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日瓦戈醫生讀後感

日瓦戈醫生讀後感(一)

昨晚,突然想起買了1年多的光碟都還沒有看,找出一張《日瓦戈醫生》,慢慢欣賞。

特意買的原版碟,畫面清晰,配音效果也跟在影院差不多,把音響調大,主題曲如行雲流水般在房間迴蕩,聽的我如醉如痴,前蘇聯音樂真是好聽,那抒情而悠揚的曲調像春風佛面,很自然的把人帶到那個時代,讓我虛無的心頃刻間充滿了溫柔。

故事發生在二十世紀初,沙皇被處死,新政府建立的時代,應該就是《列寧在1918》那個年代吧。日瓦戈在很小時,有音樂天賦的母親就去世了,電影很細緻的把他母親下葬的全過程呈現在觀眾面前,還有個鏡頭是在棺材裡他死去母親的臉部側面特寫,令人震撼,幼小的日瓦戈那稚氣漂亮的面龐和無助的神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他母親的生前好友收養了他,隨同這一家人來到了莫斯科。

青年時代的日瓦戈研讀醫科,但他在詩歌方面的造詣非同尋常,已經蜚名於莫斯科的上流社會。寫詩的天賦帶給他浪漫多情的性格,卻也為他坎坷的一生埋下了不幸的種子。

由於社會的變革,很快他那些往日讀起來讓人如痴如醉的詩歌,卻成了個人主義和小資產階級情調的代名詞。連年戰火,顛沛流離,作為軍醫他一直奔波在前線救治了大量傷員,返回莫斯科自己漂亮的私人住宅樓卻成了革命委員會的駐紮地,一個小樓住了13戶人家,他一家人擠在一間屋子裡,就是這樣,大家還要鬧著重新分配住房,由於他的詩歌流露的「不健康」的思想,他在政治上飽受迫害,無奈他帶著妻兒來到烏拉爾山的鄉間農舍,只為安心的過小日子。

影片著重描寫人性,在歷史沉浮中一個有才華的小人物的坎坷命運。對愛情的描寫,也是那樣的細緻入微。在前線做為護士的拉拉,是日瓦戈的助手,當時兩人就互有好感。命運讓兩人在荒涼的、氣候惡劣的烏拉爾地區再次相遇,一邊是相濡以沫的妻子和可愛的孩子,一邊是愛得刻骨銘心的情人,日瓦戈在溫柔的漩渦里掙扎、徘徊,他那詩人的情懷在愛情的炙烤下,化為一首首傑出的愛情詩篇,令世人敬佩和驚嘆。

影片著重渲染的是人性和愛情。在我們這個社會所受輿論譴責的、有悖道德的婚外戀和情人現象,被演化成一種人性的需要,日瓦戈對家庭的責任感和對妻子的深沉的愛,好像和他對情人的火熱的愛不相衝突,覺得他在哪邊都那樣順理成章,這些都沒有損害他在觀眾中的帶有詩人氣質的專業醫生形象。

看著影片,我對男人有了新的認識,再優秀的男人都會有那樣複雜的情感,對妻子再深愛著,也不妨礙他去愛其他的女人,男人的心真的可以容納下不止一份的感情,這就是真實的人性。那女人是不是也一樣呢?

那纏綿悱惻的電影主題音樂功不可沒(曾獲奧斯卡最佳配樂獎),每每把偉大的愛情場面烘托的更加壯麗和燦爛,讓你的心始終跟隨著男女主人公的命運跌宕起伏著,唏噓著,沉醉著……

飾演女主角的美國女演員個性鮮明,魅力難以抵擋,為影片添色不少,奪走了飾演男主角的蘇聯男演員的光彩。

日瓦戈醫生讀後感(二)

