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高考志願

高考志願:考生定位很重要,三條原則要注意

高考志願:考生定位很重要,三條原則要注意


第一,估分有偏差,方案需考量。

根據這些年來,我們掌握的各地的情況,以及經過我們自身手上輔導過的考生,凡是估分的,不管你是考前估還是考後估,都存在著很大的偏差,如果說這個估分能夠掌握在五分之內,就是這個偏差能夠縮小大五分之內,這個準確率已經是非常高的了,而多數情況下,這個偏差都在十分、甚至二十分,甚至是更高。

就說明考前估分報志願也好,還是考後估分報志願也好,都面臨著一個考生的定位問題。

那么即使考後知分報志願的省份,也並不是那么地輕鬆,因為考後出分報志願,一是時間緊,考生要在三五天之內,來設計這個方案,這個根本來不及反應,志願容易形成夾生飯,甚至出現重大失誤。二是知分填報志願,容易出現志願扎堆,尤其是高分考生的扎堆情況,所以說即使是出分報志願,你也要進行提前準備。提前進行志願的設計,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不管你是估分報還是出分報,都要事先對考生進行一個基本的定位。並且根據這個定位,進行方案的初步設計和前期的準備。那么考生怎么樣進行科學定位呢?一是掌握一個區間,就是考生分數加減二十分,掌握在四十分的分數區間內。

比方說一個考生正常估分是580分,那么往上波動,你增加兩個分段,可以到600分,往下波動,再下降兩個分段,可以是560分,就是從最低分到最高分,掌握到40分之間的這么一個區間。按照這樣的一個分數區間來考慮,考生的志願並進行院校的組合。

一般來講,能夠消失掉估分帶來的偏差,就是能把這個風險能夠消化在方案自身中。這是掌握的一條原則。

第二,區分考生類型。

成績比較穩定、心理素質比較好的考生。可以根據一模成績來設計前期方案的基本組合。可以說像這樣的考生,它高考,一般情況下,都能夠正常發揮。一模往往是各地組織比較嚴密、重視程度比較高的一次考試。所以他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檢驗考生的真實水平,如果我們以一模成績作為志願填報的一個基本參考,那么成績比較穩定,心裡狀況比較好的考生,未來高考,如果正常發揮的時候,基本上能夠保持一模的成果。

成績不穩定、心理素質不太好的考生,可以依據一模、二模、其期末三次成績,進行折合。那這條原則他是適合於考前估分的這些省市。那么我這些年來在北京指導考生,一般的有條件的家長,都要求和考生見一次面,起碼得見一次面。主要是,通過和考生的見面,面對面地聊一聊,從而掌握這個考生的基本情況和狀態。那么這個對考生基本的了解,不光是一個考前狀態的調整,更重要的是對考生進行一個基本的判斷,就是看他目前的這個情況,未來的高考能夠發揮到一個什麼樣的程度,是往上走,還是往下來。那么我們給這個考生定位的時候,大致能夠心裡有數,他的基本出發點是在這裡。

所以說,區分考生類型,非常重要。這是第二條原則。

第三,考後知分填報的省份,可以採取以下的兩種方法進行志願前期準備:

一要根據考前幾次考試的成績,進行志願初步設計。

二要在高考以後,及時估分,進行志願的近距離調整,等出分以後,再進行一個正式的修正。

進行目標院校的判定,目前就全國範圍來講,大致有四至五種,可以利用的方法,不同的方法,它適用於不同的省市、不同的區域,或者說適用於不同的人群,那么這些方法也是各有千秋,關鍵是看我們手中的資料和你平時掌握的程度。

第一、類比法。

類比法,這個方法適合於所有考生,所謂的類比法就是確定考生目前所在的高中,是哪一類型的學校,你比如說是省級的示範校還是市級的示範校,是省重點高中,還是一般普通高中,那么你所在的這個地區在這個市,在全省和全市他處再一個什麼水平,那么這個高中,它的全省範圍來講,又處再一個什麼層位。主要體現在:

1、近年來,你說在的學校,應屆畢業生一本錄取率、上線率分別是多少?學生三年前入校時,就是到這個高中讀書時,你所在的這所高中在當地招生的情況和前後幾年的情況對比,有沒有大的變化,比方說在生源範圍上。

2、第二個你在最近的幾次大考中,能夠進入前72%,一般認為你走一本是有希望的。同理,如果地掌握了母校的這些數據和信息,就很容易通過上一級學生被錄取的情況,反推活類比出你可能報考的學校。

