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看見讀後感800字

看見讀後感800字(一)

在新華書店掙扎了好久,到底要買那本書呢,是買泰戈爾的詩集,還是買《看見》,一個29塊,一個39塊。幸好,最後還是選擇了買《看見》。不知道為什麼買,因為封面嗎,封面上是作者柴靜和一群老人坐著,她微笑著,姣好的面容,清爽的短髮,眉目里透露出淡淡的睿智,穿著休閒的短袖和牛仔褲,吸引我的是那滿是笑意的眼,溫柔親切看著在她前面的小孩,這是怎麼樣一個溫暖的人,我不知道,我想知道關於這個記者的事情,抱著這個念頭我買下了這本書。

應該是因為自己也有採訪的經歷的吧,也想知道別人的,我想。

我不是學新聞的,可是因為某些原因,我覺得我和新聞是有聯繫的,但是並不了解新聞。

「十年前,當陳虻問我如果做新聞關心什麼時,我說關心新聞的人---這一句話,把我推到今天。」這是序言的第一段,看到這裡,我居然莫名的感動了。關心新聞的什麼呢,人啊,是啊,是人啊。我想起我在寫新聞稿的時候,不是人而是事件,我恍然大悟。而柴靜的回答讓我也看了這是一個有感性的記者,有感情,是人。而人又是怎麼樣一個難以猜透的物體啊,人,可以從生物、精神與文化等各個層面來定義,或是這些層面定義的結合。生物學上,人被分類為人科人屬人種,是一種高級動物。精神層面上,人被描述為能夠使用各種靈魂的概念,在宗教中這些靈魂被認為與神聖的力量或存在有關。文化人類學上,人被定義為能夠使用語言、具有複雜的社會組織與科技發展的生物,尤其是能夠建立團體與機構來達到互相支持與協助的目的。中國古代對人的定義是:有歷史典籍,能把歷史典籍當作鏡子以自省的動物。那些沒有歷史典籍的部族,雖有語言,能使用工具勞動,都只能算野蠻動物,其邦族稱號在漢字中都從犬旁。人,是一種我們都會接觸的東西。

看過《活著》,余華說: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裡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在這本書裡,我又看到了關於活著的另一種解釋」就像葉子從痛苦的蜷縮中要用力舒展一樣,人也要從不假思索的蒙昧理掙脫,這才是活著。「我們看到的世界也許並不是真實的世界,我們要探索其中的秘密只有探其究竟,也要從一步步的感受中體會感悟。

不要因為走的太遠,忘了我們為什麼出發。在我們所處的環境中,我們是不是會因為外界的因素改變我們自己,我們適應這個環境,我們理解這個前進,但是有時我們會忘記最初的夢想。一個經歷了多少的智者才會說出的話呢。

看見讀後感800字(二)

《看見》是知名記者和主持人柴靜講述央視十年歷程的自傳性作品,既是柴靜個人的成長告白書,某種程度上亦可視作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

開篇大事件就是非典,是我小時候經歷過的,稍有印象的大新聞。柴靜是初當記者,熱血沸騰。她闖進了很多醫院,有些地方不讓攝像,她就隻身一個人闖進去,當時也顧不了想那麼多。每一天每一時每一分都會有人去世,可能昨天還見過面,甚至剛剛還鼓勵他要堅強抗爭病魔,今天他可能已經不在人世。柴靜每天出入於醫院中,有時甚至只有簡單的消毒措施,隨時可能感染非典病毒。她恐懼嗎?不,這不是恐懼,有個更強烈的情感控制著她。她本以為極度悲傷絕望時候的表現是嚎啕大哭,看到非典病人都坦然接受事實,沒有抗拒也沒有哭,活著就是活著,心臟溫熱的跳動就是活著。

柴靜最讓我敬佩的地方就是,不走尋常路。她做的新聞大多報導了社會最底層人的生活。也朋友勸她說不要做這些邊緣題目,大多數人根本不會經歷。看到這句話就哭了,當我們抱怨生活不夠好的時候,有千千萬萬的人生活比我們更糟糕。我們既然已經成為了大多數人,就很大程度上免於受辱。她去採訪三陪女的時候,在一個極度污穢不堪的地方找到了阿文,沒有人關注她的死活。沒有人關注一個吸毒三陪女的改變,沒有人關注她是否在某個地方遭受虐待,沒有人關注她的…死活。我從之前沒有關注過的這些人,漠視他們的死亡。看過這篇文章後,我開始同情這些底層的人物,卻不知,與柴靜犯了一樣的錯誤,感情用事。

什麼是正義?作為一名記者,柴靜本能的想去伸張正義。但是正義又是什麼?如果一開始就走上了一條岔路就永遠到不了最終的勝利。事出有因,人人都為了生存想出自己的道理,所謂的正義招搖一時,但是背後卻是無底的黑洞。每個人的價值觀不同,作為記者不能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正義中,即便是所謂的」惡人「,也有自己的無奈與辛酸之處,他們不需要同情,事實即為正義。真相,即為正義!

最後幾篇故事又從理性回歸到了情感,開始還奇怪為什麼這樣安排書的結構,後來慢慢才懂了,這是柴靜自己的蛻變歷程:感性--理性--人性。民國法學家吳經熊曾經說,在每一個罪犯判死刑的時候,都會為他祈禱。何帆是一名刑事法官,年少時候認為這是」偽善「,直到真正成為了一名裁決人生死的法官時候,他把書邊的評論默默划去,寫上了」人性「。採訪盧安克時候,柴靜對自己的反思又是一次對心靈的滌盪。無能也是一種力量,不以改變為目的而努力,順其自然,接受生活帶來的一切,受過的苦都將照亮未來的路。

這本書中,沒有刻意選擇標誌性事件,也沒有,描繪歷史和政治的雄心,柴靜選擇了給她強烈生命印象的人,是幫助她一步步蛻變成長的事件。恰好的相遇,如水一般,相融在一起,渾然難分。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