《日瓦戈醫生》是蘇聯當代作家帕斯捷爾納克的長篇小說,是20世紀俄羅斯文學留給世人的一部經典。

尤里·日瓦戈是西伯利亞富商的兒子,但很小便被父親遺棄。10歲喪母成了孤兒。舅父把他寄養在莫斯科格羅梅科教授家。教授一家待他很好,讓他同女兒東尼婭一起受教育。日瓦戈大學醫科畢業後當了外科醫生,並同東尼婭結了婚。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日瓦戈應徵入伍,在前線野戰醫院工作。十月革命勝利後日瓦戈從前線回到莫斯科。他歡呼蘇維埃政權的誕生:「多麼高超的外科手術!一下子就嫻熟地割掉腐臭的舊潰瘍!直截了當地對一個世紀以來的不義下了裁決書……這是從未有過的壯舉,這是歷史上的奇蹟!」但革命後的莫斯科供應極端困難,日瓦戈一家瀕臨餓死的邊緣,他本人又染上了傷寒症。這時他同父異母的弟弟葉夫格拉夫·日瓦戈勸他們全家搬到烏拉爾去,在那兒至少不至於餓死。1918年4月日瓦戈一家動身到東尼婭外祖父的領地瓦雷金諾村去。這裡雖然能維持生活,但日瓦戈感到心情沉悶。他既不能行醫,也無法寫作。他經常到附近的尤里亞金市圖書館去看書。他在圖書館裡遇見女友拉拉。拉拉是隨同丈夫巴沙·安季波夫到尤里亞金市來的。巴沙·安季波夫參加了紅軍,改名為斯特列利尼科夫,成了紅軍高級指揮員。他躲避拉拉,不同她見面。

日瓦戈告訴拉拉,斯特列利尼科夫是舊軍官出身,不會得到布爾什維克的信任。他們一旦不需要黨外軍事專家的時候,就會把他踩死。不久日瓦戈被游擊隊劫去當醫生。他在游擊隊裡呆了一年多之後逃回尤里亞金市。他岳父和妻子東尼婭已返回莫斯科,從那兒又流亡到國外。隨著紅軍的勝利,黨外軍事專家已成為鎮壓對象。首當其衝的便是拉拉的丈夫斯特列利尼科夫,他已逃跑。拉拉和日瓦戈隨時有被捕的危險。他們躲到空無一人的瓦雷金諾去。坑害過他們兩人的科馬羅夫斯基律師來到瓦雷金諾,騙走了拉拉。斯特列利尼科夫也到這兒來尋找妻子,但拉拉已被騙走。斯特列利尼科夫悲痛欲絕,開槍自殺。瓦雷金諾只剩下日瓦戈一人。他為了活命,徒步走回莫斯科。他在莫斯科又遇見弟弟葉夫格拉夫。弟弟把日瓦戈安置在一家醫院裡當醫生。日瓦戈上班的第一天心臟病發作,猝然死在人行道上。

《日戈瓦醫生》可以稱得上是一部史詩了,1905年革命、一次世界大戰、二月革命、十月革命、新經濟政策……《日瓦戈醫生》裡所涵蓋的這一切歷史事件似乎都可以滿足企圖領略歷史滄桑的人們的渴求。難怪美國人埃德蒙·威爾遜會喜不自禁地把它同《戰爭與和平》這部巨作相提並論。讀完《日瓦戈醫生》,可以發現,在其字裡行間浸透著強烈的批判意識。在政治動盪的年代裡,對文化操守的堅持是最可貴的,它對人類一切功利的思維與行動都具有一種透徹的批判意識。這種堅持文化操守的批判意識往往會被人扣上「保守」的高帽。狄更斯在《雙城記》裡對法國大革命的表現可謂是充滿了「感傷的保守主義情緒」,高爾基這隻呼喚暴風雨的海燕也在暴風雨真正到來之際又突然變得顧慮重重,還有我們的魯迅,亦曾被年輕一代斥為「封建餘孽」。然而,當我們後輩人經歷了歷史的荒誕性的「洗禮」之後,難道沒有理由欽佩這些文化先哲們深遠的目光嗎?對魯迅,甚至對高爾基的那些指責如今似乎都成為我們的笑談了,難道40多年前對帕斯捷爾納克的非難就不是荒唐的嗎?這種對歷史與現實的超越了普通政治層面的思考,這種克服了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緒和政治功利主義情緒,以人類最廣泛的永恆的、共同的情感為旨歸的批判與超越意識,是文學經典的重要特質。

