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觀後感

電影鬥牛影評

電影鬥牛影評(一)

對於大多數有一定閱片量的電影愛好者來說,《鬥牛》一定會被稱為一部好電影。因為它有一個講述的非常完整的小故事,它有著非常鮮明的藝術個性,除此之外,它還有那麼點似有似無說不清道不明的所謂的思想。在當前的中國電影環境下,堅持做有藝術個性的東西,已經十分難得,堅持做有藝術個性,同時又能兼顧普通觀眾感受的東西,可以說是彌足珍貴了。從這個意義上說,管虎的《鬥牛》是今年能夠讓人眼前一亮的國產片。管虎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步,我想和他近幾年的電視劇拍攝經歷不無關係。就像管虎自己說的:他把電視劇當飯吃,把電影當酒喝。當一個人吃飽了喝足了之後再搞藝術,一定和那些把藝術當飯吃的人擁有不一樣的境界。

從整體上看,《鬥牛》的故事可以用「高級」來形容。它通過一個不求進取的懶漢農民牛二的一次非正常歷險,將日本兵、八路軍、國民黨、難民、土匪等幾乎所有的抗戰期間的角色進行了奇遇式的有機串聯,再加上不斷閃回的牛二的戰前生活,從而引發我們從另一個角度對戰爭本身,對我們這個民族,對我們這個民族的民性進行適當的思考。影片中不斷出現的對過去美好生活的閃回,一方面是對影片單線條敘事的彌補,一方面它也起到了和現實生活的對比作用。戰前的生活是生動的,幸福的,戰後的世界是冰冷的,殘酷的。戰前老祖一聲令下,大家會排著隊抓豆子,戰後人們會為了一口飯恩將仇報,自相殘殺。戰前牛二和九兒最大的矛盾不過是一隻銀鐲子,戰後「兩個大活人,『當』『當』兩聲就上天了」。戰前牛二的世界總是熱熱鬧鬧,吵吵嚷嚷,戰後牛二的生活淒悽慘慘,孤苦一人。戰前的影像雖然灰暗,確還有顏色,戰後的影像幾乎只有灰濛濛一片。

《鬥牛》顯然不是那種有一個核心主題貫穿始終的電影。如果那種電影是超級大廚做的金牌大菜,那麼這部電影就是一個手藝人做的精緻的小吃。它不像數學證明題那樣嚴謹,你可以通過不同的路徑得到同一個答案。它更像一顆怪味豆,看似隨意,將許多好玩的佐料都放在裡面,但卻自成風格,耐人咀嚼。不同的人會看到不同的點,不同的人對同一點會有不同的看法。正是這種多義性,使這部電影顯得更加的內容豐富。老祖總是坐在「床」上底氣十足的大聲喝斥「人神共憤」,「人神共憤」;那個獵人家的土獵槍和弓箭,看似精緻,卻失去了應有的功能,關鍵時刻還差點讓牛二送了性命;人類最忠誠的朋友「狗」,在這裡成了賊頭賊腦最不吉利的「狼崽子」,真是「人不像人,狗不像狗」;還有那個反覆出現的「大炸彈」,最後牛二將它奮力拔起,扛到自己和主角牛山上的「家」,擺在自己「家」門口,等等等等,除了正常表意外,好象都有那麼一點弦外之音,但又很難找到它們的內在聯繫。對於這點,我想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理解。就像怪味豆一樣,每個人嚼出的味道只有自己知道,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也沒有必要尋求統一的答案。但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牛二心中唯一的親人就是那個總想搶走自己銀鐲子的九兒,九兒死了,他唯一的親人就是那頭牛了,所以他最後管那頭牛叫「九兒」。他的所有理想就是和九兒好好過日子,「生個一男半女的」,但這個簡單的理想卻無法實現。除非他們像原始人那樣住進山洞裡。

從電影藝術技術的角度來看,這部電影最值得說的是對道具和空間的利用。土獵槍,弓箭,望遠鏡,長馬鞭,銀鐲子,大鍘刀,老祖家的破藥櫃,老祖怒斥晚輩時坐的「床」,還有那個反覆出現的不會爆炸的大炸彈和幾塊現大洋。這些都給影片增加了不少情趣和一些似有似無的象徵意義。那個塔樓,四通八達的地道,九兒說話時抱著的「電線桿子」(不知道是什麼桿子),一堵牆,一棵樹,牛二從一塊兒高地往院子裡扔石頭,還有反覆出現的有點超現實感覺的石頭山和山上的大石頭。這些不僅增加了影片的可看性,它們幾乎成了影片敘事必不可少的元素。大家想想,如果沒有這些,許多故事的構建是很難成立的。

最後想說一句,牛二的小黃牛太可愛了,主角牛的演技太好了,導演是怎麼控制的?

