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1000字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1000字(一)

在合上書的一剎那,閉上眼睛,有一股浩大而包容的清風久久拂過我身:風中沒有戰爭的鮮血和硝煙,沒有身體的傷痛和心口的瘡疤,沒有生與死的淚水,沒有愛與恨的目光。唯有一股永恒生活的氣息,從質樸的文字間向我吹來,以歷史的面貌和豐富得難以猜透的本質,告慰了我的靈魂。

有人將托爾斯泰與陀思妥耶夫斯基進行對比,認為托爾斯泰是一名偉大的藝術家,卻不是深刻的思想家。雖然我還沒認真比較研究過二者的差異,也無此等功力;但我覺得,托爾斯泰作品的思想性也許較陀氏遜色,但比之二三流作家仍能做到俯視。他的作品不光折射了歷史,更充盈著對於人民的同情與關懷,同時把人性中美的一面表現得淋漓盡致。

我想起了安德烈和娜塔莎的愛情,那樣真切而易碎,美妙與不幸共存:如同一面鏡子,反射著當時社會人們的生活與內心。如果是浪漫主義的寫法,也許安德烈會不顧老公爵的阻撓,和娜塔莎私奔;也可能與她私定終身,最終雙雙走向悲劇的結局。但托爾斯泰描寫的是生活本身。在那樣背景與環境下,作為一名帶有貴族榮譽感和責任感的公爵,安德烈必然會答應父親的要求,與娜塔莎定下一年的婚約;而娜塔莎作為一位情竇初開卻沒有經驗的小姐,也必然會投入到對其大獻殷勤的阿納托利的懷抱中。作者安排的只是波折的情節,而人物就像真實的存在,在這種情況下做出必然的、最合理的選擇。這讓他們那樣富有感染力,我讀到他們時,忘記了作者而體驗到生活本身帶給我們的感動。

當安德烈在戰場上負重傷時,歷經磨難後成長了的娜塔莎來到他的床前:

「請您寬恕……」「寬恕什麼呢?」「寬恕我的行為。」娜塔莎吻著他的手,顫抖著說。 安德烈看著她的眼睛:「我比過去更加愛你,愛的更深。」

這只是很樸素的一段對話,但在了解了二人過去辛酸的戀情以後,在了解了二人因為戰亂,生活的改變引起的靈魂的成熟以後,我讀出了一種真正的精神性的愛。安德烈經歷了生死的一瞬,他終於覺醒,了解到「神聖的愛」的本質含義,也寬恕了所有傷害過他的人。他的人性也漸漸被金黃的神性所浸染,邁向了宗教所追求的一種完美的精神世界。如果說先前安德烈愛上舞蹈時美麗欲滴的娜塔莎有情慾的因素,那麼現在他面對娜塔莎「消瘦,蒼白,嘴唇腫脹的臉」,表達的則是對於一個美好心靈的熱愛。使我們醍醐灌頂的這種愛之涵義的表述決非說教似的灌輸,而是像一條溫暖的河流,從安德烈或托爾斯泰那裡直接流淌到我的心中。

讀了這部書,我印象最深第一是這種「神聖的愛」,第二就是俄國農民的生活和思想。作為一名「懺悔的貴族」,托爾斯泰有著他關心底層人、體諒農民的一面。這不僅表現為力圖還原他們的自由身份,他躬身壟畝,作為一名觀察者和不完全的實踐者,與那些農民呼吸著同樣的空氣,甚至在取得經驗的基礎上努力建立了一套思想體系。這種思想力圖使俄國走向貴族與人民思想上的大同,結合為一個接近「同呼吸,共命運」狀態的一種共同體。