第二、排名法。

排名法適合於考前或者是考後估分填報志願的省份。排名法,尤其目前在北京、天津、等地市是一種比較流行的方法。而在全國絕大多數省市則不怎么使用,即使是省考院,公布了一分一段人數的省份,人們往往也不習慣於用這種方法來填報志願。道理很簡單,傳統的排名方法,在考生人數較少,屬地招生院校較多,而多數考生又不願到外地上學的情況下,最簡單可行。而在考生人數較多,院校選擇範圍相對分散的省市,排名法則變得不易操作,或者是比較模糊起來。

而這種方法,關鍵是由什麼樣的水平的人,什麼樣的基礎的人,來使用、來操作的。所以我對大家的建議是,全市前一千名的考生,儘可能使用排名,我在部落格上主張是500-800,這裡我給你放大一下範圍,前一千名的考生,你盡可以使用排名。

第一,一千名靠後的考生要慎用,我說的是慎重的“慎”。

第二,使用排名要結合考試人數和招生計畫,利用排名和預估批次控制陷比較科學,也比較可取。就是要結合考試人數和招生計畫,利用排名來預估批次控制線。一般來說,比較科學也是可取的一種做法。比如說,北京市某個區,得出的一本線是480分,一本線通常來,對應的排名到理科對應的就是1.9萬名左右大致這樣的一個排名情況。

第三,使用排名要和今年招生計畫相結合,儘可能按照從高到低的順序,把各招生院校的招生人數進行累加,並把累計人數與排名的名次進行對照分析。

計算考生排名甄選的好方法

計算考生排名,涉及兩個步驟,除了目前網上熱議的幾個方法以外,這裡我再推薦另外的幾個方法,供家長們參考。

第一個方法:平均分推算法

第一步,測算考生的高考成績,平均分推算法,就是用平均分推算法來測算考生的高考成績,就是剛才我們一開始說了,你不管用什麼方法,來選擇院校,首先要進行考生定位。那么北京市是考前估分的,我建議你參考使用一下,平均分的推算法來測定一下考生本人的成績。

第二步,測算考生在全市的位次,常數排名推斷法,就是用常數排名推斷法來測算考生在全市的位次。那么這個方法,就是分析三年以來,本校考生的校排名,與這個學校在全市排名的一個關係,得到一個校排名。(勵志名言  )亦是校名子與考區內,我們所說的考區就是北京市,在整個考區內名次的一個大致的常數,假設這個常數可以用C來表示,那么用數學公式來表示的時候,就是C=M/N,其中M為考區名次,N為校名詞,那么考區名詞除以校名次,就得到這個常數C。然後,你再把握考生自己在學校的名次,這個名次與這個常數C相乘,就是自己在考區內的一個大致的排名。比方說北京市某重點中學,經過多年的經驗總結,得到的大致常數是C=4,假如該校某個考生經多次考試,確認在校內的排名為23,然後將自己的名次乘以4,那么這個考生在考區內,也就是整個北京市的大致排名則為92。這個方法,也比較簡單。

第二個方法:人數累加排名對照法

這個方法就是將各高校往年錄取的人數,按分段分布相加,這個數據比較容易獲取,北京市的大厚本兒,包括天津等等,你發下來以後,就是一個分布的原始數據的公布,那么你以高校為單位,按照他這個原始分布的狀況,進行累加,再對照自己的估分,就會得出你全市的名次。通過考生自身的定位來預測你在全市大致的一個排名的位次,那么出了這些結果以後,以後最終的目的,就是如何檢索出你所報考的學校,必須有第三步,那么接下來第三步就是利用排名找到合適院校,那么我們再說一個方法,就是學校往年分數座次表法。

基本的辦法就是把一個高考近三年以來的平均分,進行一個再平均。然後,按照各個學校,從高到低進行排列,假設北京大學排第一,清華大學排第二,北京理工排第三,北航排第四,假設你按這么一個順序,那么這個順序我是隨便舉例的,那么你這個為此具體怎么來設定,一定是根據這個學校近三年以來,錄取考生的平均分來進行從高到低的排序的。

第三個方法:線差法

線差法適合於所有填報志願的省份,也就是說不管你是考前估考後估還考後出分報,所有的省份,只要你吃透了這個方法的真正的內涵,同時把一些相關的其他因素能夠過濾掉,那么這個方法是通用的。

