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高考志願

填報志願原則:把準第一志願

填報志願原則:把準第一志願
 

(一)量身打造是前提

  目前高等學校招生錄取主要根據考生的高考成績,在考分入圍的情況下才依照專業志願情況安排專業。因此考生實事評估自己的實力與特點,擺好自己的位置,是填報志願的依據。

  如果說自己的學習成績一直很優秀,在學校乃至省市都處於前列,高考成績在省內能達上等,那么填志願時所有學校和專業都在其挑選之列。

  如果某考生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尚可,平常學習成績處於中等水平,高考成績雖能達到普通本科分數線,但到不了重點線以上,那么適合該考生的學校志願是普通本科院校,重點學校不適合該考生,可免予考慮。

  又如某考生平時學習成績平平,估計高考成績頂多在本科線附近,那么他選擇志願的學校便大受限制,重點名牌大學固然不適合他,省級重點院校也不適合他,志願填好了可以上普通的本科院校,普通的專業。

  所以,量身很重要。填報志願時的量身需要考慮若干要素,首先是分析待選擇院校的投檔線水平,估計自己條件夠得上的學校才予以列選。這就應該考慮到以下一些因素:

  1、掌握該地當年的招生院校、專業、人數,弄清哪些屬統招院校或專業,哪些屬定向招生,哪些屬委託代培等。

  2、近年來該院校招生錄取的最低控制分數線以及近年來該院校在本省市錄取新生的第一志願報考人數、實際錄取數、錄取分數線等數據。不僅要從橫向看近幾年的專業設定,招生政策和招生人數上的變化,還要從縱向去了解所處的相對位置,因為即使同一學校同一專業,不同年的錄取分數線也不相同,要仔細分析。

  3、根據考生本人學習成績和統考發揮情況,推斷自己在本校、縣、省考生中的位置。恰如其分地確定自己的相對位置,在實力具備的基礎上考慮志趣。

  4、了解《體檢標準》,以及考生身體狀況有無限報的專業。了解哪些院校在政審方面對考生家庭成員及社會關係有些特殊的限制性條件。

  在此基礎上,各考生再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綜合考慮:

  1、專業方向及畢業生去向。如專業方向是否符合自己的興趣和性格特長,符合自己的優勢相關科目,畢業後就業前景如何等等,將專業、將來的工作、志趣理想與實力聯繫在一起。

  2、院校的名望和辦學條件,畢業後考研條件,以及所在地的地理環境、自然氣候、飲食習慣、生活條件及交通情況。

  3、院校的助學條件,包括收費標準,獎、貸學金髮放辦法,勤工助學措施,以及學生自己家庭經濟狀況等。

  以上各因素都是每位考生選擇志願的重要依據,考生在填報志願前,一定要認清形勢,找準位置,確定目標,實事求是。

(二)符合個人志向和興趣

  志向和興趣隱藏著學習的動力,符合自己的事,做起來便有興趣,即使有再大的困難都能克服,有毅力、有持久的動力去做好。但考生一定要明白自己的志向在哪裡,從大的方面講是志在理工、文史還是藝術,小一些說對政法、醫藥、經濟或工程等哪一類更感興趣?是畢業後立即投身於某一類職業還是打好基礎後繼續深造?志向和興趣越具體,志願的目標指向也越明確。

  從以往的情形看,有一小部分考生只埋頭複習備考,對填報志願的事情很少考慮,甚至把填報志願的事情完全推給家長或學校,而有些家長也樂此不疲,而且將自己的意願強加於孩子,不管孩子喜歡不喜歡,家長說了算,結果是有些考生雖考上大學,但對所學專業一點也不感興趣,由厭學而棄學,造成了不良後果。所以無論自己考慮志願或家長參謀都要顧及考生的志向和興趣所在。

(三)把準第一志願

  1、由於絕大多數院校的生源從第一志願考生中即可錄滿,特別是名牌院校,熱門院校、熱門專業一般不招第二志願考生,因此考生要慎重填報各錄取批的第一志願,如果填報不好,可能這一批志願都要落空,所以切記,第一志願是靶心,選錯目標,就不可能中的。