電影鬥牛影評(二)

看完管虎導演的《鬥牛》,讓人不由自主的想起了余華的那部作品《活著》,不論是一直處於貧困的牛二還是曾經有過美好時代的富貴,最後的結局都回歸到了簡單的人和牛。

影片中生與死對於牛二來說可謂是家常便飯,但牛二頑強的生命力仿佛讓其成為了打不死的小強,牛二身上所表現的出是中國農民身上所特有的那種吃苦耐勞,頑強的生命力,以抗戰為時代背景的電影講述,對普通農民的生活來說,日寇、流民、土匪、八路、國軍,乃至日後的解放軍,都成了過眼雲煙,在最樸素的生存理念的支配下,農民卑微而又堅韌的活著,「城頭變幻的大王旗」永遠無法遮蔽農民自己的那一畝三分地;最後,他們還用最質樸的契約理念無情嘲笑了所謂的宏大價值,《鬥牛》用小農意識曲徑通幽的玩了一把市民理念的宣洩。最後當牛二(黃渤)拉著他的牛坐在土坡上感嘆年華的流逝時,如同是了余華在《活著》裡描寫的那個老農和他的那頭牛的一個翻版。

一個少爺混混,歷盡人生坎坷跌宕起伏生離死別,到老唯有黃牛相伴,孤苦伶仃,可無論如何,他活著。一個鄉村渾小子,陰差陽錯為了一頭牛而疲於奔命九死一生,最終和牛相依為命歸隱山中,他,也活著。葛優之《活著》,命運多舛,福禍相依,無可奈何。黃渤之《鬥牛》,且喜且悲,似喜似悲,初喜終悲。一樣的小字輩,一樣的大背景,一樣的人性的真實和生命的慘澹,當然,還有一樣的,那就是無論如何,總要活下去。也有不同,富貴是為了活著而活著,一種在生命無常的境況下學會了適應的慣性的活著。而牛二,多了個由頭,那就是信守一種承諾,儘管這承諾是被迫擔上的,讓人哭笑不得,可就是這農民的純樸天性,在戰亂的大背景下,給了他一次次死裡逃生的機緣,也許,我們可以稱之為信念。作為農民的他或許根本沒意識,但至少,這成了電影得以黑色幽默的非常重要的線索:一頭共產國際送給八路軍用於補養傷員的奶牛,在鬼子掃蕩之前被委託給村民牛二保護,簽字畫押後的一紙承諾,支撐著牛二經歷了鬼子掃蕩、難民亂相、土匪火併、國民黨殘兵,以及後來的解放軍,儘管全村人都沒了,儘管中間經歷的各色人等也多死於非命,可牛二,和那頭來自共產國際的奶牛,依然頑強地活著,這是電影的奇蹟,可未嘗不是奇蹟的現實。?

原本可能非常沉重的主題,以如此淋漓盡致輕鬆活潑的方式演繹,使得黃渤能夠在其原本幽默搞笑的本份上表現更深一些的內涵。在嘻笑怒罵陰差陽錯中,生死顯得如此簡單,看似玩笑,卻非玩笑。無論鬼子兵、難民,還是土匪,都在一點點可笑卻不誇張中盡展人性的黑與白、冷與暖。甚至包括那頭奶牛,導演以其高超的功力,讓牲畜帶有了人的性情,儘管不會說話,但一舉一動,一個眼神,甚至一滴淚,都頗生動。奶牛卜一亮相,撞倒了圍牆矗立在黃渤面前,那架勢,是典型的黑色幽默就如同這讓我想起《喀布爾快遞》中那頭驢子,可愛可笑加可氣。奶牛和黃渤之間,演繹著一連串精彩的對手戲,最終相依為命,終老山中。

不得不提的還有閻妮,片中另一位主角,雖然給她的橋段不多,都是在倒敘中展現的,但她如此精彩地演繹了一位典型的鄉村「潑婦」形象,嘻笑怒罵肆無忌憚,潑辣直爽充滿活力,也許,這正代表著中國農村最古老卻旺盛的生命力吧。牛二之於九兒(閻妮),牛二之於奶牛,粗糙而真實的鄉村愛情,因了這永不止息的生命力,稀里糊塗卻倔強堅定地活著。

