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觀後感

女王影評

女王影評(一)

在威尼斯電影節獲最佳女演員和最佳編劇的《女王》,意外一舉囊括最佳影片、導演、女主角、男配角、編劇五項大獎,氣勢如虹。

影片是圍繞黛安娜之死展開的,通過查爾期王子用怎樣的方式去巴黎(黛安娜的出事地點)?安排怎樣的葬禮?王室是否降半旗?伊莉莎白女王怎樣處理已故王妃的喪事,她對待此事的態度;她對待布新上任的首相的態度等等小事情來多方面來刻畫了女王的生活和性格特徵。

海倫。米勒(女王伴演者)的表演精湛、細膩、豐富、深刻、有內涵,我深深的被她的表演打動,仔仔細細地看了兩遍,我覺得《女王》是值得一看的少有的好片子,它通過看似平凡的小事,生動的描述了現代社會生活方式與傳統生活方式和觀念之間的較量和衝突。

以「首相」和「王妃」為代表的是張揚個性、喧譁、燥動不安、富於個人表現、作秀的現代人無限誇大自我特徵的寫照。以女王為代表的是傳統、緘默、含蓄、內斂,她們不想引人注目,不想生活在媒體的聚光燈下,只想安安靜靜的度過自己的餘生和小日子,教育好自己的兒孫,即使這樣的最底生活要求也得不到滿足,只是因為她是英國的女王!影片無聲地批叛了現代社會虛偽的急功近利哲學。

影片在首相步步緊逼的主動態勢,女王的一步步讓步和妥協中展開,比如要把王妃的葬禮按國葬來舉行,只是因為目前他們排練過這個葬禮儀式,這樣的話葬禮就會順利舉行,而這是女王為自己和自己的母親死後準備的葬禮儀式;繼後,首相又以民眾的願望要求女王飛往巴黎去看已故的王妃,並要發表公開的新聞講話,並要王室降半旗以悼念已故的王妃(而這是在王室歷史上沒有先例的),如果女王不這樣做,就不能解除人民的悲哀,否則王室也許因此而不保……這一件件事,每一件都有違女王的初衷,都是與傳統相背,初上任的「首相」派通過王妃之死這件事,死死抓住這千載難縫的好機會,以葬禮為導火線,擴大自己在民眾中的影響力和聲望,並以此為理由,『大義凜然』地指責王室的冷漠…在種種看似無懈可擊、花言巧語的背後,只是處心積慮地想擴大自己的政治影響力,鞏固自己的權力和地位…在那看似彬彬有禮的背後掩藏的是人性的醜惡和功利目的!

女王是現代社會中聖潔的「天使」,她有著和戴妃全然相反的個性,如水與火一樣不相溶,這種因為個性的不同導致婆媳關係不和的事,在民間是再平凡正常不過,可是,只因為她是女王,於是一切的一切都變得重如泰山,即使她是女王,即使戴妃已離婚,已死,可她還是要在無形中來影響女王渴求的平靜生活。女王曾說,「我不想他們(指她的孫子)生活在媒體的聚光燈下,她(指戴妃)已經為此付出了足夠的代價…是的,她確實很會表達愛和感情,特別是在有照相機對著她的時候。」「我從小所受的教育就是,我不習慣在眾人面前流淚,我只把它們留給我自己,我以為,我的人民會喜歡我這樣做…」女王在別人的冷落、打擊、嘲笑、鄙視、誤解中,她不會掉淚,只是緊抿著她薄薄的雙唇,挺直著她那依然如少女般挺拔的腰肢,而當她看到戴妃花圈上那行行幼稚的悼念圖片時,接受女孩兒獻給她的花束時,在汽車拋描時看到美麗無比的糜鹿時,後來看到那美麗的糜鹿被獵殺時…她落淚了,塵世間的種種無聲的排擠、打擊、嘲諷,她都能頂得住,有尊嚴,不吭不卑,可是面對以上的小細節,她卻流下了她高貴、美麗又憂傷無比的淚水。

