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一)

寒假在家看過《穆斯林的葬禮》這本書,記得當時故事的情節深深地吸引我,我躲在床上偷偷地用一個晚上就看完了整本書,很清楚地記得當時還因為開夜車看書給媽媽狠狠地罵了一頓。可能是當時看得太快有些囫圇吞棗吧,《穆斯林的葬禮》給我留下的印象並不深刻,只記得書中的基調有些壓抑傷感,但情節卻引人入勝,你總想著看完它。《穆斯林的葬禮》這本書也成了我的一個讀書情結,每當有人提起它時總想再細細地看一遍。這次去圖書館借書時看到有《穆斯林的葬禮》這本書第一個就把它放進了懷裡。回宿舍在周六的午後捧著書痴痴地看了起來。

雖然我是一個回民,但是關於回族,我知道的很少,我只知道作為回族人愛乾淨,不吃豬肉,男人們戴著一頂醫務工作者那樣的白帽;北京有一條牛街,裡面住的都是回教人,還有教堂(清真寺),如此而已。

《穆斯林的葬禮》是回族女作家霍達的長篇小說,曾獲第三屆茅盾文學獎。這一次看時因為有了大體模糊的印象所以看的比較快。作者給全書設定了一個帶有神秘色彩的宗教背景,故事發生在一個穆斯林的家族中。伊斯蘭教和他的信徒穆斯林對我們大多數的讀者來說是一個神秘的事物,所以這也成為吸引我的一個重要因素。在文中看到了一個個描寫細緻的宗教場面,了解了有關穆斯林的許多風俗。作者本人是一個虔誠的穆斯林信徒,但在書中她並沒有故意神化宗教,而是用一種清新流暢的筆觸緩緩的記敘描繪,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產生一種十分純淨的感覺。同時書中的另一個背景是故事發生在一個和玉器有關的家族中。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玉是風雅高潔的象徵,古人多以玉來形容比喻自己的品德、氣節。例如有「君子比德於玉」。所以全文中隱隱流露出一種雅致寧靜,與世無爭的氣息,但是玉同時也是一種財富,君子愛其品質,當然也會有人因為其價值而做出令人不齒的事情。文中作者分別用「月」「玉」為線索,分別描寫了民國初期到解放前和文革前到文革結束社會復甦的兩個時期跨越六十年的歷史。在這段複雜紛亂的歷史中,不管是對兩類人物衝突的正面描寫還是側面描寫,都流露出作者本人鮮明的愛憎之感,同時這種情緒也深深地影響著讀者的情緒。動盪的社會中容易產生悲劇,六十年中家族興衰變遷,三代人命運沉浮,最終是一個個令人痛惜的愛情悲劇。讀後會產生一種壓抑的情緒,但卻觸及讀者的心靈,令人有盪氣迴腸的舒暢,同時使人產生對歷史對社會深沉的思索。

看了《穆斯林的葬禮》這本書,就如同走進一個完全新奇的世界。書裡每一個細節,我都很「陌生」,只有書中小主人公新月在北京大學生活的那一段,因為北京大學的校園就是燕京大學的故址,我對燕大校園的湖光塔影,還是熟悉而且有極其濃厚的感情的。

回來再講這本小說,我覺得它是現代中國百花齊放的文壇上的一朵異卉奇花,挺然獨立。它以獨特的情節和風格,引起了「轟動的效應」,這「效應」之廣之深,大家知道得比我還多,我就不必細說了!

現在,我知道這本書正在譯成許多外國文字,在海外出版,雖然裡面有些刪節,我對此還是十分歡喜。我願意全世界的讀者都知道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五十六個民族之中,有十個民族是穆斯林,而且在中國十億人民之中,就有一位年輕的回族女作家,她用漢文寫出了一本極富中國性格的、回族人民的生活故事。也讓我知道了更多關於回族的生活與常識,使我對得起自己是「回族」這個稱號。對於這本小說,在中國的言論和評價,真是多得不得了,好得不得了。我們中國有一句古諺,說「百聞不如一見」,亦願海外的朋友們,都來讀一讀這本中國回族女作家寫的奇書!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二)

有段時間不讀這類的作品,我通常喜歡把文字分類。輕鬆的、沉重的、激勵的、消沉的……這本書是被我化為沉重的一類,我不大觸摸這一類,心情難以平靜。

記得上大學的時候,友人推薦我看這本書。不知道什麼原因一直拖到今天。當翻開這本書,讀過第一章,我就被深深的吸引了。伏案苦讀了三天,今天早上終於淚眼婆娑的結束了這部作品。但是一直到下午我仍迴旋在故事當中,感受著一個個主人公的生與死,愛與恨。

