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書筆記

論論持久戰讀書筆記

論論持久戰讀書筆記(一)

《論持久戰》是一部偉大的馬列主義的經典軍事理論著作,被譽為世界十大軍事名著之一。《論持久戰》寫了二十一個問題,前九個問題為第一部分,主要是說明抗日戰爭為什麼是持久戰,為什麼最後勝利是中國的,批判了亡國論和速勝論;後十二個問題為第二部分,主要是說明怎樣進行持久戰和怎樣爭取最後勝利,著重論述了人民戰爭和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在《論持久戰》這部光輝著作中,毛澤東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對戰爭的根本問題作了精闢的論述,制訂了指導抗日戰爭的正確路線、方針、政策和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證明了其無比的正確性;它可用於指導反侵略的現代局部戰爭,並經得起實踐的檢驗。它不僅在國內成為指導抗日戰爭的科學的軍事理論,而且在世界軍事學術史上也有極高的學術價值。例如,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對毛澤東的《論持久戰》就十分佩服。他在《核子武器與外交政策》一書中寫到:「關於毛主席軍事思想的最好闡述,不見諸蘇聯的著作,而見諸中國的著作。」

毛主席的這篇文章寫於1938年5月,在當時,正是抗戰一周年即將到來之際,自從1937年「七七事變」開始後近一年的時間裡,全國人民同仇敵愾、精誠團結、堅持抗戰、堅持統一戰線,同日本帝國主義者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這場戰爭,在東方的歷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的歷史上也是偉大的。因而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關注。可以說,深受戰爭災難,為了自己民族的生存而奮鬥的每一個中國人,無不渴望戰爭的早日勝利。因而,戰爭的過程究竟是怎麼樣?如果是持久戰,那麼為什麼是持久戰?怎樣進行持久戰?戰爭的結局如何?這些問題隨著戰爭的爆發,隨著戰爭進程的不斷深入,每一次戰役的勝敗、得失、進退不斷出現,縈繞在許多人心中。

抗戰全面爆發後,在國民黨內出現了「速勝論」和「亡國論」等論調。在共產黨內,也有一些人冀望於國民黨正規軍的抗戰,輕視游擊戰爭。但是,抗戰10個月的實踐證明「亡國論」、「速勝論」是完全錯誤的。抗日戰爭的發展前途究竟如何?一時成了人們關注的問題。1938年5月,毛澤東就是這樣的形式下寫的《論持久戰》。初步總結了全國抗戰的經驗,批駁了當時盛行的種種錯誤觀點,系統闡明了黨的抗日持久戰方針。

《論持久戰》主要闡述了,在我方弱於敵人時或環境不利於我方時應採取持久戰的策略,只要採取此策略則必勝。在此情況下要杜絕投降論和速勝論,因為在敵強於我時這兩種論調就不現實,必然導致客觀失敗。主要內容是:

1、揭示了抗日戰爭發展的基本規律(敵強我弱、敵退步、我進步、敵小我大、敵寡助、我多助);

2、論述了只有實行人民戰爭,才能贏得勝利的思想;