同時海倫。米勒也向世間人透露了女人到老也會美麗、魅力無窮的客觀事實,她表演出來的,接見首相時的有些緊張又帶些神經質的優雅的舉止,她的纖細、敏銳、聰慧、富於情感,因顧全大局面的妥協,無聲的呦哭…女王無處不透出老女人特有的無窮魅力。女王深沉的美,象歷經滄海桑田依然璀璨無比的寶石,而相形現代人那些種種在人前作秀的虛俘淺顯的愛的泛濫表達,誰重誰輕一目了然。

《女王》揭示了人性中最重要的一部份就是人性的美,它在於自然、含蓄、深沉、內斂、富於責任心和愛,而不是為了權力和金錢去虛偽地表現自己的愛心,並把它作為獲取權力和金錢的橋樑。

女王影評(二)

20年前高中時讀《傅雷家書》,讓我過目不忘的辭彙就是:"又熱烈又恬靜,又深刻又樸素,又溫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這是中國"士"大夫階層的處世態度,也是具有高度文化修養的精英階層人們身上常見的特徵,這個辭彙用在HelenMirren扮演的伊麗莎百二世身上到很貼切。

電影從首相布萊爾上任開始,隨即黛安娜的去世無疑似一枚重磅炸彈落在白金汗宮草坪上,媒體狂轟亂炸,民眾窮追不捨,不斷考問皇室態度。在高漲"虛擬環境"下人們的情緒里,民眾已經把黛安娜當作灰姑娘,王室婚姻的受害者。

女王還天真地以為人民還是她五十年前上任時對她的頂禮膜拜的民眾,私生活不檢點的前王妃,前兒媳婦被狗崽對追逐致死不過是自己家庭私事而以。

他們還在皇家園林打獵休假之時,外界已經人情鼎沸了,好在還有首相,年輕的首相抓住一切機會進言,挽救了王室形象於危難之中。

對難忘的一幕是女王獨自駕車在皇家御園的山巒和溪流中馳騁,在河灘上拋錨等待救援時,她看到了擁有14個叉的雄鹿,他們倆目光對視了一會,女王眼睛濕潤了。海倫米倫詮釋的女王比女王自身更符合人們心中對女王風範的期待吧?

這部片子之所以能把握好含而不露的"度",跟處理微妙的人物心情變化大有關係。布萊爾對女王的理解和接受是經過交流之後有一個變化過程的,女王對民眾心態和時移世易的理解接受也是有一個變化過程的,其他王室成員特別是查爾斯王子的行動也是在變化的。與其說女王不理解現代臣民們的改變,不如說她有固守傳統的責任,因而心底里不願去理解。而最後她的放下姿態,暗示了一個時代,也許真的結束了。

整部片子流暢,清新,優美,矛盾處理和解決都消於無形。暗自感嘆,只有英國能拍出這種味道的片子。

女王影評(三)

當初在看羅伯特·奧爾特曼執導的影片《高斯福特莊園》時,就對海倫·米倫印象深刻,聞聽由她來出演女王伊莉莎白二世,便感覺在外型上有那麼點差距,或許這個差距會在化妝師的協助下逐漸消失。在看了《女王》之後,這個顧慮便煙消雲散了,外型條件、化妝技法在海倫·米倫的出色演技之下,都顯得毫不重要了。

可以說《女王》這部片子拍得很高明,導演選取了女王生命中上千個星期中的一個星期來描述——那是非常特別的一個星期,黛安娜王妃車禍身亡,英國乃至世界上所有喜歡戴妃的民眾們悲慟不已,很多政界、時尚界、演藝界人士都發表哀悼感言,新上任的首相布萊爾也藉機發表了以「人民的王妃」為噱頭的講話,從而大獲好評。而英國王室對此的態度卻是迴避低調的,女王先想到的是如何保護孫兒們的感受和隱私,王室躲到了度假行宮巴爾莫羅堡。

查爾斯王子,這個黛安娜的出軌前夫,在送返戴妃靈柩之時,聽到了疑似槍聲,就擔心民眾們會找他「洩憤」,於是他巧妙地將媒體和輿論的矛頭引向自己的老媽(這點連片中的布萊爾都受不了),民眾開始對女王的疏離態度表示不滿。

對女王和王室長輩而言,熱情而脆弱的黛安娜是個總惹痲煩的兒媳,在女王接見新任首相布萊爾時,就因戴妃又有了花邊新聞,而縮短了會面時間。戴妃出事那夜,秘書叫起了熟睡中的女王,女王的丈夫菲利普親王忍不住抱怨道——她又出了什麼事?