在書中出現了普拉東這樣一個農民的形象,他和皮埃爾同處在戰俘營里,用他的樂觀和淳樸感動了皮埃爾,使他重拾了信仰。作者將普拉東描繪為一個圓形的形象,說他身體的各個位置都是圓形的,說他是「一切俄羅斯的、善良的和圓形的東西的體現」。我想這是一種象徵,象徵著作者觀察到的許許多多俄羅斯底層的農民:他們貧窮,落後,然而快樂、圓滑,可以在任何艱苦的條件下生存。我讀到這裡不由得想到魯迅筆下的阿Q:同樣處於底層,同樣以一種快樂的姿態示人,甚至連死亡都一樣,被上位者所槍決。二者的共同點讓我看到了普拉東本質的愚昧和低微,但割去了他的階級屬性,從人性的角度來講,他又是那麼單純和快樂,以致我難以對他下任何乾脆的斷語。在當時的情況下,革命的火焰尚未燃起,農奴制難以被輕易根除:這種快樂的處世態度,究竟是該提倡還是反對?若反對,農民豈不是失去了幸福的權利?

也許信仰也是一方面,支持起被壓迫的農民的是例行的晚禱,即使他們不知曉宗教的意義,但仍能感受到一種慰藉作用。我想,這可算做另一種精神勝利,但那個時代俄國的農民是沒有條件進行反抗的,因此他們比阿Q值得同情得多。想到面對苦難卻難以做出反應的這一人群,一種無奈之感會油然而生。就像當時的托爾斯泰,面對農民們的滿足和樂觀停止了物質上的施捨,開始痛苦地反思自己與他們的不同點以及改變的可能。

他反思的結晶我並不了解,但列寧評價說:「作為一個發明救世新術的先知,托爾斯泰是可笑的,所以國內外的那些偏偏想把他學說中最弱的一面變成一種教義的」托爾斯泰主義者「是十分可憐的。作為俄國千百萬農民在俄國資產階級革命快要到來的時候的思想和情緒的表現者,托爾斯泰是偉大的。」這或許是一個革命者能給予他的最公允的評價了。

不管怎樣,托爾斯泰伯爵儘管沒有領導革命,甚至沒有像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樣預言到革命,但他的作品卻成為革命的土壤,鼓舞著一代代的年輕人。他以自己貴族的身份,深入浸泡到農民「兄弟」的現狀和心靈中去,並揭示出這些苦痛卻不渺小的靈魂。這種行為本身就值得每一位人類讚美,他正是自己所寫的「神聖的愛」最為深刻的踐行者。

每一位偉大的作家,其人就像其作品一般崇高而令人欽佩。我想,即使不閱讀這樣的巨著,只要能理解托爾斯泰的行為,體察到他的生活,也足以為其所傾倒了。就如維根斯坦所說:「他是一個真正的人,他有權寫作。」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1000字(二)

今天終於拜讀完托爾斯泰的鴻篇巨著《戰爭與和平》,心中久久不能平靜,感慨太多太多:

首先我認為《戰爭與和平》超過了我原來讀過的所有的小說,甚至包括我比較喜歡的《紅樓夢》、《三國演義》、《百年孤獨》、《瓦爾登湖》……

這本書好就在它的任何一個人物刻畫、景物描寫、戰爭場面描寫、心理活動描寫、人物對話描寫等等,及至每一個段落、句子甚至標點都是那麼恰到好處,完美無瑕:

這本書描寫得很真實,以幾次真正的戰爭為背景,裡面有真實的人物:拿破崙、亞力山大、庫圖索夫等,它的真實還體現在,每一個人物的描摹都不是一出場就完美無缺的,他們都有一個成長和成熟的過程:

