代!

作者以故事為線索,穿插了不少婦科知識和醫院裡那些不為人知的「內幕」,讓這書有些看點,在愉悅大眾的同時,也算是科普了一下。看完之後,總結了以下幾點:

第一,科學是偉大的,但前提是遵循自然規律。例如,女人十四歲出現第二性徵,二十一歲就應結婚生子,這是自然規律,太晚則不利於優生優育、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那些剩男剩女,在五彩繽紛的世界,猶豫不決地尋找另一半的同時,浪費了大把的時間不說,也許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也要打折扣。

第二,無論是高層,還是草根,光鮮的背後,都有一段不為人知的血淚史。我們不必仰慕,不必卑微,只需做好自己的事情,過好自己的日子。要想人前顯貴,必須人後受罪。這話說得多直白、多真切啊!

第三,醫院是個濃縮的小社會,折射出太多社會問題。有空閒的時候,應該多看看書,學習一些養生常識,做到健康飲食、合理休息、適當運動,把健康放在第一位,有了身體本錢,才能賺別的錢,否則一切免談。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