回族女作家霍達用玉和月兩條鮮明的主線,以獨特的結構闡述了一個穆斯林家族60年代的興衰、三代人命運的沉浮以及在不同的宗教信仰下的愛情悲劇。當看到書的題目時,我認定這是個悲劇,葬禮,從字面意思看,肯定有主人公死了。看完才明白,書中的葬禮不僅僅是生命的結束,還埋葬了漢人與回回之間不同宗教信仰下的愛情。愛情在那個年代,穿不過倫理、世俗和信仰的鴻溝,悲劇一個接一個的產生。無論你愛的多麼執著,那麼激烈。我不禁為美麗而聰穎的新月和才華橫溢的楚老師惋惜,也為玉兒和韓子奇感到悲哀。

作者的筆法也令人佩服,該書以玉和月為主線,自然也少不了對他們的描述。玉給人以純潔、靈氣的感覺,月給人以恬靜、幽美,但是玉是易碎的,月是悠遠的。故成就了如此讓人回味、清美憂傷的作品。

記得上學的時候寫讀後感通常是把書中的人物和故事情節拿出來評論一大段。我不知道真正的讀後感是不是該那樣,那時是為了完成任務湊齊字數。如今不會去在意那些,真正對穆斯林的葬禮有興趣的人會親自去領會其中的意境的。何須咀嚼別人品嘗過的呢?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三)

安拉,寬恕我們這些人,活著的和死了的,男人和女人,老人和孩子。安拉,你讓誰生存,就讓他活在伊斯蘭之中,你讓誰死去,就讓他死在信仰之中。----------------葬禮悼詞

第一次聽說《穆斯林的葬禮》這本書是聽至交好友介紹的。()說這本書的內容很豐富,也很感人,曾感動了一輩人,當然也感動了我的這位好友。鑒於她的強烈推薦,我不禁有種馬上要看的衝動,但更有幾許懷疑,這書真有他們傳的那麼好麼?說她好,她到底好在哪呢?書拿到了,粗粗一看封面,很平常,簡單的文字和幾筆圖畫,一彎月牙一行回文,看不出有何奇特,感覺是很普通的一本書,洋洋數十萬字,也沒有感到什麼奇特地方。匆匆粗略看完這本書,才在腦海形成一個大概格局,但我再次欣賞此書時,卻得到了更多的感觸,驚嘆於回族女作家霍達的筆觸,可以讓人陶醉在那樣的意境裡,讓我真實地感覺到和主人公進行一次零距離接觸,為他們歡樂,為他們痛哭,當一個個的送他們離開人間的時候,也為他們生死離別折磨的痛徹心肺。默默地,我流著淚,以特有的方式向已逝去的人表示我最沉痛的哀悼!

玉,象徵著財富、身份、地位。

月,象徵著純潔、善良、明淨。

這本書巧妙地將玉與月作為線索貫穿整部小說,講述了一個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間的興衰,三代人命運的沉浮。兩個發生在不同時代、有著不同內容卻又交錯扭結的愛情悲劇,讀來著實讓人心動!韓子奇是梁君璧、梁冰玉的父親梁亦清收留的孤兒。為了師傅臨終的遺憾,也為了他自己愛玉如命的嗜好,他和梁家的大女兒梁君璧結成了連理,並成了梁家的主人。隨後,他通過自己的努力,選擇了和他師傅截然不同的發展道路,也成就了他在這一行業的頂尖地位。然而,抗日戰爭爆發了。為了他心愛的玉,他背井離鄉,攜帶了他的全部玉器來到了英國。而戰爭的硝煙同樣瀰漫到了英國。在痛苦與絕望中,韓子奇與相依為命的梁冰玉相愛了,他們在絕望中努力找到了希望。並有了愛情的結晶——新月。在國外飄泊了數年後,還是為了玉,韓子奇回到了妻子的身邊,帶著女兒,守住了他的玉,繼續做著玉的奴隸。

六十年代初,韓新月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北大的西語系,也就是她親生母親梁冰玉曾經就讀過的燕京大學的前身。在北大,新月和他的年輕英文老師楚雁潮深深地相愛了。一切都是那麼的美好。命運偏偏就是如此的殘酷,新月,一個十七歲的姑娘卻在他風華正茂的歲月被檢查出患有先天性心臟病,那是一種不治之症。在楚雁潮的支持、鼓勵下,新月勇敢地與病魔作著鬥爭,即使病魔纏身,她還是積極、樂觀地生活著。想著等到病癒那一天重新回到校園。而另一方面,對於新月來說,最渴望得到的就是母愛,從他記事起就似乎沒怎麼受到過母愛,一位母親該擔心的,該操心的事,全是由疼愛自己的姑媽所取代,似乎姑媽更像媽媽。每當新月看到寫字檯上那張六寸大小與母親的合影時,才會感受到隱約的母愛。她不知道,這一切都是有原因的。當新月了解到了事實的真相後,她微弱的心臟難以承受如此沉重的打擊,和楚雁潮的真摯愛情也最終沒能留住她的生命。新月帶著無盡的遺憾閉上了眼睛……

