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家讀後感2000字

家讀後感2000字(一)

讀完了《家》的最後一頁,一股激流仍在心中涌動……

我覺得書中最有魅力的東西就是矛盾。主人公中覺慧一群象徵著一端,覺新連同老太爺一群象徵著另一端。關於覺慧的個性,第三回就已經明顯了——幼稚、叛逆、熱情。剛在督軍暑懷著滿腔激情抒發了多時積累下的憤慨,卻又在家裡和老太爺吵上了一通。於是,覺新的話語在旁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其實爺爺跟你說什麼話,你只要不聲不響地聽著,讓他一個人去說,等他話說夠了,氣平了,你答應幾個『是』就走出去不是更簡單嗎?」好一次矛盾,好一次思想的撞擊。

說到覺新,便讓我想到了梅——在覺新知道自己的訂婚日後,「他絕望地痛哭,他關上門,他用鋪蓋蒙住頭痛苦。他順從了父親的意志,沒有怨言。可是在心裡他卻為著自己痛哭,為著他所愛的少女痛哭。」在父親告訴他要去西蜀實業公司,在他面臨著一生的理想被強制剝奪之時,「一個念頭在他的腦子裡打轉:『一切都完了。』他的心裡藏著不少的話,可是他一句也不說。」又是矛盾,又是思想的撞擊。

終於,新、慧之間的矛盾不可避免地達到了高潮——那是在第三十一回覺慧勸覺新幫助已被強制訂婚的二哥與他真愛的琴結婚的段子——「『你為什麼這樣生氣?他們只曉得他們的意志應當有人服從,所以你二哥的反抗也沒有用。』『沒有用?你也這樣說?怪不得你不肯幫助二哥!』『我又有什麼辦法呢?』覺新以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你不記得爹臨死時是怎樣把我們交給你的?你說你對得起爹嗎?』」覺新被擊中了傷處,「『我如果處在你的地位,我決不像你這樣懦弱無用,我一定會親自斷了馮家的親事!」覺新這時早已抽泣起來,最後,「『你真是個懦夫!』覺慧這樣地罵了哥哥一句,就走開了。剩下覺新一人,房裡十分孤寂,十分陰暗,空氣沉重地向他壓下來……」是的,多麼激烈與深沉的矛盾啊!覺新的懦弱不就是想用自己的方式與無謂的犧牲多對得起爹一些麼!而如果繼續下去,琴不將是第二個梅麼!我仿佛也陷入了一片孤寂,在無邊的黑暗中思考……

這種由矛盾所導致的黑暗是讀《家》的過程中經常會有的,然而《家》中卻會時時在那些空隙之處讓你看到火光。思維突然遊走到了梅與覺新妻子的那個段子——「『梅表妹,我明白你的心事。』她覺得自己也要哭了。『我知道你們兩個當初感情很好。…他當初真不該娶我。…現在我才明白他為什麼那樣愛梅花…』……『…大表嫂,你想,我的痛苦,又向哪個傾訴?沒有一個願意聽我訴苦的人。我的眼淚只有往肚裡吞……杜詩說: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然而要不使我的眼枯,我的心又怎能安放呢?…最近眼淚少很多,可心卻常酸痛不止,好象眼淚都流在心裡似的…大表嫂,你不要為我悲傷,我是不值得你憐惜的……』這蕩漾著一個不幸的生存的悲哀,訴說著一段淒哀的故事,它們一字字、沉重地壓著瑞玉溫柔敏感的女性的心。她忽然微笑了,是淒涼的微笑,感動的微笑。她把兩隻手壓在梅的肩上『梅表姐,我真是喜歡你。我恨不得把心也交給你…以後就認我做你的妹妹罷…只要你過得好,我心裡也高興…你答應我你要常常來,這才是你不討厭我,而且原諒了我…』……」

在矛盾中,友情、親情、愛情以及那所有包含著美好、善良以及那所有值得感動的東西好似一股股暖流滌盪著這片孤寂,使黑暗中得以浮現出躍動著的星光。而隨著小說線索的行進,這光也似乎更亮了。

