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與妻書讀後感

與妻書讀後感(一)

十多年前,在高中課堂上學習林覺民《與妻書》時,雖然自己尚是不諳世事風情、懵懂初開的少年,不能完全讀懂其中的繾綣與決絕、矛盾與苦痛,但那種感動卻是源自心底,有著撕心裂肺般的痛楚、悲愴。十多年來,這篇文章一直深深銘記在我的心頭,和韓愈的《祭十二郎文》、袁枚的《祭妹文》一起被我視為最至情至性、令人柔腸百折的「悲」文,每有觸及,便不勝感慨,悲從心起,為作者悲,為他心愛的妻子悲,為他們忠貞愛情所遭遇的不幸與無奈悲。今年4月27日是廣州起義九十年紀念日,在這個日子,我不禁又想起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想起林覺民和他的《與妻書》。

儘管林覺民和妻子陳意映是奉父命結婚,先結婚後戀愛,但兩人感情非常深厚,《與妻書》便是最好的證明。林覺民在廣州英勇就義後,訊息傳到家中,陳意映悲痛欲絕,曾萌生自殺念頭,欲跟隨林覺民而去。後經林覺民雙親跪下求她念在孩子尚年幼,需要母親照料,她才放棄自殺念頭。但過了一年多,終因思念林覺民過度,終日鬱鬱寡歡而病死,在他們令人斷腸的故事中又添了一份辛酸。

《與妻書》是林覺民在1911年廣州起義的前三天4月24日晚寫給陳意映的。當時,他從廣州來到香港,迎接從日本歸來參加起義的同志,住在臨江邊的一幢小樓上。夜闌人靜時,想到即將到來的殘酷而轟轟烈烈、生死難卜的起義以及自己的龍鍾老父、弱妻稚子,他思緒翻湧,不能自已,徹夜疾書,分別寫下了給父親和妻子的訣別書,天亮後交給一位朋友,說:「我死,幸為轉達。」寫《與妻書》時,林覺民滿懷悲壯,已下定慷慨赴死的決心,義無反顧,在信的第一句,他就毅然決然地告訴妻子「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為陰間一鬼。」寫信時,他「淚珠與筆墨齊下,不能竟書而欲擱筆」,心中滋味無以言表。為「助天下人愛其所愛」、「為天下人謀永福」,他置生死於度外,拋卻與愛妻的兒女情長而「勇於就死」,大義凜然、無所畏懼地積極投身到推翻清政府黑暗腐朽統治的武裝起義中。

在那樣一個即將面對生死訣別的時刻,林覺民在寫給愛妻的訣別書中,不可能再說什麼甜言蜜語,也不可能抒發什麼豪言壯語,整封書信從頭至尾娓娓傾訴的就是他「以天下人為念」、不惜拋卻兒女情長、置生死於度外、捨身參加革命的堅決與執著,以及他對愛妻的留戀與不捨。眼看就要踏上兇險之路,和自己的親人永別,再堅強的人也難免心碎腸折。林覺民也同樣是肉身凡胎,有著七情六慾、兒女情長,面對即將到來的生離死別、與愛妻嬌子的永別,任他鐵石心腸,也不可能不傷悲,不淚涌雙眼?但他畢竟是胸懷大志、「以天下人為念」的革命者,面對生離死別雖然傷悲,卻悲而不戚、悲而不哀,沒有「小男小女」們那般悲悲切切、哭哭啼啼,而是滿懷悲壯、大義凜然,表現了一個革命者以天下為己任,追求正義與真理,捨身取義的高尚情操和寬廣胸懷,令人肅然起敬。

《與妻書》惟其感人,就在於它情真意切,字字泣血,到處都是濃得化不開的真情,纏綿悱惻而又充滿激情,充滿凜然正氣,為國捐軀的激情與對愛妻的深情兩相交融、相互輝映,叫人斷腸落淚,而又撼人魂魄、令人感奮。雖然已時隔九十年,但文章的魅力依然,作者對愛妻的那份真情、那種「以天下人為念」、捨生取義的革命者的氣度風範,依然令人動容,而且將流芳百世、名垂千古。