從一些交錯和閃回的鏡頭運用上,《鬥牛》頗有點《瘋狂的石頭》的影子,但卻沒那麼多線索,也不複雜,放在抗戰亂世中,塑造了很多頗為真實的形象,並在風雲際會中有對社會生活的頗多挖掘,這一點又比純粹的商業喜劇高了個層次。但在主題上我看到的是「活著」,因為在我心裡,《活著》是曾經一座很難逾越的豐碑,而現在,《鬥牛》以更加精妙的敘述方式,在展現人最基本的生命意識上似乎也開啟了一個新的里程碑。

從電影《鬥牛》中看到的是歡笑之後的淒涼,看到了生存的艱難,看到了人世間如走馬燈一樣峰迴路轉的變遷。可最真實的依然真實,最純樸的依然純樸,最簡單的依然簡單,就如同黃渤在新聞發布會上說的那樣他還活著,只不過他的活是拍戲,牛二的活著是為了生存。

只為一個承諾,也許很模糊,也許只是一種慣性,也許所有人都可能忘記,但他還記得,並且為此,活著。

電影鬥牛影評(三)

認識《鬥牛》這部影片還是同學介紹,說是不錯,我就專門把它下載下來,並認真欣賞這部影片。感覺很不錯,深深激起了我內心深處的共鳴。

一看到鬥牛這兩個字大家一定會聯想到西班牙鬥牛,但這部影片卻不是西班牙的鬥牛,而是純中國版的「鬥牛」,而且這部影片中的主角之一——牛,卻是荷蘭奶牛,題材新穎,打破了以往影片的傳統。

這是一部以抗日戰爭為題材喜劇片,它反映中國軍民在抗戰中的不幸與所遭受的悲慘苦難,同時也反映了戰爭異常的殘酷性。它是由我國著名導演管虎所導演,著名演員黃渤與燕妮共同主演的一部喜劇片,說是一部喜劇片,其中不乏有很多笑點,可是卻無法讓人眉開顏笑,原因就是它的場景太悲慘殘酷了,而不禁地會讓人惆悵起來。整部電影圍繞著一頭由國際友人贈送的荷蘭奶牛展開的,真實的再現了抗日戰爭年代戰火給中國人民帶來的痛苦與不幸,讓人深惡日本帝國主義給人民帶來的深痛苦難與惡行,並充分展現了農民的卑微與樸實,同時反映了以男主人公為代表的廣大農民的信譽。

雖然影片含有很多喜劇元素,卻演繹出了中國三、四十年代最沉痛、最痛苦的那段歷史。()在影片中男主人公所住的整個村的人都被殘忍的殺害了,只有男主人公與這頭荷蘭奶牛,這時的男主人公是孤獨的,也是痛苦的,他所失去的不僅是與他朝夕相處的村民,他的那頭老黃牛,他失去的還有他的摯愛——女主人公「九兒」,這正是他最痛苦的地方,為了這頭「八路牛」,他失去了太多,但他還是堅持把這頭「八路牛」成功從殘忍的戰火中解救出來並在與它朝夕相處的日子中培養出了深刻的情感,在這一方面有賴於這頭牛不是一般的牛,而是能產奶的荷蘭牛,另一方面是還有賴於男主人公的機智、勇敢與很好的信譽,沒有這兩方面的原因這頭牛是不可能活這麼長時間的。這時的男主人公與牛說話,在別人看來似乎就是對牛彈琴,但這時的主人公與牛已經遠遠超出了人與動物之間的一般關係,男主人公已經與牛之間生了深刻的感情,甚至已經到了分不開的地步了。從這個角度來看這也反映了戰爭時代中國農民的信譽,勇敢,敢於犧牲的愛國之情,從側面也反映了日本鬼子的兇殘。影片通過這些極為樸實的事例道出了一個意義深刻的道理,在這建國60周年之際,值得我們深思與學習,是獻給祖國的最好的禮物。

這也是一部注重細節刻畫的影片,在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破落的村莊,代表男女主人公愛情的銀鐲子,曾拯救過多人性命並經歷過生死的奶牛都是導演所著重刻畫出來的場景,打破了很多影片所體現出來的豪華陣容,在正方面我認為是一次創新,該影片雖然質樸但不乏教育意義,並能深深激起人們的愛國之情。

在影片最後男主人公意味深長的說出一句話:「別害怕,什麼都能過去」,道明了只有活著才有可能取得最終的勝利,才能做很多有意義的事。如今的我們應該感到慶幸,因為我們的生活已不再有戰爭帶來的苦難,不再有飢腸轆轆,不再有由於戰爭而失去親人與愛人的痛苦。因此,我們通過觀看這部電影在深刻感受到70多年前民族的傷痛的同時,也更應該珍惜今天的和平、幸福的生活。也更應該保留在影片中男主人公所體現的堅守承諾的精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