3、闡明了抗日戰爭作戰的形式上,主要是運動戰,其次是游擊戰。

可以說,毛澤東同志的這一論述說得是相當精闢,相當正確。因為只有全國人民同仇敵愾,才能最終取得這場反侵略戰爭的最後勝利。而充分團結各方面的力量,調動各種積極因素,就顯得尤為重要。而在台兒莊戰役勝利後,國民黨的某些人卻被勝利沖昏了頭腦,認為只有軍隊對日作戰即可,而無需動員廣大人民參軍參戰,用軍隊打幾個勝仗就能將日寇趕跑,什麼「這一戰,就是敵人的最後掙扎」,「我們勝利了,日閥就在精神上喪失了立場,只有靜候末日審判」等被勝利沖昏了頭腦的一席話,使速勝論在不少人頭腦中紮下了根。他們認為,這日本鬼子不堪一擊,打幾個勝仗也就勝利了,也就把日本侵略者趕回老家了。一時間,速勝論高調頻起,甚囂塵上。然而,事情的發展並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隨著戰爭的發展,國民黨的這些幻想也隨之迅速破滅。5月19日,徐州淪陷,這時,國民黨內的失敗主義情緒,投降派「戰必大敗」、「再戰必亡」的亡國論調又傳播開來。而速勝論和亡國論這兩種論調,在共產黨內和民眾中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有些人存在著僥倖心理和輕敵思想,幻想速勝;而有些人則對抗戰信心不足,悲觀失望。黨內以王明為代表的速勝論者,迷信國民黨的正規戰,輕視人民民眾和游擊戰的戰略地位,不贊成抗日戰爭的持久戰。可以說,速勝論和亡國論這兩種論調,都是走極端的,是不科學的。正如毛澤東同志所指出的「一種是中國必亡論,一種是中國速勝論。前者產生妥協傾向,後者產生輕敵傾向。他們看問題的方法是主觀的和片面的,一句話,非科學的」。可以說,毛澤東同志的這一席話說得可真是一針見血,因為無論在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我們都要辯證和科學地區看問題,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制定出正確的方針和政策。而有些人卻恰恰辦不到這一點,為此,毛澤東同志及時寫下了這篇文章,其目的和出發點,就是為了痛斥亡國論,掃除速勝論,從理論上武裝全黨和全國人民,堅持持久戰,堅持必勝信念

其實,論持久戰這片論文式的著作,之所以被稱為經典,最突出的地方是:它是在抗日戰爭初期寫成並發表的,對抗日戰爭做了論述,將抗日戰爭分為幾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敵之戰略進攻、我戰略防禦的時期。第二個階段,是敵之戰略保守、我準備反攻的時期。第三個階段,是我之戰略反攻、敵之戰略退卻的時期。而現在再重讀論持久戰時,與當時抗日戰爭的歷史完全對應,甚至可以說是抗日戰爭的總結報告。足見毛澤東的軍事才華非同尋常。為了實現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毛澤東還提出一套具體的戰略方針。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階段中主動地、靈活地、有計畫地執行防禦戰中的進攻戰,持久戰中的速決戰,內線作戰中的外線作戰;第三階段中,應該是戰略的反攻戰。

以上就是我對毛主席這本的《論持久戰》的一些感受。

論持久戰讀書筆記(二)

《論持久戰》一書,是毛澤東於1938午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上的講演稿。這是一部偉大的馬列主義的經典軍事理論著作,被譽為世界十大軍事名著之一。《論持久戰》寫了二十一個問題,前九個問題為第一部分,主要是說明抗日戰爭為什麼是持久戰,為什麼最後勝利是中國的,批判了亡國論和速勝論;後十二個問題為第二部分,主要是說明怎樣進行持久戰和怎樣爭取最後勝利,著重論述了人民戰爭和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在《論持久戰》這部光輝著作中,毛澤東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對戰爭的根本問題作了精闢的論述,制訂了指導抗日戰爭的正確路線、方針、政策和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證明了其無比的正確性;它可用於指導反侵略的現代局部戰爭,並經得起實踐的檢驗。它不僅在國內成為指導抗日戰爭的科學的軍事理論,而且在世界軍事學術史上也有極高的學術價值。例如,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對毛澤東的《論持久戰》就十分佩服。他在《核子武器與外交政策》一書中寫到:「關於毛主席軍事思想的最好闡述,不見諸蘇聯的著作,而見諸中國的著作。」

抗戰全面爆發後,在國民黨內出現了「速勝論」和「亡國論」等論調。在共產黨內,也有一些人寄望於國民黨正規軍的抗戰,輕視游擊戰爭。但是,抗戰10個月的實踐證明「亡國論」、「速勝論」是完全錯誤的。抗日戰爭的發展前途究竟如何?一時成了人們關注的問題。1938年5月,毛澤東寫的《論持久戰》初步總結了全國抗戰的經驗,批駁了當時盛行的種種錯誤觀點,系統闡明了黨的抗日持久戰方針。在這篇著作中,毛澤東分析了中日兩國的社會形態、雙方戰爭的性質、戰爭要素的強弱狀況、國際社會的支持與否,指出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最後的勝利屬於中國。他還科學地預見到抗日戰爭必將經過戰略防禦、戰略相持、戰略反攻三個階段。他強調「兵民是勝利之本」,抗戰勝利的唯一正確道路是實行人民戰爭。