我始終認為,要成就一位偉大的作家,是必須有最底層的生活體驗打底,要經歷不為人所道的痛苦與掙扎,在現在浮誇而網路文學盛行的時代,還會有那樣完美的小說誕生嗎?不過時代不同,所反映的生活也不是單一的,也許完美的小說還是會誕生的吧?

日瓦戈醫生讀後感(三)

冬日的黃昏,雪橇載著拉拉在漫天雪地中漸行漸遠,目送愛人遠去的日瓦戈醫生瘋狂地奔上頂樓的視窗,然而,玻璃窗布滿霜雪,窗欞已被凍實,日瓦戈撞破窗子,看著心愛的人慢慢地消失在蒼茫的暮色中……

這是電影《日瓦戈醫生》中一個令人肝腸寸斷的片斷,近在咫尺的銀幕讓每一個的人都仿佛置身於周遭寒徹的雪野中,一切掙扎都已惘然,這就是電影的神奇之處。時光已恍然流轉四十年,它早已成為一代代影迷心中不可磨滅的銀色檔案。

1965年,有電影詩人之稱的英國導演大衛·里恩將蘇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鮑里斯·帕斯捷爾納克的小說《日瓦戈醫生》搬上銀幕。在這部以波瀾壯闊的歷史事件為背景的影片中,沒有單一的讚頌和批判,貫穿全篇的是緊密交織的革命者的激情、人民的痛苦和知識分子的迷惘,其歷史的厚重感和深沉的油畫色彩給觀者留下極深刻的印象。

帕斯捷爾納克曾說過,「《日瓦戈醫生》是我第一部真正的作品,我想在其中刻畫出俄羅斯近45年的歷史」。不錯,1905年革命、一次世界大戰、二月革命、十月革命、新經濟政策……《日瓦戈醫生》裡所涵蓋的這一切歷史事件似乎都可以滿足企圖領略歷史滄桑的人們的渴求。作為一個具有博愛精神、崇尚個性自由、追求真理的知識分子,日瓦戈在那樣一個充滿動亂、社會急劇變遷的年代的遭遇註定是悲劇性的。()他鍥而不捨地對人的生命意義的探索和對人性的剖析,使得他與當時的社會現實格格不入。他受到一系列不公正的待遇,不斷地遭到命運地懲罰,而他對這種懲罰的反抗與日瓦戈的不停探索。日瓦戈的悲劇,不止是他一個人的悲劇,而是以他為代表的一大批舊俄知識分子的悲劇,也是人類在認識自我的過程中與命運不斷抗爭的悲劇性寫照。

一個只屬於日瓦戈與拉拉的世界裡,心靈、藝術、美與大自然渾然一體。然而,這個迷人的世界無法與現實的、充滿功利色彩的世界相對抗,等待它的只能是悲劇性的毀滅。

影片在表演及其他各個方面都達到了製作精良的程度,尤其是音樂堪稱傑作,片中音樂以最能體現俄羅斯風情的吉他為主要樂器,與劇情渾然天成,伴隨男女主人公的情愛故事而跌宕起伏。

二百分鐘對於一部電影來說是冗長的,但對於一部好的電影來說,冗長卻是優美的,時間可以用長短來計量的,但同樣不可以忽略它的質地和張馳有度的節奏,因為它足以讓人沉醉在其中不能自已。

《日瓦戈醫生》不也是一部永恆的經典嗎?因此小說如此,電影亦如此。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