線差法就是以所在的分析控制線為參照物,分別計算考生報考分差和院校錄取分差,我們把考生分差比作腿長,院校分差視作門檻,只要考生腿長大於院校門檻,則可以被列為可選擇的院校範圍。打個比方說,攀登高峰必須知道海拔高度,那是高山的絕對高度。選報高效,需知批拔高度,那是院校的真實門檻,高效批拔高度,構成高校錄取門檻,考生批拔高度PK高校批拔高度,便可輕鬆錄取了。

因此,考生對目標高校的煩瑣篩選,可以簡化為對考生批拔高度大於高校批拔高度基本公式的輕鬆運用。所謂的院校的批拔高度,就是某高校錄取分數高出當年本省同批次最低錄取控制線的分值,也就是說高校錄取分減批次錄取控制線,等於高效批拔高度。

所以說在院校選擇過程中,最關鍵的是要了解學校的門檻高低,以及自己的高考成績腿長能否夠得上目標院校的這個門檻,即考試批拔高度大於高校的批拔高度。

那么這裡我們使用的是控制分數線也就是說通常所說的最低錄取控制分數線即人們通常所說的重點線,或者是二本線等等的,這些省級教育招生部門。為了既能保證各批次招生計畫的完成,又能保證各批次的錄取質量,一般按照大於招生計畫的一定比例,一般是120%的比例,為各批次確定了一個最低的高考分數線。他是衡量考生有無資格參與各批次錄取的基本尺度,是高考錄取的生死線,只有高考測同分,也就是說高考實考分,加上你的政策照顧分,他的總和就是高考特徵分,高考特徵分,達到或超過相應批次控制分數線的考生,才有可能被該批次的院校投檔、篩選、挑選、否則你就與該批次錄取的院校無緣了。

那么這條分數線具有以下的重要特徵:

第一他是一省範圍內,同批次、同科類、所有上線考生統一競爭的起跑線。又是不同高校之間比較生源質量和錄取分數高低的一個尺度。

第二,它是全省文理考生群體,總體考試水平的一個標誌,以這個大範圍的高考分數來建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普通性和相對穩定性,能夠有效地過濾掉特殊性和偶然性。

第三,雖然由於受試題難度,考生人數、招生計畫等因素的影響,這個分數線,每年都有所不同,但是就多數省份的多數年份而言,一省市內多數年份的控制線基本穩定,一般不會有太大的區分。

使用這個分差有這么幾個特殊的情況,需要關注。

第一個是關於數據的截取年份。考慮到招生大小年的因素和影響計算高校的批拔高度時,起碼要使用三年以上的平均值。

第二,關於最低分和平均分,需要說明的是,不同省份公布的分數是不一樣的。比如說投檔最低分,錄取最低分,錄取平均分等等。

第三,關於院校招生的大小年。招生大小年,是由於報考人數乎多乎少而引起的,而報考人數的多少,是由上一年錄取分數的高低所吸引而造成的,這種招生院校的分數波動現象,幾乎很普遍。

第四個方法:“五三黃金線差”理論

考試特有方法體系支撐的“五三黃金線差”理論,就是對高校錄取分數,特別規律的一種揭示。

正如以上我們所說的,線差法、涉及不同年度的數據如何使用,招生大小年如何規避,以及到底使用最低分還是平均分等問題。為了能夠有效地克服這些問題,給考生和家長帶來的困惑。我們經過多年的潛心研究,成功地創立了“五三黃金線差”,簡稱“黃金線差”他是以一省歷年招生錄取數據為依據,根據統計學、機率論的相關原理,對其進行全面詳細的分析以後,總結概括出的一種全新科學、實用的定量分析方法,既以黃金分割線差為核心的指標體系,用這種方法,對招生院校的錄取分數進行估測。其預測的成功率,可達99%以上。

利用這個工具,填報高考志願,可以達到方便快捷、事半功倍的這樣一種效果。簡單來說,“五三黃金線差”就是對最低分和最高分之間的分數區間,進行黃金分割,以黃金點位的分數來計算分差,就是既不適用最低分,也不使用平均分,而是對這個分數區間進行黃金分割。以分割點位的分數來計算分差。這是它的一個基本產生的原理。

然後再以計算出的黃金線差,反推到近三年,或更多年份,以檢驗其數據的有效性。那么計算公式,為當年參考報考線差,加上以往各年度最低錄取控制線,減掉同年度院校最低錄取最低分,那么每一個年度都會得出一個誤差值,根據這個誤差值來判斷,有沒有招生大小年現象,根據這個誤差值來修正“黃金線差”。

返回頂部