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親愛的爸爸媽媽讀後感

親愛的爸爸媽媽讀後感(一)

歷史,現實,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麗、真實而荒謬的畫面。

「他們全是南斯拉夫著名的演員和音樂家。」莫馬指著幾個走向擴音器的人對我說。

雨下得更大了。樂隊奏起了音樂。一位女演員朗誦南斯拉夫著名女詩人迪桑卡的詩:    ……

他們坐在書桌前

就在那要命時刻前55分鐘

小小的人兒,

急切地回答

艱難的問題:

假若一個人步行,結果是多少……

許許多多這類問題。

小腦子充滿了數字,

書包裝滿了練習簿,

打的分數有好也有壞;

兜兒還塞一把夢想和秘密,

是愛和盟誓。

每個人都以為

自己將在陽光下奔跑

很久,很久

直到任務了結時。

……

一首首詩,一段段合唱,一幕幕短歌劇,在兩小時之內,將半個世紀前的殘酷歷史呈現在我們眼前。孩子們對未來的憧憬,對生命的喜悅,對死亡的恐懼,對親人的呼喚,父母失子的哀傷和控訴,塞爾維亞人對暴力的反抗和對自由的執著——世世代代「人」的聲音,在詩和音樂的韻律中,響徹雲霄,響遍山谷。回音在傾瀉的雨中繚繞不絕。天地亦與人同哀。南斯拉夫的塞爾維亞人就那樣年年不間斷地表達他們的歷史感:沒有仇恨,沒有憤怒;只有悲哀,只有記憶,只有警告——世間永遠不能再有戰爭和屠殺了。

我不由想起南京大屠殺。「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也建在當年日軍集體屠殺中國人的地點。館外一大片石子,每顆石子象徵一位犧牲者。館內陳列著日軍屠殺的證物、檔案、照片、報紙。

這是歷史事實。但是,多少人記得呢?世界上多少人知道呢?人,是健忘的。不記仇,很對。但是,不能忘記。

親愛的爸爸媽媽讀後感(二)

也許是現在我們已習慣於和平了,並不知戰爭的苦痛。在電視面前看見美軍生產了什麼高科技武器除了羨慕想想為什麼中國沒有外,不會想別的。我會為美軍一次空襲成功而拍手,會覺得飛彈著落點不準而殺死多少人民是一個笑話,因為這一切的一切都未發生在我的身邊。

但此時,我看到了文章中用炮火與鮮血書寫的慘痛事實與數字。我眼前的是孩子們那一雙雙天真而痛苦的眼神,其次是一雙雙對峙著充滿仇恨的目光。

我原以為他們會反擊,發動戰爭。可是他們卻沒有,只是為了一個和平的理由嗎?這使我想到了另一個國家--以色列。

他們是如此可敬,又是如此的可畏!迫使他們往往用極端的手段處理問題。是隱藏在這個國家靈魂深處二千多年的苦痛和悲憤,使這樣一個無根無國被驅逐了兩千多年的民族,遭受到其他民族難以想像的苦難。同樣被納粹慘絕人寰的種族大屠殺後,猶太民族似乎走到了毫無希望的絕境,在這盡頭,終於爆發了這個民族的最徹底的抗爭。以色列這樣的小國用盡巨資來捉拿納粹兇手,當戰場上一個個士兵倒下時,他們會不計代價的衝上去,倒下的士兵嘴裡卻透著微笑--因為他們沒有讓一個猶太人屍首他鄉……

每一個民族都有些深入骨髓的傷痛,常常無法理清,無法淡忘,造成傷痕的原因可能是宗教、歷史、文化。像我國與日本、美國與伊拉克、甚至在中國的大陸與台灣都有一道隱隱作痛的海峽。我們如此處理、面對,可能都直接影響我們的生活,進而影響整個人類社會。

對此我無語,我還能說什麼呢?我們可以對一個人有恨意,可以對一個民族有偏見,對一個國家有看法。但絕對不可以對人的生命不懷敬意,那些無辜的生命,逝去時流下的鮮血,是對我們漠視生命的最大警示。

我懂了,原來慘痛的歷史的的確確讓我們難忘,但我們勉強所記的仍然會是那些因為人性與尊嚴留下的光輝在內心深處的感動。他們如果再戰,那人與人之間的傷口會因此更大更痛,復原後的傷痕就會更難以撫平。

人與人傷痕,國家與國家的傷口,就讓洞悉與裁決一切的上帝,用時間去預言,去安撫吧!

親愛的爸爸媽媽讀後感(三)

親愛的爸爸媽媽「是南斯拉夫克拉庫耶小城的一個叫魯比沙的六年級學生,()在法西斯即將把他處死前的幾分鐘寫給他父母的一書中的一句話(親愛的爸爸媽媽,最後一次了——魯比沙)。

《親愛的爸爸媽媽》這篇課文主要通過南斯拉夫人民對半個世紀前殘酷的大屠殺的紀念以及被殘殺者的野蠻殘酷,告誡人們不要忘記歷史,表現了」要和平,不要戰爭「的大眾呼聲。

讀了這篇課文,我深深地震撼了,南斯拉夫克拉庫耶整個小城只在一瞬間,就變成了一座巨大的墳墓,埋葬了7000名被殘殺的人,也為南斯拉夫的人寧死不屈的英勇精神而崇敬,這篇課文有很多令我感動的:那位老師的宣言,在面臨死亡還要用生命給孩子們上最後一節課;孩子們在面臨死亡還要給親愛的爸爸媽媽發出真心的呼喚,這是多麼令人感動、多麼情真意切的呼喚啊!

讀了這篇課文以後,我真真正正地認識到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痛苦。戰爭是殘酷啊、無情的。所以,我們要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更要牢記歷史,讓悲劇不再重演,更好地把握現在,把握未來。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