  2、大量事實證明,各個院校及各個大學的每個系,都願意錄取第一志願的考生,這是可以理解的。從心理學角度上看,你第一志願就報了我的院校(或系科),說明你信任我這所院校,熱愛這個專業,我當然歡迎這樣的考生。同時,這樣的考生到校後不鬧專業情緒,安心學習;這樣的考生相關科目好的比例高,成才可能性大。從錄取體制上看,隨著高校錄取體制改革,擴大了學校錄取新生的權利,使第一志願的重要性更為突出了。特別實行網上錄取後,第一批錄取院校在第一批院校的控制分數以上,調閱考生檔案及考生錄取與否均由學校決定,遺留問題由學校處理;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招辦實行必要的監督。第二批錄取院校,除少數省(自治區、直轄市)實行“學校負責、招辦監督”的錄取體制外,在部分省(自治區、直轄市)實行“根據志願,按比例投檔”的錄取方法,即根據志願順序,從高分到低分,按學校招生人數的120%提供檔案,由學校按德智體全面考核,擇優錄取。第三批錄取的院校,有的地區實行“根據志願,按比例投檔”的方法,有的採取“分段錄取”的方法,即在達到最低分數線的考生中,從高分到低分分段,參考考生所報志願順序,學校進行全面考核,擇優錄取。三批錄取院校,不同的錄取方法,決定了第一志願不同的重要程度,其中第一批錄取院校的第一志願最為重要,因為調多少份檔案、錄取與否,由學校決定,由學校說了算。總之,無論哪批錄取院校,選好第一志願都至關重要。

  3、填報各批第一志願時,(1)依據基本類別,範圍內要“穩”,範圍外要“冷”。就是說,如果估計自己最大可能在第二批院校錄取,那最好在第二批院校內選招生數多的,估計自己的考分高出其近幾年錄取平均分數的院校為第一志願。如果估計的考分在其平均分附近,被該院校(或該批院校)錄取的可能性不大,那就應該在該校中選其“冷”的專業,或者在該批院校中選冷的院校,(2)選報第一志願時,不要過高、過專、過熱、過偏,要根據自己的情況,著眼錄取。

(四)第二志願要穩妥

  名校或重點院校第一志願錄取率很高,但並不是所有本科院校都拒絕錄取第二志願的考生,而且不少重點高校都預留出一定比例招收高分二志願考生,事實上每年二志願錄取率都達到20%左右。因此認真對待第二志願是明智的,往往第二志願能決定一個考生的命運,使他起“死”回“生”。選填第二志願要遵循以下原則:

  1、要與第一志願有梯度;

  2、要填報有招收第二志願考生歷史的院校;

  3、最好填報本省的高校或分數級差小的高校;

  4、專業應選擇服從調劑。

  在以上原則基礎上,也要注意一些技巧。對於那些分數高又無十足把握上第一志願,但又不願上二、三流一本學校的考生,第二志願可以考慮填報一些特意為高分第二志願的考生留出名額的重點院校甚至名牌高校。其實現在有越來越多的高校對第二志願高分的考生產生興趣,像哈爾濱工業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工業大學、南京理工大學等多所高校,近年來他們在對待“高分二志願”問題上都表現出積極態度。而且教育主管部門早有說法:不得拒錄高分二志願考生,教育部也從機制上對此加以保證。對於分數達到一本的考生,在選填第二志願時有兩種選擇:第一種是一本第一志願“賭”一所較好的重點高校,但不把希望全部寄託於它,第二志願填一所本省較為一般的重點高校,確保能上重點;第二種就是一本志願全“賭”好的重點高校,但做好“輸光”的心理準備,關鍵的二本第一志願填一所較好的普通高校,像北方工大等。第一種選擇適合看中重點高校與普通高校之分的考生,第二種選擇適合看中學校真正實力的考生。每個考生應該從自身的角度去選擇。對分數在一本和二本之間的考生,基本不用過多考慮一本的志願,關鍵是填好二本志願,那些高考發揮得不太理想,但有非常強的考研願望的考生,可考慮北京一些相對一般的普通高校。不管怎么說,第二志願的錄取率遠低於第一志願的錄取率,第三志願的錄取率更小得多,因此,不如採取“沖第一,保第二”的方式,把第二志願作為保底專業對待更穩妥。