抗戰勝利的唯一正確道路是實行人民戰爭。《論持久戰》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戰爭的綱領性文獻,它指明了抗戰的前途,提出了正確的路線。抗戰後來的實踐充分證明了這篇著作的預見是完全正確的。

文中主要闡述了,在我方弱於敵人時或環境不利於我方時應採取持久戰的策略,只要採取此策略則必勝。在此情況下要杜絕投降論和速勝論,因為在敵強於我時這兩種論調就不現實,必然導致客觀失敗。主要內容是:

1、揭示了抗日戰爭發展的基本規律(敵強我弱、敵退步、我進步、敵小我大、敵寡助、我多助);

2、論述了只有實行人民戰爭,才能贏得勝利的思想;

3、闡明了抗日戰爭作戰的形式上,主要是運動戰,其次是游擊戰。

毛澤東還指出:這場持久戰將經過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敵之戰略進攻、我之戰略防禦的時期。第二個階段,是敵之戰略保守、我之準備反攻的時期。第三個階段,是我之戰略反攻、敵之戰略退卻的時期。」毛澤東著重指出,第二階段是整個戰爭的過渡階段,「將是中國很痛苦的時期」,「我們要準備付給較長的時間,要熬得過這段艱難的路程」。然而,它又是敵強我弱形勢「轉變的樞紐」。毛澤東強調「此階段中我之作戰形式主要的是游擊戰,而以運動戰輔助之」。「此階段的戰爭是殘酷的,地方將遇到嚴重的破壞。但是游擊戰爭能夠勝利」。

為了實現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毛澤東還提出一套具體的戰略方針。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階段中主動地、靈活地、有計畫地執行防禦戰中的進攻戰,持久戰中的速決戰,內線作戰中的外線作戰;第三階段中,應該是戰略的反攻戰。

《論持久戰》不僅在國內成為指導抗日戰爭的科學的軍事理論,而且在世界軍事學術史上也有極高的學術價值。例如,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對毛澤東的《論持久戰》就十分佩服。他在《核子武器與外交政策》一書中寫到:「關於毛主席軍事思想的最好闡述,不見諸蘇聯的著作,而見諸中國的著作。

在我讀了毛澤東的《論持久戰》後我覺得它的巨大價值不僅僅是在軍事領域的運用,而且其在我們現實生活里有具有其非凡的歷史價值。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會有遇到困難,而無從下手的時候,有時候甚至要努力奮鬥好長時間,更有陷入困境無法走出來,所以這時候我們應該走持久戰略。首先我們應該正視自己所面臨的困難,總結出現困難的內因,外因,我因。然後,從第一個階段開始,找出自己處於困難之中的原因,然後對症下藥,在找出原因後就是第二個階段,認真改正,保證同樣的錯誤不會在發生第二次然後探索新道路,為發展新的事業而準備。第三個階段就是要進入反攻階段,就是要盡最大的努力去克服困難,讓自己的生活由被動變成主動,爭取做生活的主人,主宰自己的美好生活。

所以我覺得《論持久戰》這部著作是我人生中最好的導師,它指引著我如何懷著豪邁的心態去面對人生中的一切磨難,成為一名真正的探索者。

論持久戰讀書筆記(三)

今天,我通讀了毛澤東同志所著的《論持久戰》這篇文章,讀後使我更加懂得了毛澤東同志在抗戰初期之所以提出對日作戰要堅持持久戰的根本原因。它對於當時國內所盛行的亡國論和速勝論,兩種走極端的論調無疑是一副清醒劑。一篇文章讀來,真是覺得深有同感,為我的人生,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幫助。同時我也備受教育,深受啟發。

