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科學管理原理讀後感

科學管理原理讀後感(一)

所以科學管理理論很明顯地是一個綜合概念。它不僅僅是一種思想,一種觀念,也是一種具體的操作規程,是對具體操作的指導。它們是:首先,以工作的每個元素的科學劃分方法代替陳舊的經驗管理工作法;其次,員工選拔、培訓和開發的科學方法代替先前實行的那種自己選擇工作和想怎樣就怎樣的訓練做法;再次,與工人經常溝通以保證其所做的全部工作與科學管理原理相一致;最後,管理者與工人應有基本平等的工作和責任範圍。管理者將擔負起其恰當的責任,而過去,幾乎所有的工作和大部分責任都壓在了工人身上。

從本書中可以了解到,泰勒的一系列工時研究所用的時間並非一兩個月,而是幾年甚至十幾年。這也啟示我們,做研究要有一個平和的心態,不應急功近利。這樣,經過縱向與橫向的比較、綜合的比較後,我們得出的結論才會更具有說服力。泰勒認為必須採用科學管理來代替傳統的經驗法則。科學管理是建立在勞資雙方利益一致的基礎之上的。他要求企業的每一個成員充分發揮最高的效率,爭取最高的產量,實現最大的利益。這既闡明了科學管理的真正內涵,又綜合反映了泰勒的科學管理思想。

泰勒的管理理論看似簡單,其實內涵極為豐富,需要我們不斷研讀,也需要我們不斷地實踐,才能實現組織管理的目標——「使僱主的財富最大化,同時也使每一位雇員的財富最大化」。管理,是一門博大精深的科學。人們總是在尋找各種辦法以希望找到最優的管理體系,殊不知這些僅僅是為管理理論的升華奠定基石。我也只能在工作中慢慢摸索,希望能對管理之道有所提高。從而可知《科學管理原理》是一本很經典的書。從詞義上理解,管理通常被理解為主持或負責某項工作。人們在日常生活上對管理的理解是這樣。平常人們也是在這個意義上去套用管理一詞的。但自從管理進入人類的觀念形態以來,幾乎每一個從人類的共同勞動中思考管理問題的人都會對管理現象做出一番描述和概括。並且頑固的維護這種描述和概括的正確性甚至唯一性。人類從來就不曾取得對於管理定義的一致解釋。但泰勒提出的管理問題依然存在,他總結的管理經驗依然有益,他研究的管理邏輯依然普遍,他創造的管理方法依然有效。

科學管理原理讀後感(二)

人的「善惡雙重性」和光的「波粒二象性」。因為《科學管理原理》的大部分推論始終是將人的本性歸結於「經濟人」假設,即人總是以個人利益為導向的——況且作為「惡」。然而,後面的一些實踐證明,人還是「社會人」(善性),即必然存在一種社會歸屬感體現出得團結合作等美德,近期發生的富士康跳樓事件就是典型地將人簡單地看作了「經濟人」,認為只要有相應工資回報,就可以大量地負擔機械性的勞動,就如同一個隔離於社會的人,最終也會因為缺乏人際交流而無法生存(魯濱遜將一件物品(椰子?)想像為人作為交流)。其實,到最後,我們才明白人是同時具有「經濟性」和「社會性」的,就是具有「善惡雙重性」,而不是簡單的「性本善」或是「性本惡」。這種在經濟學領域對人性的探索,與在物理學領域對光屬性的探索如出一轍,物理學中對光先是「波動說」,再是「粒子說」,到最後是「波粒二象性」。個人妄加揣測,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因為人同時存在於自然與社會之中,因此具有自然(經濟人,惡性)和社會(社會人,善性)的兩種屬性;光既可以是實狀態,也可以是虛狀態,因此同時具有粒子性(實)和波動性(虛)兩種屬性。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近現代,全世界的人都奉唯物主義為聖典,唯心主義總是在歷史的邊緣徘徊。個人認為,這跟人類歷史發展的認識是有關。在《科學管理原理》裡面說的一個實例激發了我的想法:股權分紅與每天及時獎勵的做法相比,往往更容易失敗,人更容易被眼前的,而不是遙不可及的東西,所影響。以此延伸,某些唯心主義其實是一種精神力量,但人更容易被即刻就可以做出改變的唯物主義所影響——例如我去移動一個物品的位置,可以在行動後馬上見到效果,而疏遠了代表精神力量的唯心主義,因為這種精神力量是需要一定的積累時間和積累量以後才會有成效,如果沒有沒有達到那個臨界值,即使付出了很多努力,最後也可能一無所獲(比如修身成聖賢、「佛仙」,可能需要一輩子的時間,同時稍加不注意就可能功虧於匱),這是現今人類最不喜歡的付出方式。在文章的末尾,依然還是要談論一個貫穿於整個人類的問題——就是男人與女人,個人始終認為,男人代表了物質世界,女人代表了精神世界,只有人類觀念轉變,認為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同等重要時,男女平等問題才能得到最根本的解決。

科學管理原理讀後感(三)

最近看完了泰勒的《科學管理原理》這本書,()有頗多收益和感觸。《科學管理原理》出版於1911年,距離今天100年了,至今,這本書仍然帶給管理人無窮的啟示,是不可不讀的管理經典。在管理學發展的漫漫長河中,?科學管理之父?泰勒就是一顆璀璨的明星,照耀和影響著後人。