……老太爺剛罵完了克安,「他衰弱地躺在這裡——失望,幻滅,黑暗。沒有人分擔他的痛苦和孤寂,這時候他才明白他在這個家庭里的真正的地位了」——一切太遲了……在他臨死的時候,所有的人都來到了那個房間——「他把眼睛埋下去看覺慧,他的嘴唇動了,瘦臉上的筋肉弛緩地動著,他好象要做一個笑容…『你來了。他…他……馮家的親事不提了。……你們要好好讀書。唉,要……揚名顯親啊。我很累……你們不要走。……我要走了……』他閉了口,手冷了……」

又一個人死了,是瑞玉,是在臨產時……終於,「覺新的兩眼突然放出光芒,用他平日少有的堅決的語調說『我說過要幫你的忙,我現在一定幫你……我做不了的事,你可以做……』……他忽然自語:我們這個家需要叛徒,我一定要幫三弟成功。你們看著罷。家裡頭並不全是像我這樣服從的人!」

有很多人因為黑暗而死,而那些留下的,那些在黑暗與矛盾中潛行著的人卻分明有著一股激流在推動著。這股激流因為矛盾而真實,因為矛盾而珍貴,因為矛盾而深沉,因為矛盾而被賦於真正的內涵——我又一次被感動了,因為就在那個年代,多少還有一個不小的群體在這股激流中尋找著新的自我,彌補著情感與思維方式的不足。在黑暗與矛盾中,那些被激流鼓舞著的人,有的勇敢地保護著自己青春的稜角不被抹去,有的即便被抹去了卻又最終找回;然而這其中最重要的,確是這股激流在本質上教著一代又一代崇高而理性地探求著所有的事與物,追求著理想,追求著自我價值的一種嶄新的體現。因為追求,因為崇高,這股激流才永恆地感動著一代又一代,永不停息……

……那一天,覺慧乘上了船。船下的激流將把他帶向未知,帶向一個新的起點。「他最後一次把眼睛掉向後面看,他輕輕地說了一聲『再見』,仍舊回過頭去看永遠向前流去沒有一刻停留的綠水了。」

我實不忍心不把《家》中一切值得思考的段落列舉於此,但也只有真正讀到《家》的每一句每一字後思維才會真正有所感悟,心靈才會真正有所感動。也在此真誠地希望這股激流在所有人的心中永不停息!

家讀後感2000字(二)

《家》是《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它以五四的浪潮波及到了閉塞的內地——四川成都為背景,真實地寫出了高家這個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爛、潰敗的歷史,以及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的激盪。作者巴金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作協的第二任主席,他生於1904年,卒於2005年。巴金,一個世紀老人,人們稱他為20世紀中國文學的見證者與同行者,他的一些作品因為具有濃厚的反封建色彩,一度成為與封建思想和保守勢力鬥爭的有力武器。《家》便是這樣一部作品,它作於上世紀30年代初,巴金寫這部二十三四萬字的長篇小說花了1年多的時間,但這需要他最初19年的極為壓抑的公館生活作為鋪墊。《家》取材於作者自己的那個封建大家庭,小說中的人物也是從他的親友和家人中提煉出來的,正因為書中那些人物都是巴金「所愛過的和恨過的」,「許多場面都是他親眼見過或親身經歷過的」,所以創作便有著堅實的生活基礎,因而作品更有感染力。這驗證了「生活是文學的創作源泉」這條真理。