《論持久戰》是一部偉大的馬列主義的經典軍事理論著作,被譽為世界十大軍事名著之一。《論持久戰》寫了二十一個問題,前九個問題為第一部分,主要是說明抗日戰爭為什麼是持久戰,為什麼最後勝利是中國的,批判了亡國論和速勝論;後十二個問題為第二部分,主要是說明怎樣進行持久戰和怎樣爭取最後勝利,著重論述了人民戰爭和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在《論持久戰》這部光輝著作中,毛澤東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對戰爭的根本問題作了精闢的論述,制訂了指導抗日戰爭的正確路線、方針、政策和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證明了其無比的正確性;它可用於指導反侵略的現代局部戰爭,並經得起實踐的檢驗。它不僅在國內成為指導抗日戰爭的科學的軍事理論,而且在世界軍事學術史上也有極高的學術價值。例如,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對毛澤東的《論持久戰》就十分佩服。他在《核子武器與外交政策》一書中寫到:「關於毛主席軍事思想的最好闡述,不見諸蘇聯的著作,而見諸中國的著作。」

毛主席的這篇文章寫於1938年5月,在當時,正是抗戰一周年即將到來之際,自從1937年「七七事變」開始後近一年的時間裡,全國人民同仇敵愾、精誠團結、堅持抗戰、堅持統一戰線,同日本帝國主義者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這場戰爭,在東方的歷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的歷史上也是偉大的。因而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關注。可以說,深受戰爭災難,為了自己民族的生存而奮鬥的每一個中國人,無不渴望戰爭的早日勝利。因而,戰爭的過程究竟是怎麼樣?如果是持久戰,那麼為什麼是持久戰?怎樣進行持久戰?戰爭的結局如何?這些問題隨著戰爭的爆發,隨著戰爭進程的不斷深入,每一次戰役的勝敗、得失、進退不斷出現,縈繞在許多人心中。

抗戰全面爆發後,在國民黨內出現了「速勝論」和「亡國論」等論調。在共產黨內,也有一些人冀望於國民黨正規軍的抗戰,輕視游擊戰爭。但是,抗戰10個月的實踐證明「亡國論」、「速勝論」是完全錯誤的。抗日戰爭的發展前途究竟如何?一時成了人們關注的問題。1938年5月,毛澤東就是這樣的形式下寫的《論持久戰》。初步總結了全國抗戰的經驗,批駁了當時盛行的種種錯誤觀點,系統闡明了黨的抗日持久戰方針。

《論持久戰》主要闡述了,在我方弱於敵人時或環境不利於我方時應採取持久戰的策略,只要採取此策略則必勝。在此情況下要杜絕投降論和速勝論,因為在敵強於我時這兩種論調就不現實,必然導致客觀失敗。主要內容是:

1、揭示了抗日戰爭發展的基本規律(敵強我弱、敵退步、我進步、敵小我大、敵寡助、我多助);

2、論述了只有實行人民戰爭,才能贏得勝利的思想;

3、闡明了抗日戰爭作戰的形式上,主要是運動戰,其次是游擊戰。

1937年12月至1938年5月,中國軍隊同日本侵略軍在以徐州為中心的津鋪路南北的廣闊地域上,展開了一場大規模的會戰,即徐州會戰,會戰經過了津浦路沿線的初期保衛戰、台兒莊會戰和徐州突圍三個階段。在第二階段結束時,即1938年4月7日,中國軍隊取得了台兒莊大捷,摧毀了日軍第五、第十兩個精銳師團的主力,殲敵兩萬餘人。這是國民黨戰場自抗戰以來在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的一次勝利。而這次勝利,卻沖昏了國民黨蔣介石集團一些人的頭腦,使他們滋長了速勝心理,以為只要打幾個台兒莊式的大勝仗,就能抵擋住日軍,而無需動員廣大民眾進行抗戰。說到這兒,我要說,他們的這種想法是非常錯誤的,因為,只有把全國幾萬萬民眾都動員起來,形成堅不可摧的銅牆鐵壁,才能抵擋住日本侵略者,也才能取得這場反侵略戰爭的最後勝利。正如毛澤東同志在文章中所指出的「盧溝橋事變以來,四萬萬人一齊努力,最後勝利是中國的」就是這個道理。而發動和團結四萬萬同胞共同抗戰,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為「抗日戰爭和統一戰線之所以能夠堅持,是由於許多的因素:全國黨派,從共產黨到國民黨;全國人民,從工人農民到資產階級;全國軍隊,從主力軍到游擊隊;國際方面,從社會主義國家到各國愛好正義的人民;敵國方面,從某些國內反戰的人民到前線反戰的兵士。總而言之,所有這些因素,在我們的抗戰中都盡了他們各種程度的努力」,而「我們共產黨人,同其他抗戰黨派和全國人民一道,唯一的方向,是努力團結一切力量,戰勝萬惡的日寇」。