(五)梯度要合理

  同一批院校中,各院校的名氣、實力不同,教學設備、條件不同、師資力量強弱不同,招生專業有“冷”有“熱”,學校所處地理位置不同等,使得同一批院校錄取分數有高有低,自然形成了分數高低的梯度,決定了各類院校的順序與位置。如果志願梯度不合理,如果第一志願落選,要不後續志願失效,要不就志願“狂跌”。

  既然填報第一志願十分關鍵,那么考生是否可以放棄第二、第三志願了呢?回答是否定的。讓我們來看一個例子:有一個理科考生的考分是565分,重點院校志願順序是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武漢大學、東南大學。因為當年北京大學最低錄取控制分數線為570分,這位考生565分顯然不夠北大的實際錄取線,所填的第二個志願和三個平行志願的參考志願,均因第一志願報這四所院校的人數已夠計畫招生數,他也就失去了被這四所院校錄取的機會。因此,第二、第三志願不能隨意填寫,更不能放棄。無論第一志願錄取的比例有多高,但畢竟未達到100%,有些重點高校預留一定名額招第二志願考生,也有些學校設定級差招第二志願考生,因此,總有一部分考生是由第二志願和第三志願錄取的。只要有一絲希望,考生就應牢牢抓住。2001年起,部分高校試行自主錄取,如江蘇的東南大學、南京理工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承諾,有條件的錄取第二志願考生。更何況在每年的錄取中存在這種情況:並不是所有高校的第一志願檔案都綽綽有餘,有的高校如農業、林業、礦業、石油等院校以及某些外省(自治區、直轄市)院校,尤其是邊遠地區的高校,往往由於考生對其缺乏認識和了解,報考第一志願的考生可能不多,相應地第二志願、第三志願就會起作用。還有另外一種情形:報考第一志願的考生數量較志願學校錄取計畫數量多,但上線者並不多,這時錄取學校就得考慮第二志願、第三志願了。

  如果考生上了線,很可能被志願學校錄取,雖然考生填報的是第二、第三志願。教育部有規定,相鄰志願的分數級差不宜過大,最多不能超過20分。也就是說,當第二志願考生總分高出第一志願考生20分時,若其他條件符合錄取標準,就要錄取第二志願考生。據此各省在錄取程式上作了相應的安排,對第一志願未能錄取的考生及時按第二志願參考志願順序向有關的高等院校投放。可見,第二志願是“補救”志願,當然,第二志願具體能起多大作用,取決於兩個方面:一是第一志願、第二志願所報學校,其第一志願考生檔案在多大程度上接近或超過錄取數量;二是考生自己第一志願、第二志願與第三志願是否存在從高到低的梯度或梯度是否合理。所謂梯度就是三個志願院校的錄取最低分要從高到低拉開檔次,形成梯度的目的是增加錄取機會。假如第一志願錄不了,有可能第二志願接住;假如第二志願錄不了,還有第三志願接住。這樣就可能有三次錄取機會。一般說,梯度越大錄取的可能越大,但梯度太大容易使志願報得太低,故必須保持合適的梯度。既然允許報三個志願,那么三個志願就各有各的用途。在第一、二志願都沒有錄取的情況下,第三志願有時也能發揮一定作用。第三志願是最後一個志願,假如這個志願錄取不了,則會落到下一批錄取院校,這樣就整個地降低了一個錄取檔次,甚至落榜。從這個意義上說,第三志願是保底志願。但是,從以往經驗或實際結果來看,最後一個志願保底遠不如第二志願保險,因為最後一個志願被錄取的幾率微乎其微,不如“沖第一、保第二”。有人說:“不報白不報”,這種說法存在一定道理,錄取新生工作大體分三批進行,第一批錄取院校為全國重點大學(含經國家批准的部分非重點本科院校)。第二批錄取為本科一般院校(不含本科院校里的專科)。第三批為專科院校(含本科院校的專科)。每個考生在每批錄取院校欄可按順序填寫兩個志願學校,再填二至三個平行的參考志願。每個院校可填兩個專業,每一批錄取工作結束後,所有未被錄取的考生檔案全部退回招生辦公室,重新整理,從高分到低分排隊,參加下一批錄取。這就是說,報了第一批錄取院校的志願,雖未被錄取,不會影響到第二批院校錄取;同樣,也不會影響到第三批院校錄取。因此,人們常說的“不報白不報”有一定道理。綜上所述,所謂“梯度”要合理就是指在報同一批院校的志願時,必須選擇第一、二、三志願院校之間的錄取分數有足夠的差距,以確保前面志願落空時,後續志願能發揮作用。為做到有適當的梯度,有幾點需要考慮:

  1、儘量了解以往該批院校在本省市的錄取情況和院校、專業之間形成的自然梯度。

  2、同一院校的不同專業之間也要按“冷”、“熱”拉開檔次。

  3、名牌大學和生源充足、熱門院校不能填作第二志願。

  4、如果認為自己考得不理想,不好拉開檔次,可以平行填報,但一要選“冷”的,二是避開填報地域相近,聲譽相當的院校,才不至於前面志願落空後,連拾遺補缺的機會都沒有。

(六)慎填“服從分配”

  在考生志願信息卡上,每一批次的志願欄後面都有“服從”欄。設定該欄,是為了增加部分考生被錄取的機會。考生當然都希望按志願錄取,但是由於受信息材料,預測、決策方法等因素限制,有的考生會把志願報得較高,有的考生則處理不好三個志願之間的“梯度”關係,以致第一和兩個並列二志願相繼落空。“服從”欄則有利防止不應出現的落選問題。( )因此,在填報志願時,“服從”二字絕對不可忽視,特別是對競爭能力較差的考生,更是如此,“服從”二字,有時比第二、第三志願錄取幾率還高。

  “服從”欄包括兩層意思:一是“學校服從”:當所填的各個志願學校都未錄取你時,是否同意調配到其他院校;二是“專業服從”:當你的檔案被某所大學調入後,所填的各個專業均未錄取時,你是否同意調配到其他系科學習。考生如果確認“服從分配”,則一方面給自己增加了被錄取的機會,另一方面接受了必須按調配入學的義務,極可能調劑錄取的學校或專業與報考初衷相差甚遠,要有心理準備。填了服從就會按服從在缺額的招生計畫中優先調配比較好的學校或專業。服從調配者一旦被錄取,就必須到錄取你的院校就讀,否則,會影響國家招生計畫的完成。因此,對於這一欄目,考生既要充分重視,又要慎重填塗,表態具體明確。

  “服從”欄填寫應注意三點:

  1、填寫“是否服從”欄時不可含糊不清,要明確表態,也不可空著不填,凡“空白”將按不服從分配對待。

  2、填寫要具體,寫明服從哪些學校,哪些專業,可以按自己意願多寫幾個具體專業。這樣填,有關專業的招生人員容易下決心。

  3、有範圍的表態,可填服從除哪類院校或除哪些專業之外的任何專業。

  我們注意到,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近幾年,在填報志願中,越來越多的考生“不服從”調劑,致使招辦無能為力,他們也因此不得不落榜。與此同時,為給考生有更多的選擇,有些省市取消“服從”志願,改為增加志願個數。

【閱讀了本文的用戶還閱讀下列精彩文章,你也看看吧!】

[2010高考填報志願家長需避免四大誤區] [填報志願技巧:一志願要準二志願要穩]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