彼埃爾一出場是在安娜。巴芙洛芙娜家的晚會上,當時在場的「上流社會」的人們都很「輕視他,他的言行是為人們所不齒的,而這正說明彼埃爾是一個真誠的、不流於世俗的人。安德來公爵就很欣賞他這一點,並主動結交這個人。當彼埃爾突然繼承父親的巨大財產後,成為別素號夫伯爵、成為全莫斯科最有錢的人之一後,他馬上成為莫斯科整個上流社會倍受歡迎的人,()莫斯科所有有女兒的家長都盼望能把女兒嫁給他,他說出的每一句話都會受到所有人的稱讚,連他自己也疑惑:好好像自己具備了所有的美德……這是多麼大的諷刺啊!然而這又多麼現實啊!這與我們如今中國社會的主流思想多麼不謀而合啊!……彼埃爾的真正的成熟是在經歷了被俘之後,他的立身行事真正地為各個階層的人所接受並喜歡:他的錢袋永遠是空的,因為它對所有的人開放;宴會中的女人們歡迎他,因為他從來不只對某一個人獻殷勤;僕人們高興彼埃爾回來,因為他們知道,他在家的時候,尼考拉伯爵便不每天到農場上去,便更愉快、更和諧,還因為在節日,他們都可以得到重賞;小孩們和女教師們高興他回來,因為沒有一個人能像彼埃爾那樣地領導他們過共同生活,只有他一個人能夠在大鋼琴上彈蘇格蘭舞曲(他的唯一的曲子),照他說,他們可以隨著這個曲子跳一切可能的舞。並且他確實帶禮物給大家;尼考林卡。保爾康斯基高興他回來,因為彼埃爾叔叔(他這麼稱呼他)是他羨慕與熱愛的對象;客人們歡迎彼埃爾,因為他這個人總是能夠使任何團體富有生氣並且能夠團結大家……

瑪麗亞公爵小姐,她雖然長得較醜,但是她心地善良,屈己待人,她一直都深愛著對自己嚴歷到刻薄甚至精神虐待的父親;她成全女伴部銳昂小姐和自己的求婚人約會;她一直精心照顧、教育自己的侄兒尼考林卡,及至到自己有兒女時都不允許自己在行為甚至在思想上對侄兒不如自己的兒女;她的靈魂是那麼的高尚,正如丈夫羅斯托夫對她說的」人不是因為美才可愛,而是因為可愛才美,「瑪麗亞就是那個最美的女人!我最喜歡這個人物。在我眼裡,從內到外,這個人物都是純粹的完美無瑕的。尤其我最喜歡的場景是瑪麗亞與羅斯托夫的第一次相遇:」羅斯托夫立刻把這次會面當作一種奇遇,一個沒有保護的不勝悲傷的姑娘,獨自遭受到粗野暴動農民的橫行!多麼奇怪的命運把她帶到我這來了「」她的面貌上和表情上是多麼溫柔、高貴!「

瑪麗亞的育兒日記也是我所崇敬的,我同樣對她的那種崇高的道德世界感到驚異!

娜塔莎,作者對這個人物的描寫跨躍很大:從一個天真爛漫的小女孩寫到多情美麗的少女、又寫到完全獻身家庭——丈夫與兒女而完全拋棄自己的所有——包括外交、愛好和女人的修飾等等,整個小說中人物娜塔莎的變化是最大的。

對老伯爵夫人的老年之後的描寫是我非常喜歡的,奈何拙筆不能表達深意,準備全部作摘抄以享之。

當然還有安德來公爵、矮小的公爵夫人,發西利公爵、俾利平、索尼亞……每個人物都有血有肉,真不愧為大家手筆、神來之筆!

托翁在描寫環境和心理相結合的水平著實讓人嘆為觀止:如羅斯托夫第一次參加戰爭」他對死亡和擔架的恐懼、對太陽和生命的愛惜,寫得太傳神了!安德來公爵第一次「死」:「在他頭上除了天,崇高的天,雖不明朗,然而是高不可測的:感謝上帝……」太讓人感動了!

托翁的比喻也是信手拈來:「他和道黑圖羅夫一樣是一個不受人注意的齒輪,雖然這些齒輪沒有發出任何聲響,卻是機器的最主要部分;全軍的情形就像一隻受傷的野獸的情形,它感覺到它自己的滅亡,卻不知道它在做什麼;他就好像一隻被犬包圍的兔子,縮著耳朵,在敵人面前繼續躺著一樣……

經過一個半月的《戰爭與和平》的閱讀,思想上得到了一次深刻的啟迪,靈魂上獲得一次深刻的淨化,真真切切地享受了一頓文化大餐!對這本書,我真是有些愛不釋手。讀過一遍後,又詳細讀了裡面的精彩片斷,並做了部分摘抄,從思想意識中競有些不願回到現實生活中來了!

在此,我希望喜歡讀書的人千萬莫錯過這本好書,不讀《戰爭與和平》,枉稱讀書人!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