可以說,毛澤東同志的這一論述說得是相當精闢,相當正確。因為只有全國人民同仇敵愾,才能最終取得這場反侵略戰爭的最後勝利。而充分團結各方面的力量,調動各種積極因素,就顯得尤為重要。而在台兒莊戰役勝利後,國民黨的某些人卻被勝利沖昏了頭腦,認為只有軍隊對日作戰即可,而無需動員廣大人民參軍參戰,用軍隊打幾個勝仗就能將日寇趕跑,什麼「這一戰,就是敵人的最後掙扎」,「我們勝利了,日閥就在精神上喪失了立場,只有靜候末日審判」等被勝利沖昏了頭腦的一席話,使速勝論在不少人頭腦中紮下了根。他們認為,這日本鬼子不堪一擊,打幾個勝仗也就勝利了,也就把日本侵略者趕回老家了。一時間,速勝論高調頻起,甚囂塵上。然而,事情的發展並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隨著戰爭的發展,國民黨的這些幻想也隨之迅速破滅。5月19日,徐州淪陷,這時,國民黨內的失敗主義情緒,投降派「戰必大敗」、「再戰必亡」的亡國論調又傳播開來。而速勝論和亡國論這兩種論調,在共產黨內和民眾中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有些人存在著僥倖心理和輕敵思想,幻想速勝;而有些人則對抗戰信心不足,悲觀失望。黨內以王明為代表的速勝論者,迷信國民黨的正規戰,輕視人民民眾和游擊戰的戰略地位,不贊成抗日戰爭的持久戰。可以說,速勝論和亡國論這兩種論調,都是走極端的,是不科學的。正如毛澤東同志所指出的「一種是中國必亡論,一種是中國速勝論。前者產生妥協傾向,後者產生輕敵傾向。()他們看問題的方法是主觀的和片面的,一句話,非科學的」。可以說,毛澤東同志的這一席話說得可真是一針見血,因為無論在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我們都要辯證和科學地區看問題,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制定出正確的方針和政策。而有些人卻恰恰辦不到這一點,為此,毛澤東同志及時寫下了這篇文章,其目的和出發點,就是為了痛斥亡國論,掃除速勝論,從理論上武裝全黨和全國人民,堅持持久戰,堅持必勝信念。

其實,論持久戰這片論文式的著作,之所以被稱為經典,最突出的地方是:它是在抗日戰爭初期寫成並發表的,對抗日戰爭做了論述,將抗日戰爭分為幾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敵之戰略進攻、我戰略防禦的時期。第二個階段,是敵之戰略保守、我準備反攻的時期。第三個階段,是我之戰略反攻、敵之戰略退卻的時期。而現在再重讀論持久戰時,與當時抗日戰爭的歷史完全對應,甚至可以說是抗日戰爭的總結報告。足見毛澤東的軍事才華非同尋常。為了實現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毛澤東還提出一套具體的戰略方針。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階段中主動地、靈活地、有計畫地執行防禦戰中的進攻戰,持久戰中的速決戰,內線作戰中的外線作戰;第三階段中,應該是戰略的反攻戰。

《論持久戰》又是一部馬克思主義哲學著作,它在分析中日雙方對立、矛盾的因素,論述戰爭的發展進程和眾多複雜的戰略戰術時,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革命的能動的反映論、相信民眾、依靠民眾。放手發動民眾的觀點都做了創造性的運用和透徹的發揮,可以說,毛主席的這部宏篇巨著,通篇閃耀著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光芒,可以稱得上是傑出的馬克思主義「套用哲學」和「實踐哲學」。對於今天來說,仍然有著它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從總體上講,它是對當時重大的歷史問題的成功回答,為我們提供了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一切從實際出發,在實踐中發現和揭示客觀規律,取得勝利的一般的方法論,這是我們在當前和以後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實踐中所必須遵循的,否則,任何事業要想取得成功,那也都將是無從談起。

以上就是我對毛主席這本的《論持久戰》的一些感受。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