與妻書讀後感(二)

有人說:「不讀《出師表》不知忠,不讀《陳情表》不知孝」。我說不讀《與妻書》不懂真愛。

《與妻書》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覺民寫給愛妻的絕筆信。我具體不記得第一次看到這篇文章是什麼時候了,隱約好像是在初三的自讀課本中,不過那時間由於閱歷和情感的積澱膚淺,似乎也讀不出什麼味道。以後反覆讀過好幾次,直到大學的某一天,我將其列入自己最愛的十篇文章之中,今天再讀時,忽然意識到該寫點什麼了。

回想80多年前的那份真愛,我想只要是一個人,一個有血肉有情義的人,無不為這篇文章的真摯而動容,為這種至誠的大義之愛而感喟。

《與妻書》起筆非凡,書信的開頭就表現出了作者高超的駕馭語言的能力。「意映卿卿如晤」,是這份絕筆信的開頭。「意映」是作者愛妻的名字,即陳意映,而「卿卿」是作者對愛妻的尊稱。「卿卿」二字一般是用於妻子對丈夫的尊稱,作者用在此,可見對妻子的敬佩與尊重。林覺民是知識分子,曾東渡日本留學,歸國後,在家人的介紹下,他和陳意映結為連理,二人恩愛情長,後因林覺民加入愛國同盟組織,常年奔波在外,不曾照料妻子,因而心中一直存在著內疚與虧欠。在今壯志未酬事業未竟之際,他不能忘懷的還是自己的愛妻,而愛妻的形象已超過了單純的夫妻之愛,為了稱呼他,他用了「卿卿」二字。此二字比「親愛的」多了敬重,比「尊敬的」多了親切。「如晤」即好像會面的意思。由於革命的原因,作者與妻子聚少離多,有時候好幾個月不曾見面,今天在獄中恍若夢中一般,想起了愛妻的音容笑貌,好像看到了她的倩影,仿佛回到了愛妻的面前。當然這一見面就有好多話要說,要對自己摯愛的妻子說,而這些話是拖欠愛妻的,是以前從未說過的,在以前也是不可能說出口的,因為愛的表露永遠都是在生離死別時。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為陰間一鬼。吾作此書,淚珠和筆墨齊下,()不能竟書而欲擱筆,又恐汝不察吾衷,謂吾忍舍汝而死,謂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為汝言之。這一段文字情真意切,讀後情入肺腑,讓人潸然淚下。我想我在這兒肢解這段文字是對作者真情的褻瀆吧!因為這份絕筆書一千三百餘字是一氣呵成的,是作者咬破手指頭後將血與墨融合,用娟秀的小楷寫在手帕上的。但是我希望作者會原諒我的不恭,惟願以真摯的感動回報此段文字給我的淨化。我想要寫這段文字,文學素養與真愛是缺一不可的。一個懷著極度悲傷的摯情,能在愛的驅使下理性的隱忍著流露,壓抑著釋放,淚珠和筆墨齊下,非常人能夠做到。但是在這種情況下,作者為什麼還要寫出來呢?因為,這是最後的心上話,不說給愛妻聽以後就永遠沒有機會了。