幾年後,當新月的親生母親梁冰玉到女兒墳前看望女兒時,發現了一位中年男子,矗立在親人墳前,用小提琴深情地拉著《梁祝》……

故事就這樣結束了,看到穆斯林我們想到最多的還是伊斯蘭教、清真寺;關於回族,我知道的也很少,只知道回族人都很愛乾淨,不吃豬肉,男人們頭上都戴一頂小白帽,而女人則是頭戴黑紗,僅此而已。《穆斯林的葬禮》的確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作品,在這部長達五十餘萬字的長篇小說里,作者以自己獨特的視角,真摯的情感,豐厚的容量,深刻的內涵,回顧了中國穆斯林漫長而艱難的足跡,揭示了他們在華夏文化的撞擊和融合中獨特的心理結構。以及在政治、宗教的氛圍中對人生真諦的困惑和追求,塑造了梁亦清,韓子奇,梁君璧,梁冰玉,韓新月,楚雁潮等一系列栩栩如生,血肉豐滿的人物,展示奇異而古老的民族風情及充滿矛盾的現實生活。作品清新流暢,質樸無華;以細膩的筆觸探測人的心靈,讀後盪氣迴腸,留下深沉的思索,讓我們看到了更多有關穆斯林的精神生活。

和新月的坎坷命運相比較,想想其實我們還是應該感到十分幸運和滿足的。生活在現在這個和平社會,有父母的疼愛,更有追求幸福的權力。當看到當新月在病榻上還念念不忘學習她所鍾愛的英文時,這種精神不正是我們現代人所要學習的地方嗎?人啊,是應該學會滿足,正所謂知足長常樂,當經歷了生離死別,當看透了悲歡離合,我們最應該學會的是放棄看似重要東西。因為放棄更是一種美,而人生就是一個不斷進取、知足常樂的過程。

每一個平凡的人都以一個不為人知的不平凡的世界,每個平靜背後都有激情澎湃,無聲有時勝似有聲。讀過不少的小說,也有一些情節特別引人入勝的,讀之不願放下的,卻沒有一本像路遙的絕筆之作——《平凡的世界》那麼深入我心的。看其中一個個平凡世界中平凡的人物,就如他們正生活在我的身邊。讀《平凡的世界》後,我感到了自己的微不足道,曾經的抱怨、憤世不公是多麼的幼稚。與主人公的經歷比起來,我們是多麼渺小,從國小一路走來,沒有經歷什麼挫折,而我們稱道的是考試失敗,感情失落等等,與少安、少平相比較我們又算什麼呢?相信自己能飛!

這是讀完《平凡的世界》這本書後,我的第一個感覺。在這部被譽為「第一部全景式描寫中國當代城鄉生活的長篇小說」的巨著中,作者圍繞著主人公孫少安與孫少平兄弟倆在這個平凡的世界中不斷超越自身的局限,最終獲得生活上的成功,譜寫了一曲充滿活力的生命之歌,向人們揭示了人生的自強與自信、奮鬥與拼搏、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並以一幕幕催人淚下的苦難所展現出的人物的頑強堅韌的信念告訴人們:苦難與挫折只是個軀殼,真正廣闊的生活意義在於我們對生活理想所持的生生不息的虔誠與熱情中所體現的堅強的信念——「相信自己能飛!」

少平與少安兩兄弟同為黃土地的兒子,在「平凡的世界」中,他們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探索著人生。《平凡的世界》可以說是作家傾注了畢生精力的作品。他把寫作的焦點放普通人的生活上,表達了強烈的平民意識與抗爭意識。少平與少安都不是輕易向命運妥協的人,他們相信自己的雙手可能改變命運,他們在一次次苦難中得到錘鍊與升華。

常常出現這種情況,每當人們在看完一部小說後,而置身於故事人物其中,情緒也久久受故事人物的影響,這也許就是作者在用自己的心,或自己的生命去寫的緣故吧。他們並不是為了賺別人的眼淚,那也是他們自己的情不自禁。一個好的作家在寫作時,並不急於下筆,而是經過想當長地一段「孕育」之後,他們面對文學,有著宗教般的虔誠,寫作在他心中應該是神聖的,來不得虛偽,欺詐和裝腔做勢,也容不得骯髒和居心不良。因為一顆醜惡的心是寫不出真善美的好文章的,也不會讓人淚流滿面的。難道你不是這樣認為的嗎?

穆斯林的葬禮,埋葬了無盡的愛戀,又給世間生出了多少痴痴的思念?在這一刻,一切都漸成虛幻,只留那淡淡的影,輕輕的聲,徘徊飄蕩於天地之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