泰勒,他是一個影響了流水線生產方式的人,一個被社會主義偉大導師列寧推崇備至的人,一個影響了人類工業化進程的人。一個由於視力被迫輟學的人,一個被工人稱為野獸般殘忍的人,一個與工會水火不容、被迫在國會聽證會上作證的人,一個被現代管理學者不斷批判的人。同時,也是在管理發展史中最重要,最富有爭議的人。泰勒的偉大之處在於,他在一片混沌中,用科學的手段去分析管理,是第一個勇於吃螃蟹的英雄。以現在的眼光來看,泰勒的?科學管理?體系很直白:採取科學的量化手段,經過細緻的比較和分析,從而得出勞動效率的最大化。泰勒能在100多年前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提出此理論體系,並將其實踐推廣,卻非常人所能及。同時,他也掀起了一場企業管理的變革。

18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工業革命的蓬勃發展,資本主義的社會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社會的大分工、分層使資本主義國家中勞資雙方矛盾突出,工人普遍認為如果她們迅速工作將會導致大量工人失業,於是出現了大家所熟知的磨洋工現象。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泰勒科學管理原理應運而生,泰勒抱著解決勞資雙方矛盾,提高勞動生產率,解決由於沒有管理或管理不當造成的巨大浪費的目的,通過大量的貼近實際的實驗,提出了科學管理原理。  泰勒對科學管理作了如下定義:?諸種要素——不是個別要素的結合,構成了科學管理,它可以概括成如下:科學,而不是單憑經驗的方法;協調,而不是分歧;合作,而不是個人主義;最大的產出,而不是有限制的產出;實現每個人的勞動生產率最大化,富裕最大化,而不是貧困。?這個定義,既闡明了科學管理的真正內涵,又綜合反映了泰勒的科學管理思想。  泰勒的科學管理思想主要為以下幾點:第一,專業分工思想。第二,最最佳化化思想。第三,標準化思想。第四,『經紀人』思想 。泰勒同時也把科學管理歸結為下列四個基本組成要素:第一,形成一門真正的科學。第二,科學的選擇個人。第三,對工人進行教育和培訓。第四,管理者和工人之間親密友好的合作。其中第四條,管理人員和工人親密無間的、個人之間的協作,也是現代科學或任務管理的精髓。  經典的語句還有:從每個工人的每項操作中,都可以歸納出科學規律來;任務和獎金這兩個因素就構成了科學管理機制的兩個最重要因素;管理者與工人之間的職責幾乎是均分的等等。

全書有兩個大部分,第一部分科學管理的基礎,第二部分科學管理的原理,前有幾篇序言都對管理作了闡述。  第一部分,作者從?磨洋工?這一現象出發,講述其三個主要原因,闡述了自己科學管理原理形成的背景、基礎。第二部分,作者認為,在管理實踐中,存在著積極性加鼓勵的制度,但是與科學管理原則比較起來,科學管理所產生的優越性是積極性加鼓勵制度所無法比擬的,在積極性加鼓勵制度下,實際上全部問題由工人決定,而在科學管理制度下,一般問題由?管理者決定?。最後的結論:科學管理是過去就存在的各種要素的?集合?,即把原來的知識收集起來,加以分析、組合併歸類成規律和規則,從而形成的一門科學。

泰勒的管理理論對管理學而言有著極大的貢獻。他在歷史上第一次使管理從經驗上升為科學,而其講求效率的最佳化思想和調查研究的科學方法也被後人所重視。所以,科學管理的優越性馬上凸顯出來。它運用於各個行業的管理中,使得生產效率成倍提高。生產力的高速發展必將要求生產效率有極大的增長。在這個過程中,科學的管理就顯得尤為重要,所以借鑑泰勒的管理思想對於我們的領導工作是有必要的。但是,在借鑑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清楚,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也有其局限性。在今天看來,其界定的管理範疇很單一,多局限於能夠量化的生產製造類企業。至於今天盛行的創意企業、智力密集型企業,卻很難做到這一點,因為它們根本就不在泰勒的?管理?範疇內。進而言之,僅僅依靠科學量化的手段來提高生產效率,成效總是有限的。今天我們已經知道,管理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是兩者的有效結合,單獨強調某一方面都是錯誤的。泰勒的科學管理更多的是一種量化的方法,需基於穩定的科技技術和業務流程。一旦生產技術有所改變,標準動作和流程又得相應變化,要想提高效率,只得重新做一番研究和分析。而事實上,隨著科技的發展,生產流程和方法的變化也越來越快。在今天,只有通過科技創新和管理創新,通過調動員工的主動積極性,才能真正快速地提升效率。比如今天對員工的柔性管理以及新興的人性化管理,就遠非當初泰勒所能想像的。

除科學管理外,泰勒對管理學的另一大貢獻是勞資雙方的精神革命,並認為這是實施科學管理的核心問題。泰勒希望依託?穩定工資支付率?和?標準作業量?,找到勞資兩利的接合點,消除勞資對立,實現組織管理的首要目標——?使僱主的財富最大化,同時也使每一位雇員的財富最大化?。但事實上,受限於當時的時代背景,泰勒無法做到這一點。勞資雙贏,直到今天仍是一個難題。

管理,一門博大精深的科學。感謝?科學管理之父?泰勒,他將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