作者未負天下人,未負泱泱中華之億萬民眾,而偏偏負了愛妻一個人。眼見妻子以個人要承擔起整個家庭重擔,要抓養孩子成人,這一切的一切,作者唯求得到愛妻的理解與原諒。」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於就死也。吾自遇汝以來,常願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七尺男兒並非無情之人,並非是為了逃避責任而去死。而是愛她太深,也正因為愛她太深,作者才能勇敢的面對死亡。這是真愛中無上的責任。突然記起《鐵達尼號》中男主人為了心愛的女人擔負起替她死的場景。不過那種愛是小愛,作者不僅愛妻子,更愛天下無數鴛鴦,在自己比翼齊飛的時候,他明白必須以天下為己任,成全他人的摯愛,而這種最高境界的愛是源於對愛的無比忠貞的。作者記起了初婚時二人花前月下的幸福,想到和愛妻同生共死,永結百年。但是他們的真愛在滿街狼犬之下不容於世,他們的願望生不逢時,因而想到用死來扞衛。但是想到愛妻已有身孕,恐怕這種做法對她的打擊太大,是愛妻所不能承受的。但是在矛盾的驅使下,作者說了。

這一說使他真正明白了愛的真諦。」所有偉大的愛都必須用責任來維護,用死來扞衛「。作者明白了用死來扞衛愛情,但是他還是放不下妻子,放不下妻子從此後忍受孤獨,不過這一切已經沒有辦法了,唯一的辦法就是有來世。來世一定選擇陪伴在愛妻身邊,實現剛結婚時共同許下的諾和,陪愛妻指花誓月,和愛妻白頭偕老。」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作者死而無憾,但是還有妻子兒女,只希望妻子將孩子抓養成人,繼父不屈與多情,延續和繼承他未竟的革命事業。不過貧困帶來的艱辛,使得這一切做起來又非輕而易舉。想到這裡,作者突然沒有話了,只聽到妻子的哭聲,本想為她擦乾眼淚,但是天涯海角,不能實現,因而就陪愛妻一起哭泣。這哭聲驚天地泣鬼神。種愛一方手帕怎能承載,我想作者的眼淚一定流到生命的盡頭了吧。

陳意映讀書不多,但把手帕承載的情卻讀得淋漓盡致。如果我們能夠體悟明白,人生有一段這種哭不出來的情,掩飾在作者生前死後已經交割清楚的前提下,我想二十四歲的生命一夜會成熟,在刑場上的林覺民內心肯定出奇的平靜,人格也無比偉岸。

與妻書讀後感(三)

時隔幾年,再次一覽《與妻書》,突然生出了一絲惆悵和悲傷。猶記得幾年前,第一次看到此文時,只覺林覺民的偉岸、高大,覺其願為天下人之幸福而舍己之幸福乃是大義也,心中崇敬之情頓生。讀此文是,胸中熱血沸騰、澎湃激盪。為其大義自傲,為與之同為中國人而自豪。如今在讀是,卻頓生出些許悲傷,如同當年老師所訴」當你們時隔幾年再觀之,體會、心得將大相逕庭。「初聞,不以為意,只覺林覺民乃國之英雄,人之標榜。然,隨著年齡增長,開始接觸愛情,體會愛情,才終於明了,當年心中忽略掉的那時我們所無法感同身受的難以承受的失夫之痛。

讀此文,聞的」吾作此書,淚珠和筆墨齊下,不能竟書而欲擱筆「心中悲情忽起。如此相愛著的人兒,要用怎樣的心情寫下一封絕筆信?要抱著怎樣的心才不會讓愛著的人受傷?要怎樣才能讓她明白」吾不想吾先汝而走「是真心的?然」第以今日時勢觀之,天災可以死,盜賊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可以死,吾輩處今日之中國,無時無地不可以死「又何以眼睜睜看著對方死,雖不想吾想汝而死,但天下之人」不當離而離者,不當死而死者,不可計數「又怎可為自己之幸福而斷送他人之幸福。初讀是,覺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此乃當世之豪傑英雄也。然,現在觀之,卻多了許多的無奈,為自己不得不與妻子分離而無奈,為國家之現狀二奶,為天下人之不幸無奈。

從前,只是不停的謳歌林覺民的深明大義,卻忘記了在背後默默承受失去丈夫痛苦的女子。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的明白了家庭的責任,知道了女子的不易,丈夫先自己而去,留下一雙兒女和年邁的雙老,獨得自己一人承擔,故以此文了表敬意。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