女王非常注重隱私,也從不接受任何媒體採訪,她不像戴妃那樣能在電視鏡頭前進行獨家專訪,她對於戴妃之死說了一句簡單易懂的話:「黛安娜王妃已經為太接近媒體而付出了太大的代價。」

也許正因為黛安娜對媒體的敞開心扉,從而使她非常「招惹」狗仔,影片中有個場景是數以百計的媒體,或蹲守偷拍,或摩托追騎跟拍,「海陸空」全方位地追擊,使得驅車逃跑的黛安娜就仿佛女王在王室狩獵場看到的那隻美麗的雄鹿一樣,終難逃圍捕的厄運……

黛安娜曾表示她「要做人民心中的女王。」她的死使她做到了這一點。在民眾眼裡,戴妃是皇室婚姻的受害者,是高雅美麗的化身,是公益活動的代言。「在民眾眼裡,她不是您見到的樣子……」戴妃頻頻在時尚界曝光,在難民營抱著孩子的照片巨幅刊登,「做了這麼點事,就到處出現……」這是注重隱私的保守王室所不能接受的。

女王當初的就職誓言是——我的一生不論長短,都將奉獻給我的祖國和人民。在她的觀念中,「職責第一,自己第二」,故而戴妃的行為在王室看來是不合傳統教育美德的。女王的丈夫更加保守,他在得知葬禮上的嘉賓名單時,非常不滿——他們要請一些所謂的名人,那些拍三流電影的、同性戀者都會出席,埃爾頓·約翰將到場獻唱……包括女王母親在內的王室長輩,在看到電視媒體對戴妃無條件的一味讚譽時,露出不以為然的神情。

是啊,誰也不是完全了解人家的家務事的,但至少有一點可以確定——黛安娜是個不適合王室生活方式的女人。()童話的破滅讓民眾痛苦失望,他們看到了一個委屈的美麗王妃隕落了,自發地認為他們應該支持「人民的王妃」,他們需要宣洩自己的感情。由此可見,民眾是多麼單純,多麼容易被表象所迷惑和利用——聰明的政客布萊爾善於藉助大眾的情緒,很好地「經營」了這次葬禮,讓自己的從政生涯得到了一次完美的高潮——他在媒體、民眾、國會、王室秘書和女王之間穿針引線,終於,女王親自出席葬禮並發布了電視講話,給予了戴妃很高的葬禮規格和榮譽。

女王經歷過伯父放棄王位、戰爭和父親因病死於王任的悲痛,她總是習慣性地克制著自己的感情,讓痛苦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逐漸淡化。外表的冷靜高貴和內心的痛苦隱忍,海倫·米倫將女王的這種精神世界完完全全、不露痕跡地刻畫出來。所以在河邊的寂靜無人處,女王宣洩悲傷的背影,那個不斷聳動著的背脊讓人難忘;面對美麗的雄鹿被割下的犄角、頭顱和失去生命力的軀體,女王眼裡溢滿淚水,堆積的情緒如同打開的百味瓶般雜陳;在白金漢宮門前、民眾給戴妃祭獻的鮮花叢中,女王看到人們謾罵王室的字條,於是觀眾在海倫·米倫的眼中看到了複雜的情感變換;在情緒失落低潮時,意外得到一個小女孩的獻花,海倫·米倫的女王是那麼的百感交集。

「我從來沒被這樣的反對過……」經歷了這個特殊夏季的女王不斷地在思考,「如今都欣賞那種在台前發表精彩演說的領導人,而這是我不擅長的。」要出去散步的女王,突然摘掉眼鏡,強忍著難過地問布萊爾:「真的有四分之一的人打算因這件事而罷黜我?」在辛勞奉獻、忠於誓言十幾年後,面對民眾的態度,女王的悲愴,只有飾演她的海倫·米倫最能體現了。

片中首相布萊爾的形象有點卡通,特別是他大睜著眼睛的時候,很容易讓人想起中國兒童片裡的「小叮噹」,而其他演員都在導演的意圖下,展現著該人物出場的必要性、合理性和適度性。無論如何,這個片子最大的亮點非「女王」海倫·米倫莫屬,在她周圍,其他人物便如同高級輔助品和道具了。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