小說標題的「家」是個「四世同堂」的大家庭,生活在一個設施很完善的公館內。不僅堂屋、客廳、書房、廚房、天井大院這些基礎設施齊全,而且公館內還有花園、梅林、松林、亭台、水閣,最重要的是還有一湖水供人泛舟玩賞。除了這些硬體設施,雜役、轎夫、丫環們也是不可少的。從這點看,高公館有點像《紅樓夢》中的大觀園。《家》自然是以高家這個北門一帶首富的大家族為核心,但它也會寫到高家與錢家(梅所在家族)、張家(琴所在家族)和李家(瑞珏所在家族)。從這點看,有點像《紅樓夢》中的四大家族的敘述特點。《紅樓夢》是以賈寶玉和林黛玉、薛寶釵間纏綿悱惻的愛情作為貫穿全書的主線,在我看來《家》是以高家長房三孫,覺新、覺民、覺慧的成長與心路歷程作為主線的,這裡面愛情的描寫又占很大比例。具體來說,圍繞覺新,因為他的生性懦弱,一味奉行「作揖主義」和「不抵抗主義」而向以高太公為首的封建家長勢力低頭妥協,他作為高家的長房長孫,可以過早地丟棄成績優異的學業同父親抓鬮選的姑娘成親,他不敢反抗,他不敢對他父親說自己非常喜歡能夠了解他、安慰他的錢家表妹。他就這樣渾渾噩噩地結了婚,然後在父親的安排下去了一個公司當了辦事員。他懦弱,他無心捲入家族內的勾心鬥角,於是賠笑,陪著政敵——四嬸、五嬸打痲將求平安。結婚生子後,他逐漸地被生活瑣事消磨了鬥志全無,但是在他內心深處卻仍然忘不了曾經鍾愛的姑娘——梅。梅出嫁不到一年就守了寡回到省城,覺新看到她仍然自責不已,痛苦萬分。後來,他的政敵們以避「血光之災」為由,要將他臨產的妻子瑞珏遷到郊外,他也妥協了,這導致瑞珏缺乏必要的醫療護理而難產死去。圍繞覺民,主要描述他與姑媽家女兒——琴一起為爭取愛情自由和人格獨立而與腐朽思想和舊勢力作鬥爭並最終獲勝的曲折的、艱難的過程。圍繞覺慧,一方面是寫他與婢女鳴鳳的愛情故事,另一方面是寫他與整個高公館的家族制度和高公館的守舊人員之間的不屈不撓的鬥爭以及積極入報業、參加學生運動、發表宣揚新思想文章的五四新青年形象。在高公館內,覺慧是個徹頭徹尾的叛逆,他懷疑一切,打倒一切,他經常發著牢騷:「我呆不下去了,我一刻也不能忍受這個地方了。」他挑戰者高太爺的絕對權威:「我看他也不能把我怎麼樣。」覺慧最終在被巨大的喪妻之痛而喚醒內心僅存的反抗意識的大哥的幫助下,離開了省城,遠赴上海去創造新的事業。圍繞著這兄弟三人,作品還刻畫了家族中的其它一些人的形象。像這種以大家族作為寫作模式的長篇,除了威震寰宇的《紅樓夢》之外,在近代還有林語堂的《京華煙雲》以及老舍的《四世同堂》等等。

這部小說,包括巴金寫的《激流三部曲》和《愛情三部曲》的其他小說,很大一部分是以青年男女的愛情作為主線的,可能與當時作者青春年少的心理特點有關。至於為何曹雪芹會將他那橫溢的才華用纏綿磨人的愛情作為載體來表達反封建這個宏大主題,我就百思不得其解了。

整部小說讀下來,自己閉目想想,再看看一些經典的文評,發現小說的內容還是比較清晰和簡單的。()但整篇下來,可以時刻感覺到一種壓迫、糾纏、掙扎、反抗的情緒膠著著,讓人感覺很壓抑。巴金自己也坦言:「我始終在作品裡呼號、呻吟,讓小說中的人物絕望地死去,讓寒冷的長夜籠罩在讀者的心上。」

巴金自小就生在在一個庭院深深的公館內,對於這段成長曆程,作者曾在一篇小說中寫到「那十幾年的生活是一個多麼可怕的夢魘!我讀著線裝書,坐在禮教的監牢裡,眼看著許多人在那裡掙扎、受苦,沒有青春,沒有幸福,永遠做不必要的犧牲品,最後終於得著滅亡的命運。還不說我自己所身受到的痛苦!……那幾十年裡面我已經用眼淚埋葬了不少的屍首,那些都是不必要的犧牲者,完全是被陳腐的封建道德、傳統觀念和兩三個人的一時的任性殺死的。我離開舊家庭,就像甩掉一個可怕的陰影,我沒有一點留戀……」他耳聞目睹著一些可愛的生命怎樣任人摧殘以至臨到那悲慘的結局。而作者自己也承認自己是個倔強的孩子,他的悲憤太大了,他不能忍受那些不公道的事。巴金一直渴望用那管自來水筆來宣洩他對於不合理制度的激憤,於是《家》作為《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應運而生。伴隨著對命運不公平的憤怒,巴金要寫一部舊家庭的歷史,「一個正在崩潰中的封建大家庭的全部悲歡離合的歷史」;伴隨著「要宣告一個不合理的制度的死刑,向一個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Jaccuse(控訴)」的信念,巴金要寫一部《家》來作為一代青年的呼籲,要「為過去那無數的無名的犧牲者『喊冤』」,要「從惡魔的爪牙下救出那些失掉了青春的青年」!!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